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
祭龙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神秘祭龙
陶瓦村位于红河州弥勒县巡检司镇,村子里居住着一个彝族支系――阿哲
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红河州巡检司镇的陶瓦村将要举行祭龙仪式,这里是
彝族居住的地方,祭龙活动十分有特色,祭龙者为了得到龙神的青睐,首先要将
自己装扮成原始野人的模样,祭祀才能正式举行,祖先在天之灵才能认可。
祭龙不仅是彝族祈求生育繁衍的日子,也是宣告一年春耕播种的正式开始。这种
对龙的图腾传统里有对生殖崇拜的成分,在彝族农民看来,大地母亲有着无限的
孕育生殖能力,播种与性爱是同一个词。因此,祭龙既有春天播种的象征意义,
又有男欢女爱生殖繁衍的丰富内容。(本文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网 )关于祭母龙
起源的传说 关于祭母龙有一个很优美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
龙住在陶瓦村的绿塘子里。母龙长得非常漂亮,他们生活得非常开心。一天,母
龙被一路过的公龙给偷走了(据村民解释偷走即被勾引走,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因为在当时村子里漂亮的女子经常会被外面路过的有钱人勾引走),公龙知道后
非常生气,决定向所有路过的人报复。自那以后,绿塘子边上只要有人路过便会
漂出一些奇怪的东西。凡是女人路过,绿塘子中就会漂出花布、花衣服、花背
被,女人经常会被这些东西所吸引。而一旦她们走进塘子里去打捞,花布、花衣
服、花背被就会向塘子的中心漂去,抵挡不住诱惑的女子最终都会被淹死在塘子
里。同样地,男人路过,绿塘子里则会漂出金烟锅、金碗,男人们同样抵挡不住
这些东西的诱惑,他们一旦进去打捞,同样会被淹死在绿塘子里。 一天,
一个武将路过绿塘子,他心里不服,因为他的一位亲戚曾被淹死在塘子里,所以
他便想去看看关于塘子的传说是不是真的。武将来到绿塘子边上,不一会儿果然
看到有金碗漂出。武将走进塘子,接着便拔出自己随身佩戴的宝剑砍向金碗,金
碗被砍成两半,绿塘子里的水立刻变成了血水,公龙死了。慢慢的绿塘子里面的
水便干了,没过多久陶瓦村的人、牲口也都病了。一天,一位神仙化身成白发苍
苍的老人站在祭龙山的神石上,他转告村民们说:你们塘子里的水神已经不在
了。于是村民们便想出办法来解救,因为公龙被砍死的日子是农历的二月初二,
于是村民们把这个日子定下来作为祭龙的日子,以后便开始每年对公龙进行祭
祀。 母龙得知公龙死了,非常伤心。很多年后的一天,龙女终于从夫家逃
出,来到绿塘子边上。当她想起往事,便不禁伤心地哭泣起来。村子里的女人们
听到村口有哭泣的声音,便寻着声音一直找来,结果在绿塘子旁边认出了母龙。
女人们热情地把母龙引回陶瓦村。见到陶瓦村的女人们,母龙便把自己在夫家所
受的苦都说给她们听,大家彼此相互诉苦。母龙在给女人们诉说时,有些是开心
的事,有些是不开心的事,还有些是男人不能听的事,例如母龙会教妇女们如何
生育更多的龙子龙孙。所以当母龙向女人们诉说时,所有男人必须回避。 最
后,夜深了,母龙和女人们的诉说也结束了,母龙必须回到她的夫家去了,女人
们便依依不舍地为母龙送上最后一程。具体的祭母龙仪式 陶瓦村的整个祭龙
仪式分为三天完成。农历正月三十日(3月15日),是“选龙头”的日子,是对
第二天正式开始的祭龙仪式的准备。这一天是为了让“龙”知道,人们明天要来
祭献。这一天,村里的老人来到“祭龙山”上,在一株被认作“山神树”的大麻
栗树面前,杀一只鸡煮在饭锅里。待鸡煮熟后,人们先在龙树前磕头献祭,接着
便取出鸡的两根大腿骨,装在木盘中,老人们轮流各自颠簸三次。村里的人将这
种行为叫做“打鸡卦”。最后以两根腿骨落定的方向,决定谁为今年祭龙的“龙
头”。之后,人们用树藤捆在龙树腰上,插上打鸡卦用的那两根鸡腿骨,给住在
龙山上的公龙报信,此次祭龙将由多少人参祭。(本文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网 )
第二天即二月初一(3月16日),是祭公龙的日子。当太阳刚刚升起,村民们便
开始活动起来了,男女老少各负其责,有的扎葫芦,有的用树叶制作衣服。人们
还准备了一头用于祭龙的大猪。这头大猪浑身纯黑,没有一根杂色毛。彝族人崇
尚黑色,纯黑的猪代表着纯洁、无杂念。 村里的青年男子几乎全裸了身
体。他们头戴棕皮帽,肩披树叶披风,腰上系棕裙,纹身画脸。身体上绘有虎、
野猪、狗、蝎子等图画,脚穿草鞋或裹上棕皮,俨然一副原始人模样。他们认为
