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这充分说明了美术欣
赏课的重要性。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美术
欣赏要注意方法,突出重点,方法多样,角度新颖,调动情绪,言
简意赅,以达到开阔眼界、培养兴趣、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农村初中学校,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仍没得到足够的认识,重
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仍大量存在。个别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
率,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不高、
教学设施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
目的很难实现。而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大阻
碍了美术人才的培养。笔者拟从教师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论述初中美
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一 欣赏重点要突出
看某一作品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
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深刻
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欣赏时在作品选材上也要有主次之分,教师
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
生对名作的印象。欣赏时还要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线索,
思维要强调逻辑性,最后要找到落脚点,要收得拢。
二 欣赏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
教学过程中,避免教师空洞枯燥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
可采用讲故事、提问、讨论、观察、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多种形
式,还要充分发挥电子白板、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的
作用,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
想说,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三 欣赏的角度要独特,注重美术欣赏的趣味性
教师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正确把握其重点、难点、关键。为
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美术欣赏课不仅要备好
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
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
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的分析应侧重于时代背景和
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
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
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
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的运用。
四 欣赏的内容不可太深奥
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
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
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
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如作品的整体气
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
并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
别作品属于哪种美术类别,这是美术作品一般的形式、表现特点和
欣赏方法,比如对于国画与西画、绘画与雕塑、美术与摄影等都有
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再次,体会作品的风格,即与众不同
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感受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
及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情绪,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艺术家的
内在品格相联系,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作品。
五 欣赏的情绪要充分调动
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
作品,在形式、结构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
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
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
教师应积极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
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
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
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
眼前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化,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
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地
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
力。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
语言稍加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和后人的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一
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街头人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一曲《二
泉映月》……这时,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某种情境,自觉地体验
画面所表现的生活气息,产生审美认同。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
受到欣赏对象(人群)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
示,展开丰富的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官,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
面。于是,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地参与了欣赏活
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深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
美愉悦、审美想象。
总之,一节好的美术欣赏课应内容丰富,并让学生学到书本之外
的知识;好的欣赏课同时也是引人入胜的,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
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