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点击数:1178 次录入时间:2008-1-12 13:48:00 编辑:金子明刘松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育硕士江苏吴江盛泽中学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打破以往“一纲单本”的统一模式,开始实行“一纲多本”。
光高中历史教科书目前就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等多种版本。
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各有千秋,而人教版因其传统优势而备受青睐。
即便如此,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尽合理因素。
(红色部分拟改为:但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为此,(此处加:各个出版社也在不断改版更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04年第1版以来已经连续改版两次,2007年第3版正式出笼。
与前两版相比较,(此处加:人教版)第3版历史教科书总体变化较大,凸显很多亮点。
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以下称必修1第3版)与第2版(以下称第1、2版)对比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外在形式结构角度看,第3版教科书主要有以下亮点:1、图片史料的选用更加恰当,安排合理,增加了一些与重大历史事件关联的重要图片史料。
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是新课程实施后教科书在外观上最醒目的变化。
我们知道,历史科是一门时间学,历史内容都是过去时。
时过境迁再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历史,往往有困难。
大量图片类史料引入课本对历史学习很有意义,能够使历史更加形象、生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易于感知已经逝去的情境。
但是,图片史料只有运用得当,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以第3版必修1与第1、2版封面图片的选用对比为例,第1、2版封面是一幅故宫图片,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是不尽合理的。
(拟修改为: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是欠妥的)首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上不再中外历史分设,而是采用中外合编的专题史形式。
第1、2版封面使用故宫作封面图片,不仅反映不出中外历史合编的特点,还容易给人以坚持中国史中心论的印象。
其次,必修1为政治文明史专题,讲述中外政治文明发展历程,故宫一幅图片不具有典型性,既不能反映中国政治制度文明史,更丝毫不能折射世界政治制度文明史的信息,所以笔者认为故宫作为封面图片是失败的。
(红色这半句删除)而第3版封面代之以秦始皇和伯利克里的图像,不但体现了中外历史的合编,而且寓意深刻。
秦始皇和伯利克里分别是东西方政治制度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最字去掉)重量级人物之一。
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华帝国延续数千年之久;伯利克里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对后来西方民主制度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像旁的玉玺印章和伯利克里像边上的用来放逐犯人的陶片,形象地昭示了东西方政治制度文明截然不同的特征——专制与民主。
第3版必修1还有三幅新增图片史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幅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加入了一幅漫画《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
图中一群列强手持钢刀正在宰杀一条中国巨龙,剁头的剁头,斩脚的斩脚,非常形象地再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的历史情境,这恐怕是用再多的语言文字描述也难以达到如此效果的。
一幅是《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新增《胡锦涛主席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图片史料。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亲切会见连战一行,这是自194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首次握手。
该图片史料反映了这次历史性的会晤,所以用来反映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性突破是最恰当不过的。
还有一幅新增图片是《美国“9.11”事件》。
图中冒着熊熊烈火和浓浓黑烟的世贸双子大厦遭袭图片,触目惊心地展现了恐怖主义这一21世纪的政治“瘟疫”对人类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学生警示和教育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
上述后两幅图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反映的历史事件并不久远,很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是观之,图片史料的选取和安排是很有讲究的,必修1第3版对此运用较以往更为恰当合理,这是显而易见的。
2、第3版教科书在单元知识编排顺序上,较以往相比充分照顾了历史时间发展顺序和因果联系,并在课本最后附上《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这也是亮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根据新课标精神,各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都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课程研究专家们认为这样编排的理由是为了避免与初中通史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
然而专家们太理想化了。
实际情况是,由于初中阶段绝大多数地区历史科目并不列入升学考试范围,学校不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是很欠缺的,甚至最基本的历史通识都不具备。
这样一来进入高中后采用专题史体例就使学生难以适应,尤其是时间顺序和因果联系上很模糊,作为一线教师对此是深有体会的。
(该半句去掉)比如,必修1第1、2版抗日战争的内容是放在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中,而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共十年对峙等内容则放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
这样编排虽然是基于专题体例安排的需要,但很容易使学生误解抗日战争比后面一些事件发生得早,在时间概念上出现了混乱。
必修1第3版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将第1、2版原第二、三单元合并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在单元内把上述内容全部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时间概念相对就会清晰多了。
另外,必修一第1、2版虽也是中外合编,但是基本采取了先讲述完全部中国史政治文明史,再讲述世界政治文明史的顺序,而少顾及中外历史事件内在的因果联系。
