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视角下的格律诗翻译 一、引言 “文学文体学”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为目的的文学学派, 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 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文体学理论常用于小说研究, 在翻译研 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本文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许渊冲的英 译为例,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探讨文体特征在翻译中的再 现和再创造, 以揭示文体学对格律诗翻译的指导作用, 为格律诗 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原文的文体风格 Leech (1969)曾指出:“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的、
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 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春夜喜雨》属借物抒情诗,是杜甫 的代表作之一。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为流传,用 以歌颂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人。该诗是杜甫定居成都时,在成 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彼时,作者常于田间亲自耕作,对大自 然充满深厚的感情: 感叹其孕育万物的力量, 更钦佩其无私奉献 的精神。 一日, 下起春雨, 作者有感而发, 写下了《春夜喜雨》 全诗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该诗属五言律诗, 诗中四行分别是首联、 颔联、颈联和尾联。 五言律诗格律严谨, 颔联和颈联须是对偶句。 “随风潜入夜”对 应“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对应“江船火独明”。 此外, 每联的结尾字(即二、四、六、八行的末字)须押韵。该诗各联 的结尾字分别是“生” “声” “明” “城”,押“ eng”韵。五 言律诗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 且单音步 只能出现在句中或句尾, 而非句首。 如“好雨知时节”的节奏形 式为“双音步 +单音步 +双音步”, 单音步在句中。 律诗借助“平 仄”表达声律上的抑扬顿挫。该诗用韵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选词上看,诗文通过一系列形容词和动词来展现夜的寂 静,凸显春雨之柔情。如“好”表达春雨的及时,“细”形容春 雨的温柔细腻。动词“知”“潜”“润”赋予春雨生命和情感, 形容春雨体贴人意, 知晓时节。 颈联中的“黑”和“明”形成强 烈对比,一明一暗,表达夜的黑,烘托春雨的稠密。该诗选用的 名词多为具体名词, 如“雨”“风”“径”“船”等。 具体名词 再现事物的能力极强,是图景的构成元素。形容词、动词和名词 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将春雨中的事物真实地展现 给读者。此外,律诗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该诗用词简洁, 给人清爽之感,如同亲身经历了春雨的洗礼一般。 从意境上看,全诗突出一个“喜”字,契合诗题。诗文虽未 出现一个“喜”字,却将“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语是 诗意的载体,恰当的选词有利于渲染诗歌的意境。 “雨”“风”“径”“船”等事物的组合, 勾勒出一幅具有意境 的画面。一“明”一“黑”的照应, 如同将舞台灯光效果转移到 了画面上。“知”“潜”“润”为画面注入生机, 给人以无限的 想象空间。在这寂静之夜,春雨悄然而至,滋润了万物。天亮时 悄然离开,只留下一片花团锦簇的清新场面, 人们见了自会喜笑 颜开。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人们也期待、喜爱这样的“好 雨”。题中的“喜”字虽然未在诗里露面, 但“喜”意都从罅缝 里迸透。 三、文体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造 文体学是检验翻译的试金石。 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 本的文体问题至关重要。《春夜喜雨》属五言律诗,文体特征较 之英诗出入很大。音律、选词及意境是诗歌的血肉,在格律诗的 翻译中,保留诗歌的血肉是一大挑战, 实现对等翻译更是难上加 难,译者须谨慎处理。笔者认为,汉语格律诗与英诗在音律、修 辞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译者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格律诗和 英诗间的互译。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春夜喜雨》为例,探讨文体 学视角下格律诗的翻译。许之译文兼顾了诗歌的音律、选词和意 境,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属质量上乘之作。译文再 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紧贴英诗的语言特色,易为西方读者所接 受。以下是许之译文: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 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night ;
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
Mute, it moistens each thing. 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 ;
In boat a lantern looms.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
The town 's heavy with blooms. (一)音律再现音美 韵步是由一个或两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非重读音节的 排列组合。三韵步行是由三个韵步构成的诗行。 许之译文多属三 韵步行。如: / - / - / - Good Rain / knows its // time night ; ®
- / - / - / It will // fall when // comes spring. - / - / - / With wind // it steals // in night Mute, it // moistens // each thing.
