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迪

孟子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迪

对当1 大学生勰人格塑造的启迪 

王 艾 

(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山东泰安271 000) 

摘要:孟子关于性善论、舍生取义、浩然之气、大丈夫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格思想,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 族的民族性格,而且对当今人格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详细探讨了人格与孟子人格思想,分析了大学生人格现 状,把孟子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有机融合,借鉴其人格精华并赋予时代精神,分析利用孟子人格思想塑 

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孟子;人格;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启迪 

DOI:1 0.5969/J.issn.1 67I一6596.201 0.32.035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后世有“亚 

圣”之称,他的思想虽然不见用于当世,却对后世产生了 

莫大影响。孟子继承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和“不义而富且贵, 

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的思想和精神,主张人 

应该“怀义去利”、“舍生而取义”的崇高精神理念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 

概,这种崇义尚道的人生价值取向,对我国传统道德中理 想人格的确立、民族精神的塑造、民族脊梁的培育,阙功 

至伟。 1 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内涵 

1.1人格定义 

“人格”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舞台上演员 

扮演角色时所戴的面具。所谓“人格”,在语表上,就是 

指这种具有表演性(意味)的“假面”或“面具”,其深 

层次含义是指被“假面”或“面具”遮盖了的个人,或者 说戴着“假面”或“面具”表演的人。据张岱年先生考 

证:“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 

‘为人’、 ‘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独立 

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它不受外 

界势力的压制。” 陈国强先生主编的《简编文化人类学词典》对人格作 

了界定:“人格(personality)亦即个性,是个人所有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本文对这个定义比较认 

同。 1.2理想人格 

崇高的理想能够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展望,指引人的生 

活历程,在对理想的追求中,人实现着“人对自身和社会 

需要的自觉意识,或者说是需要在意识中的反映,没有需 

要,就无所谓理想” 。理想人格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人 

的理想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品格。理想人格是人类自产生 

以来一直追求的一个终极的价值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此作了极为明确的表述:“任何人的职责、使命、 

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理想人格是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最高道德标准的集中 

体现,是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道德理想,总被认为是最高 

尚的。当一个人的道德人格达到了理想人格的水平,就成为 理想人物、伟大人物,可被称之为圣人、贤人或君子。而实 

际生活中,一般的人们所具备的道德人格水平总是与理想人 

格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引伸出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2 孟子人格思想 2.1孟子人格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人格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性皆 

善,他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为例,说明人性本善。为了论证人 

具有先天的善性,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说:“人 

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 

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尽心上》)认为仁义善良本性与生俱来。 

孟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阐述了性善论的本质。告子认 

为“生之谓性”,即生而具有的本能就是性,结论是“性无 善无不善”,就如“水无分东西”。孟子针锋相对,也以水 

为喻,认为人性如水,水虽无形,但天生就下;人性本善, 

不善则是后天外部条件使然。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谓性, 

有它特殊的意义,这就是指人的仁、义、礼、智等本质属 

性。顺从这种大体之性,才能成为君子,而仅满足于饮食男 

女这种小体之性,就只能成为小人,不能真正体现出人的特 质。告子的“食、色,性也”,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 

全部,用过于宽泛、抽象的上位的“性”概念混淆人性与动 

物性的区别。 孟子的性善概念包括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 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 丑上》)。并且认为人之具有“四心”仅为仁、义、礼、智 

收稿日期:2010—09—27修回日期:2010-10-23 作者简介:王艾(1981一),女,安徽金寨籍。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71

 中国西部科技 2010年11月(中旬)第09卷第32期总第229期 

这类人的本质属性的开端,人性还需后天不断养护、增益 

和完善: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 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故苟得其养,无 

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养护和完善的方法就是反求诸己,自觉的向自身内心去追 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尽心上》)。人 

间之所以会有圣贤与庶民、君子与小人的善与不善之分, 

并非由先天的人的材质造成,而在于后天的取舍之间。 

孟子第一次把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区分开来。把 

人性讨论的重心由人的自然属性转换到人的社会属性上, 从而开始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并利用人的心理感应论证 

