民刑交叉案件的应对策略——以保险合同纠纷为例
一、问题提出
民刑交叉案件因同时涉及民事、刑事程序法甚至实体法,且是司法实践中的常见多发案件类型,因而一直是法律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民事诉讼中,是否应驳回民刑交叉案件中民事案件的起诉或中止民事案件的审理往往又是双方当事人博弈的焦点。但是,当前有关民刑交叉案件程序处理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法院的裁判尺度也不统一。本文拟在分析民刑交叉案件分开审理原则、分开审理原则的例外情形、中止民事案件审理的适用条件等的基础上,以保险合同纠纷为例,对民刑交叉案件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二、问题分析
(一)分开审理原则
分开审理原则,是指民刑交叉案件原则上应分别受理、分别审理,即如果在民刑交叉案件中既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又存在刑事法律关系,应分别作为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受理、审理。确立分开审理原则的原因是,“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在价值取向、诉讼目的、诉讼原则、证据认定标准、责任构成要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刑事法律关系与民商事法律关系、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是完全异质的两种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两者不能互相替代。”[1]
最高院于1998年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经济犯罪规定》)
第一条规定:“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经济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嫌疑案件应当分开审理。”该条规定确定了民刑交叉案件的分开审理原则。
最高院于2019年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下称《九民纪要》)第128条以概括加列举的方式对分开审理原则进行了重申。该条在概括规定“同一当事人因不同事实分别发生民商事纠纷和涉嫌刑事犯罪,民商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应当分别审理”的基础上,列举了以下五种应当分开审理的情形:(1)主合同债务人涉嫌或构成刑事犯罪,债权人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2)行为人以他人名义订立合同的行为涉嫌或构成刑事犯罪,合同相对人请求该他人承担民事责任的;(3)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相关人员的职务行为涉嫌或构成刑事犯罪,受害人请求该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承担民事责任的;(4)侵权行为人涉嫌或构成刑事犯罪,被保险人、受益人或其他赔偿权利人请求保险人赔付保险金的;(5)受害人请求涉嫌刑事犯罪之外的其他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
(二)分开审理原则的例外
1.民刑交叉案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相关民事法律关系时的例外
《经济犯罪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作为经济纠纷受理的案件,经审理认为不属经济纠纷案件而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从文义解释的角度分
析,该条规定可理解为:如果作为经济纠纷受理的民事案件不属经济纠纷而有经济犯罪嫌疑,也就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经济纠纷或相关民事法律关系的,应驳回民事案件的起诉并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最高院于2015年颁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五条同样做了类似规定,即“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最高院在对《九民纪要》的理解与适用中也认为“如果是作为民商事纠纷案件立案,但最终认定其实质为刑事犯罪案件,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之间并无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则应裁定驳回起诉,将全案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2]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强调“判断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民商事法律关系时,应当以民商事法律规范而非以刑事法律规范进行判断。”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民事案件是否符合可以作为民事案件立案、审理的标准,即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的受理条件以及不存在《民事诉讼法》第124条规定的不予受理的条件或其他法律规定的不予受理的情形。[3]
由此可见,在民刑交叉案件中,如果按照民事法律规范判断,民事诉讼当事人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民事法律关系的,便不再遵从分开审理原则,而应当裁定驳回民事案件的起诉,并将案件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
2.民刑交叉案件中涉嫌的犯罪属涉众型经济犯罪时的例外
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于2014年共同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非法集资案件适用法律意见》在“关于涉及民事案件的处理问题”部分规定:“对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正在侦查、起诉、审理的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就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申请执行涉案财物的,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并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或者执行过程中,发现有非法集资犯罪嫌疑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或者中止执行,并及时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侦查、起诉、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中,发现与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民事案件属同一事实,或者被申请执行的财物属于涉案财物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确属涉嫌犯罪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九民纪要》第129条根据上述规定对具体操作进行了细化,即:如果所涉嫌的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已刑事立案,受害人就同一事实以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的,并将案件材料移送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或刑事案件的审理法院;如果是在民商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发现有上述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应中止审理并把案件材料移送侦查机关,且应在侦查机关刑事立案后裁定驳回起诉。
由此可见,民刑交叉案件中涉嫌的犯罪属涉众型经济犯罪时的程序处理未遵循分开审理原则。将这类民刑交叉案件作为分开审理原则例外
的原因是涉众型经济犯罪“所涉人数众多、当事人分布地域广、标的额特别巨大、影响范围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受害人的民事权利保护通过刑事追赃、退赔的方式一体解决,有助于受害人公平受偿,维护社会稳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民刑交叉案件分开审理原则的该例外不能扩大适用,必须限定在民刑交叉案件中涉嫌的犯罪属涉众型经济犯罪这一特定情形。[4]
3.民刑交叉案件中相关主体和事实相同时的例外
如上文所述,《九民纪要》第128条的概括规定延续了《经济犯罪规定》第一条规定的精神,强调同一法律主体因不同事实分别涉及民事纠纷和涉嫌刑事犯罪,民刑交叉案件中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应分开审理;《九民纪要》第128条的例举规定表明如果法律主体不同,民刑交叉案件中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也应分开审理。从这两条规定可以看出,在民刑交叉案件中,若当事人不同或所涉事实不同,都应当遵循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分开审理的规则。如果对这两条规定进行反对解释,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民刑交叉案件中,若当事人相同且所涉事实也相同,那么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就可以不分开审理。这就是民刑交叉案件中,分开审理原则在相关主体和事实相同时的例外。
对于该例外情形下的程序处理,《经济犯罪规定》第十条规定如果经济纠纷与涉嫌的经济犯罪案件“不是同一法律关系”的,经济纠纷案件应继续审理,并“将犯罪嫌疑线索、材料移送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查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如果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