自己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是这样子,只有装扮成这种模样,才能得到神龙的青睐,
得到祖先的认可。有些男子的腰部挂上大小葫芦或生殖器造型的木棍,这些装扮
有着很明显的生殖崇拜迹象。祭龙不仅是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也是人们祈求生
育繁衍的日子。 午后,这些手持木棍的“原始人”啸叫着,引领全村的男
子前往“龙山”。祭祀队伍来到了龙山脚下后人们开始准备搭建“龙宫”所需的
材料。与此同时,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老和“龙头“脱掉上衣沐浴净身后,来到了
龙山上的龙树下,虔诚地念经并供奉酒菜,然后拿出“龙”,这个“龙”是一块
椭圆扁形的大鹅卵石。他们小心翼翼捧着“龙”到山下,用水和酒制成的混合液
体洗龙身。洗净龙身后,以88对代表女性的松针垫在“龙”身下,以99对代表
男性的松针盖在“龙”身上,再给“龙”搭建好的新的“龙宫”。 盖好龙宫
后,开始杀猪,用木刀挖出猪的左边的扇子骨,作为守护全村的神镜,同时将一
只木制的象征劳动的小钉耙、一只象征收获粮食的农具抹上猪血,三样东西一起
用芦苇杆捆在龙树上,然后插一根用猪血浸染过的青松枝,村民认为这样可以保
佑村寨和山林不失火。接着长老和龙头率众在龙树前,给龙磕头,祈求它保佑全
村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子孙繁衍。 祭龙过后,原始人扮相的男子们在山脚
下开始重现古代狩猎的激越场面。他们啸叫着在山上奔跑,兴奋地砍死象征猎物
的鸡,用古老的燧石取火方式,点燃草堆,篝火熊熊燃烧。他们肩扛烤熟后穿在
木棍上的鸡,敬献祭打猎的山神。打完猎后,猪肉和各种菜已经烧好,老人们又
各取一点,带到龙树下祭献。全村男子就在龙山下铺撒松针的水塘边,摆上宴
席,吃饭喝酒。直到天黑,他们打着火把,一路高喊着“乃古古”回村。“乃古
古”是双关语,一个意思是种地,另一个意思是做爱生孩子。男子们燃着火把,
把火种带回了村子,各家各户的女人就出门迎接火种。这是村寨人对祖先生活的
展演。 当天晚上,全村的小孩扮成“小羊”讨食。幼童在毕摩的带领下结
队挨家挨户串门。各家在堂屋的供桌上放米、酒等供品,又在台前方桌上备好甜
白酒和糖果。一行人进门后,毕摩先到供台前为农户祈平安,主人家将一碗米倒
入毕摩带来的口袋中。这是为孩子们而行的一项仪式,寄望孩子茁壮成长、村落
人丁兴旺。之所以名其为“小羊讨食”,一方面是因为孩子们叫着“咪谷”,颇
类羊叫;另一方面是村人视羊为吉祥物,以小羊上门为福兆。 第三天,农历
二月初二(3月17日)是祭母龙的日子,这一天被村民誉为陶瓦村的“三八妇女
节”。一大早,男人们就开始为下午的驱鬼仪式做准备,他们有人用彩纸做小
人,有人在村子的开阔处用松枝摆成葫芦的形状。女人们却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开
始围成圈跳舞。到了吃早饭的时候,村里的负责人将头天晚上“小羊讨食”时讨
得的米,拌上祭龙时杀的黑猪肉,熬成稠粥,让幼童们围坐着集体分食。(本文
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网 ) 中午饭后,青壮年男子装扮成蛮荒时代的勇士,
头戴棕皮帽,脚套铁犁铧,腰围棕皮,肩披蓑衣,手执木杖,满身彩绘,将木棍
及葫芦系在腰间夸张标示男性生殖力。在毕摩带领下,去挨家挨户地取火苗驱恶
神,最后把窝藏在各家各户的害人神妖送到村外。 晚上迎接“龙女”归来,
是整个“祭龙”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龙女被掳后,思乡情切,每年这一天的晚
上会悄悄偷跑回村。传说,龙女会从北向的路进村寨,边走边用树叶吹响《思念
调》,歌里是满满的辛酸和绵绵情思。在这个专属女人的祭祀空间里,男人不得
入内。各家的男人们置备好一桌菜肴端到开阔场地后匆匆离开。村里的已婚妇女
穿上阿哲传统的盛装,守在路口迎接龙女。村妇和龙女一起围着葫芦和菜肴跳舞
蹈。对“葫芦”的强调显然隐含对生殖的崇拜,而众村妇也边舞边用棍子指向对
方下身,口里说着“给你生龙公子公主”,具有某种交感巫术意味。舞毕,集体
享宴,边吃边对歌。最后,龙女则在众人簇拥下退场,一场以生殖祈愿为主旨的
女性祭仪宣告结束。这也标志着这场历经三天以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为主要
目的的祭龙仪式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