必修1第3版则摒弃了这一弊端,专题顺序作如下调整:中国古代——世界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世界近现代——中国现代——世界现当代。
这样安排使中国史融入了世界史发展中去,中外历史的因果联系就很明显了。
第3版课本最后还附带了大事年表,采取中外对比方式按时间分阶段同时列出,在便于学生查阅历史时间和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它们通史知识上的薄弱。
3、《本课要旨》和《模块链接》两个新增栏目很有创造性,是第3版的新颖独到之处。
《本课要旨》是对本课重点内容和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
以必修1第3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例,本课的《本课要旨》栏目表述了以下内容:●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制度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通过以上表述,我们首先不难看出本课重点内容是分封制及其作用,然后清楚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内在的联系。
笔者认为该栏目的设置既向教师提示了教学重点和知识体系内在结构和联系,也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供了指导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相互联系的。
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表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由历史发展线索构成的经线,以及与政治有关的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编织的纬线。
历史发展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相互交织复杂运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与传统的通史体例相比较,专题史显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内在联系上相对处于劣势,因为它们被分散在三册必修课本中。
而《模块链接》栏目设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因为该栏目是用以提示本课内容与其它两册必修内容之间内在联系。
以必修1第3版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例,本课讲述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三项内容,本课《模块链接》栏目作如下提示:“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1课;必修3第19、20、21课”。
通过该提示信息,我们就了解与本课相关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内容在哪里,从而能够更深刻理解本课内容。
以上是笔者对第3版教科书在外在结构上相较第1、2版新颖进步之处的看法。
二、从内在结构角度看,第3版教科书在史学、史料内容的选取和处理上也有很多亮点。
1、史学、史料内容表述相较第2版更加简明扼要,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科书虽然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烦、难、偏、旧”等弊端,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编选又走向了“烦、难、偏、新”一端,学生负担没有减轻,相反是加重了。
第3版在这方面作了重大改进,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例,第1、2版关于该宪法主要内容的叙述前后近500字,很冗长。
相比之下第3版此处叙述则不到150字,略去了第2版中很多累赘的语言,宪法中一些具体规定的表述转移到《资料回放》栏目中简捷明了。
具体以该宪法中对宰相权力规定为例,第1、2版中是这样表述的:“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他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议会选举。
因此,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而且任期长短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
因为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宰相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
内阁中的大臣们并非各部首脑,只是宰相的助手”,全文共146字。
而第3版中仅用35字表述:“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两相比较,第3版显然简捷明了,也没有因此犯不得要领的错误。
同样的优点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等内容表述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类似内容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2、第3版单元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经过调整,较第1、2版也显得更加严谨合理。
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为例。
本课在必修1第1、2版中设置了三个子目:(1)希腊文明的摇篮;(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3)辉煌中的阴影。
“希腊文明的摇篮”一目本来是讲述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但该目最后一段内容却叙述了为雅典民主奠基的梭伦改革,使雅典民主确立的克利斯提尼改革等内容,这与该子目主题不符。
“辉煌中的阴影”这一子目设置也不尽合理,因为下属内容是大段叙述城邦民主制的历史作用,城邦民主制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等,最后部分才叙述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民主制的缺陷,但“缺陷”用“阴影”来指代似乎也欠妥当。
本课在必修1第3版中同样是设置三个子目,但作如下调整:(1)希腊文明的摇篮;(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等内容不再放在“希腊文明的摇篮”一目下,而另立“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一目专门讲述。
“辉煌中的阴影”一目取消,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放在“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一目最后简略叙述。
笔者认为,经过这样的调整,本课知识体系内在结构显然更加严谨、合理。
再如,必修1第3版《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一课将原“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一目改为“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重建”更加突出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制度的破坏和新时期民主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原第1、2版中该目最后一部分叙述了依法治国新进展的内容,与该子目主题不符,第3版中将其删除,也显得更加合理、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