在这两行诗中,每行都由三个音步(即韵步)组成,每个音 步都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 三音步行巧妙再现了 原文“双音步 +单音步 +双音步”的节奏及音美效果。 格律诗凭借 “平仄”标注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 英诗则通过非重读音节和重 读音节的交替使用传达节奏。 译文第一行采用扬抑格, 第二行采 用抑扬格,既保留了原文平仄的节奏,又符合英诗的行文特点。 译文多采用三步抑扬格或三步扬抑格,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原文 “双音步 +单音步 +双音步”的节奏殊途同归。
五言律诗的押韵方式是在第二、四、六、八行压尾韵。而英 诗的押韵方式多样化,最基本的有双行押韵( aabbccdd)、隔行 押韵(ababcdcd)、吻韵(abba cddc)和链韵(aba bcb cdc ded)。 该译文的押韵方式为“ ababcdcd”, 属隔行押韵。 译文的押韵方 式虽与原文不同, 但符合英诗的压韵规则, 便于拉近译文与目标 读者间的距离。正如万兵( 2010)所说:“一种语言的诗要用另 一种语言中性质最接近的韵律来传达, 而不能照搬原诗。 ”许之 译文成功地做到了此点。 由此可见,汉诗和英诗之间是可译的。就音律的翻译而言, 可将汉诗的“言”和英诗的“音节”对应, 将汉诗的“顿”和英 诗的“音步”对应。 以重读响音来译平声字, 以非重读音来对译 仄声字,实现押韵方式的对应。 (二)选词再现形美 许之译文在选词上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 原文所用词语大 都浅显易懂, 符合写景抒情诗的特点。 译文也选用通俗易解的词 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清新、愉悦的格调与原文相吻合,读者阅 读译文时,可轻松畅游于文字之间。 译文中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 与原文的具体名词对应,如 “・»“・]丄”“ ・ » “ ・ i ” a - » “ i - ” “ 1
“rain ”“ night ”“ spring ”“ wind ”“ lanes ”“ boat ”“l antern ”等,一一再现了原文中的具体事物。一方面,这些具
体 名词将真实事物填充进诗歌的框架, 丰富诗歌的内容; 另一方面, 具体名词能激活读者脑海里的信息, 构建出一幅应景的画面。 此 外,具体名词营造的艺术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 使读者在阅 读译文时获得和阅读原文时近乎相同的审美感受。 作为写景抒情诗, 原文多选用描述性形容词。 译文保留了此 特点,选用对应的形容词描写夜深人静、春雨悄至、润物无声等 场景。如用“ good”修饰“ rain ”,可谓匠心独运。“ good”形 容人时,多指人的品性好;用以修饰“ rain ”,则赞扬了春雨无 私奉献的精神。“ Good Rain”之首字母大写,凸显了春雨夜间 降临的神秘和润物无声的神圣。 “wild ”和“ dark ”构成春雨悄 至时的背景色彩,再现了春雨的稠密之景。“ saturated ”从侧 面体现了春雨带来的勃勃生机。 译文的动词具有拟人化色彩,保留了原文的修辞风格。如 “ knows”体现春雨的善解人意:它在人们需要时降临,滋润万 物,为世界增色添彩,后又悄悄离去。“ steals ”体现了春雨的 俏皮:它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寂静之夜为人们送来惊喜。 概而言之, 译文在选词方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 突出了原文 的风格,流畅地再现了原文的形美。 (三)意境再现意美 诗之可译有个必要条件,即两种语言的总体美学功能须一 致。所谓一致,指意义和美学上的等值。而美学功能主要指诗的 意境美。 意境是诗的灵魂与魅力所在。 词语的选择影响着诗歌意 境的营造。译文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契合原文的意境。 “rain ”“ wind ”“ lanes ”“ boat ”等意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