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气候及旱涝灾害第一节、基本省情第二节、安徽气候概况第三节、洪涝灾害第四节、干旱灾害第五节、气候资源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第一节基本省情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腹地,介于东经114 °54'至119°31'、北纬29°41'至34°38',南北长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面积13.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
境内西部天柱山,古称霍山,三千年前,周武王封天柱山地区为“皖国”,霍山也称“皖山”,故安徽简称“皖”。
清代设省,取安庆和徽州两地的首字为省名,是谓“安徽”。
我省除西部大别山脉和南部黄山山脉地势较高外,其余大部分为海拔15─4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
长江、淮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其中,天然地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部分。
淮北面积4.04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平原;江淮之间4.89万平方公里,西部是大别山区,中部和东部为丘陵地带;江南面积3.09万平方公里,大部分为低山和丘陵,中部为黄山山脉莲花峰海拔1860 米,是境内最高山峰。
综观全省,丘岗和中低山地8.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7%;平原4.35万平方公里,占31%;水面和其它用地1.11万平方公里,占8%。
可谓“六山一水三分田”,是一个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省份。
我省主要属长江、淮河流域,只有东南小部分地区属新安江流域。
长江流经本省416公里,淮河流经本省约400公里,新安江在本省境内159公里。
长江、淮河沿岸湖泊不多,本省第一大湖─巢湖,面积778平方公里。
淮河因河床高,坡降小,支流多,周边地区夏季降水集中,易发洪水,而长江洪水的频数相对较小。
我省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现有耕地429.1万公顷,合6436.68万亩(1995年数,下同)。
其中水田185.76万公顷(2786.4万亩),旱地243.35万公顷(3650.3万亩)。
淮河以北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的二分之一,主要是旱区。
粮食作物以小麦、红薯、高梁为主,淮河沿岸洼地种植水稻。
经济作物以棉花、烟草为主,麻类、甜菜次之。
北部的肖县、砀山是水果生产基地。
淮河以南的耕地主要是水田。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次之,长江沿岸和巢湖地区是我国主要稻米产区之一。
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麻类为主。
我省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之一,茶园面积约150万亩,主要产地在皖西和皖南。
我省森林资源较丰富,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区是我省主要林区,生产杉、松。
大别山还盛产栓皮栎。
我省也是毛竹产地之一。
林业产品有茶油、桐油、桕油、生漆。
中药材有霍山石斛、滁县菊花、亳县白芍等。
我省淡水面积1800万亩,渔业也较发达,主要在长江沿岸,长江的鲥鱼、螃蟹,蚌埠的哈蜊,巢湖的银鱼,闻名省内外。
我省矿产资源丰富。
淮南、淮北煤田是我国的大煤田之一;马鞍山铁矿、硫铁矿,繁昌铁矿,铜陵铜矿也较丰富。
我省已成为全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的生产基地和轻工大省之一。
传统的手工业有微墨、歙砚、宣纸、宣笔和芜湖铁画等。
我省水力资源蕴藏量188万千瓦,正在开发之中。
我省交通四通八达。
航空可直通北京、广州、上海各大城市;铁路有京九、京沪、皖赣、合九、淮南、宁芜、芜铜等线;公路有合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沟通全省各地的公路网;内河航运首推长江,四季可通大轮,沿江有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港口,上溯重庆等地,下可直通海外。
水轮航线以淮河最长,上可达河南省淮滨等,下通大运河。
我省山川秀美,风景名胜众多。
有奇松、怪石、云海而驰名中外的黄山,有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有西汉时期汉武帝登临祭岳的天柱山,有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还有滁县的琅岈山、马鞍山的采石矶等。
到1995年止,安徽省人口6000万,其中农业人口4956万。
第二节安徽气候概况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在中国气候区划中,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综观而论,安徽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
充沛的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但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绥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旱、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十分典型的国家。
季风影响的区域从大兴安岭北段直到南海群岛。
我省处在中纬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
冬季,在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控制和影响下,常有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侵袭,天气寒冷,偏北风较多,雨雪较少。
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全省大部为20─50天,喜凉作物可以安全越冬。
夏季,大陆热低压形成,增温明显,同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达到鼎盛时期,我省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气流,天气炎热,雨水充沛,光照丰富,光、热、水条件配合良好,有利于喜温作物生长。
春季是由冬转夏的过渡季节,气旋活动频繁,风向多变,对流性天气较多。
秋季则是由夏转冬的过渡季节,东海洋面常有分裂小高压盘据,偏东风较多。
我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
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我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