其性善说的天然合理性。因此,性善论不但是其哲学思想 

的核心内容,而且是其人格修炼、伦理思想、“仁政”学 

说乃至教育方法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贯穿于整个思想 

体系之中,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 2.2孟子理想人格目标及其主要构成要素 

2.2.1目标——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 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 

行,是桀而己矣。”(《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 

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故凡同类者, 

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孟子・告子上》) 孟子把尧舜等视为理想人格的典范 

和楷模,这就使得他的理想人格摆脱了道家理想人格那种 

抽象玄虚的特性,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尤其值得称道的 是,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而 

提出“人皆可为尧舜”的命题。“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 

哉?” (《孟子・告子下》),只要人们认真去做,人人 

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 2.2.2主要构成要素 

(1)居仁由义。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把“仁”视为人 

生的第一原则和最高道德标准,同时,孟子也极强调 

“义”。他将仁义并举,以此奉为理想人格的基本准衡。 

他对“仁”和“义”的内涵作了如下解说:“仁,人之安 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 

哀哉!”(《孟子・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 

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 

告子上》)故在孟子看来,“仁”是内心信念,而“义”则 是基于“仁”基础之上的人的外部现实活动,“仁”之心 

发乎外,便是“义”。所以他又说:“人皆有所不忍,达 

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 

也。”(《孟子・尽心下》)这样孟子便把理想人格的具体 范式界定为“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同上)。 

(2)浩然之气。孟子十分强调“志”和“气”在 个 

人的精神修养和完成自己人生使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提 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 

焉。”(《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有“浩然之气”。何谓 

72 “浩然之气”?第一,“至大至刚”。其“大”,已至无 

可再大,充塞天地、宇宙之间, “大”,博也,宽广也, 

无边无际也;“刚”,坚也,牢固也,始终如~也。第 

二,“配义与道”。与义与道相生相存,而且是“集义所 生”。它既不是生而固有的,也不是偶然一次义行所能取 

得的,它产生于义行的小断积累。由于人的义行不断积 

累,道德水平亦因之提高,人的道德最终达到与天地相配 

的高尚精神境界。“至大至刚”是“浩然之气”的特征性 

描绘,“配义与道”是“浩然之气”的本质性揭示。“浩 

然正气”体现在人生方面,就是“居天下之广居(指仁), 立天下之正位(指义),行天下之大道(指仁义之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此谓“至大”也。“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下》)“舍生取义”,此谓“至刚”也。 

(3)大丈夫气节。“大丈夫”人格价值观是孟子人格 

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尽心下》)“大丈夫”人格价值观确立了人的地 

位的主体平等性、人格尊严的至上性,同时强调社会之道 是仁义与善性的结合,为人之道是诚与浩然之气的统一。 

朱熹认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 

也。”能行仁,必得人心向往,无处不可居。这是因为人 

性向善,所以行仁到处受到支持,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安 居。能受礼,进退从容有节,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安稳站 

立。能行义,自然充满浩然之气,到处都是大道,任何路 都可以走得通。这三句指出人生的光明坦途,只要择善而 

行,就可以在人类世界坦坦荡荡,彰显无比的尊严。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价值观体现了凛然不畏的气 

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 

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 

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聘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 弗为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君王贪图 

骄奢,不如“大丈夫”的志向、品德,虽有权有位,但在 

“大丈夫”之浩然之气下,正如“民为贵,君为轻”。孟 

子有时直接批评君王,“不仁哉,梁惠王也”(《孟子・ 

尽心下》),傲视君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 

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 

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3 实现孟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有机融合,塑 

造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 

3.1利用孟子人格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 

原则 

5.1.1主体原则 主体原则即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过程中,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孟子日:“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孟子认 

为,要达到人格精神的完美实现,需要精神意志的自我修 

炼,这种修炼,需经由“养气”、“存心”、“动心忍 

性”的过程。他从人性的自我修炼出发,提出“修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