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2.《盐铁论·水旱》曰:冶铁者“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弊易货,或时贳(赊欠)。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材料中蕴含的信息有 ①官营冶铁作坊的经营方式 ②有强烈的追求利润的要求 ③注重产品质量和经营方法 ④注意市场信息和成本核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唐朝的政事堂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制度应适应时代发展 B.不能随意地因革制度 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 D.每代制度都自成系统 5.右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6.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不懂得国际公法 7.著名史学家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不能反映该论断的是 A.天京事变中自相残杀 B.大量聚敛金银财富 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 D.颁行《资政新篇》 8.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项目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它收入 总收入 年代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洋务企业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对晚清财政影响 D.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9.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的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 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 D.金融的布局受解放战争冲击 10.下表列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中序号“九”的内容是 目录序号 内容 三 南开学校 八 黄埔军校 九 十二 南昌起义 二十六 坚持在重庆(上) A.五四风暴 B.从统一广东到北伐 C.长征路上 D.抗战胜利和双十公告 11.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时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提出“存同存异”方针 D.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载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这表明当时 A.“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 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C.真理标准问题形成普遍共识 D.媒体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倾向 13.改革开放初期,有人在湖北沙市中山路“好公道”餐馆对面,开了家个体经营的“好再来”鸡汤包面馆,与对面的国营餐馆唱起了对台戏。同样的价格,“好公道”用的是清汤,而“好再来”却是鸡汤,把顾客都吸引了过去,这时国营餐馆沉不住气了,便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从“好再来”包面馆引发的风波可以得出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萌动 B.主管部门的保护性做法值得肯定 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D.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定阻力 14.柏拉图曾这样评论雅典民主:“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此现象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凸显了间接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C.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5.美国作家房龙所著《宽容》一书中写道“伏尔泰打开了所有的灯,请来了庞大的乐队,邀请公众参加,然后令他的敌人原形毕露。结果,敌人无计可施。”伏尔泰打开的灯是 A.肯定人性,追求幸福 B.追求自由,呼唤正义 C.理性至上,人非工具 D.开明专制,否定宗教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伽利略发现,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发现要求人们必须能解释:为什么行星不以直线飞离,而趋于落向太阳,结果形成其椭圆形的运行轨道;为什么月亮同样地趋于落向地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若无“外力”作用便作匀速直线运动 B.行星不“飞离”曾经被教会解释为是上帝的原因 C.牛顿在解释行星不坠落的原因时发现了三大定律 D.牛顿的解释影响了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及人类社会 17.在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俄总统普京说:“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认为“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也有西方学者认为“俄国革命沦落为一个令人沮丧的教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三者观点都很客观 B.革命难以塑造理性世界 C.俄国革命影响巨大 D.俄国历史地位争议较大 18.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到:“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 C.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 D.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 19.德国《时代周报》近日指出:“美国优先让全球处于无序状态。特朗普对国际合作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加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特朗普被其他国家看作是一种威胁,而美国也成了新的局外人。”有关“美国优先”政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 B.遏制了全球经济合作 C.助长了单边主义倾向 D.有利于国际地位提升 20.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指出“他们把比较熟悉、前后联系着的事物的各个部分随意放置,然后精心地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新的图案,使之看不出与任何外部现实有什么相关的内容。因此,看来就好像一些非同寻常的敏锐灵感,以象征他们艺术未来的方式,预示了西方文明新政治制度的崩溃即将来临”。下列作品中符合该描述风格的是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13分)明清时期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政策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明中叶以后徽商开始达到鼎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即回家乡购置土地,因此,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官府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并动用官银刊刻成书,各里发给一部,以作宣传和在土地管理时使用。 徽州官府丈量土地前,首先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徽州所属之各地同时进行田地山塘清丈,以村镇编成都图及字号,并根据顺序编号编制成“都图册”,土地清丈根据“都图册额”及丈量结果再编制成鱼鳞册。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草册由公证人或土地持有者收存保管,正册均送交官府每页印后存档以便官府复查及日后赋税之用。 ——摘编自朱英寿《谈明清两朝徽州土地管理》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指出万历年间为什么要制定“田亩丈量条例”?(2分)概括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3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两个论述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观点1:徽商购买土地的原因在于明朝商品经济不发达。(4分) 观点2: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2.(14分)晚清新旧学堂之争或中西学校之争,本质是中西学问之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前,尽管西学传入中国已近半个世纪,官办新式学堂也有30多年历史,但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方面,西学仍然只是作为科举的补充。道光至光绪四朝,清朝官员先后奏呈过10个以上的科举改革方案,试图以变常科开特科、纳洋学于科目、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等形式,讲求实学,吸取西学之长,广开取士纳贤之途,重新激发科举制的活力,可是始终不得要领。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不废经学”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堂的经学课程上。张之洞规划学制的经学课程时,曾经自信地表示:“若按此章程办理,则学堂中决无一荒经之人,不惟圣教不至废坠。”但是,从学制执行的效果显然与他的预期相差甚远。算学、格致、地理、体操等实用学科受到学生的喜欢,经学却普遍成为最无聊、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以上材料均选编于《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科举考试的变化及其原因。(3分)据材料二,指出张之洞规划经学课程的主要意图。(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