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
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
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
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
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
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
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
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我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4、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南北气流相互争雄,进退不定,锋面带南北移动,气旋活动频繁,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因此,时冷时暖、时雨时晴是我省春季气候的一大特色。
春季气温上升不稳定,日际变化大,春温低于秋温,春雨多于秋雨。
3、4、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自北而南增大。
江南雨季来得早,全年雨量集中期在4、5、6三个月,沿江西部、屯溪、祁门一带春雨甚至多于夏雨。
春温低、春雨多,特别是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对早稻及棉花等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不利。
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据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秋高气爽,晴好天气多。
秋季9─11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异不大。
因此,我省各地常出现夹秋旱和秋旱。
少数年份,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过程中,气旋、锋面,带来的秋风秋雨,对秋收秋种不利。
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
梅雨的形成和强弱,与副热带高压、青臧高压、西南季风以及西风带长波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关。
由于每年这些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强度、进退时早和快慢等都不一样,致使每年梅雨到来的迟早、长短和雨量多寡差异很大。
一般我省入梅期在6月中旬(平均在6月16日),出梅在7月上旬未(平均在7月10日),梅雨期近一个月(平均25天)。
最早入梅在5月18日(1991年),最迟出梅在7月31日(1954年)。
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1958、1959、1966、1967、197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
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我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大。
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由南而北缓行的结果。
我省夏雨集中的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大,6、7、8三个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3─60%。
沿江、江南春、夏雨量几乎相当,江淮之间夏雨占40─50%,淮北大多数地区占50%以上。
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需水量大,夏雨集中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过于集中,雨量过大,则易出现涝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危害。
第三节洪涝灾害旱涝是我省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
旱涝的成因很复杂,与气候情况、地理条件、水利设施、土壤结构以及作物布局及其在不同生育期抗旱耐涝的能力等均有关系。
降水的多少是形成旱涝的主要因素,而成灾与否和严重程度,则与水利设施有很大关系。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我省旱涝灾害特点是:出现频繁、危害严重、旱涝交织、旱多于涝、涝灾重于旱灾。
一、洪涝概况洪涝是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造成的。
一般说来,日降水量≥200毫米,或者2─3天降水量≥300毫米,不论其它条件如何,都会出现水涝。
强降水持续时间愈长,复盖范围愈大,洪涝就愈严重。
洪涝主要发生在汛期,梅雨期最为频繁。
春、秋季也会出现内涝,一般称为涝渍或渍。
春季涝渍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连阴雨,造成田间积水,影响小麦和油菜的后期生长,沿江西部、江淮之间的六安、庐江等地以及淮北南部和沿淮一带是多发地区。
春季涝渍主要在4月下旬到5月,沿江西部安庆一带,5月份是全年出现涝渍最多的时段之一。
但我省春季发生大涝的可能性很小,江淮之间大部分地区和沿江东部基本没有出现过。
秋季涝渍各地都较少。
比较而言,淮北和沿淮东部的宿县、泗县、蚌埠等地出现的次数较多。
80年代以来,秋季涝渍相对比较频繁。
1996年10月底至11月16日,我省出现长达19天的连阴雨,强降水中心位于沿淮淮北,10月30、31日和11月7日沿淮淮北先后出现大范围暴雨,导致淮河干流水位上涨。
11月7日王家坝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0日7时出现28.60米的最高水位(距汛期保证水位仅差6厘米),发生了50年来罕见的秋汛。
临近冬季,数万人上堤防汛,这在淮河防汛史上尚属首次。
一年中夏涝最易发生,特别是大涝和特大涝,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涝的时间从南向北推进,沿江江南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江淮之间在7月,淮北在7─8月,这和我国东部汛期主雨带自南向北推移相吻合。
易涝的区域主要在沿淮淮北和沿江西部的安庆一带。
合肥是洪涝灾害最少的地区。
全省性的大涝、特大涝约15年一遇。
50年代以来,全省范围的涝年有1954、1969、1991和1996年等。
各个自然区发生涝年的机遇,沿淮淮北和沿江江南为3─4年一遇,其中沿江西部2─3年一遇;江淮之间大部和淮北北部及宣郎广地区4-6年一遇;江淮中部9─10一遇;合肥地区10─15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