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产业综述国际互联网是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极其快的速度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并以他强大的影响力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互联网在人的思维中已经根深蒂固,提起现代重大的信息工程项目,总是与其密切相关。
因此,有必要探讨互联网在“节能减排北斗远程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国际互联网的概念国际互联网是英文Internet的中文译名,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同时也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从拓扑结构来看,是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的全球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组成Internet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城域网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等。
Inter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经过40多年的迅猛发展,其触角通过海底电缆或卫星通信等手段连接到世界各国。
截止2007年1月,全球互联网已经覆盖五大洲的233个国家和地区,网民达到10.93亿,用户普及率为16.6%。
同时,互联网迅速渗透到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全球信息化进程。
Internet被其延伸到的国家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通讯线路,把政治、经济、军事、科研等机构和社会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从而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状况⒈国际互联网的起源Internet与其它许多产业化的科学技术一样,起源于军事、服务于民用。
20世纪60年代末冷战时期的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
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9年建设并启用了简称ARPAnet(阿帕网)的军用网,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国际互联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
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
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
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
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
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
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这正是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到90年代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高级网络服务公司,建立了ANSnet网络,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
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
在最近几年,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⒉TCP/IP协议族国际互联网目前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也称“国际协议族”,即不仅指 TCP/IP协议本身,而且包括与其有关的协议。
TCP为传输控制协议,IP为网际协议,是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
采用TCP/IP协议通过互联网传送信息可减少网络中的传输阻塞,方便大批量的数据在网上传输,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TCP/IP协议族中包括上百个互为关联的协议,其中主要的协议还有:Telnet(Remote Login):提供远程登录功能;FTP(FileTransfer Protocol):远程文件传输协议,允许用户将远程主机上的文件拷贝到自己的计算机上;SMTP (Simple Messagetransfer Protocol):简单信息传输协议,主要用于传输电子邮件;NFS(Network File Server):网络文件服务器,可使多台计算机透明地访问彼此的目录;UDP ( User Datagram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分配协议。
⑴IPv4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
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不同硬件结构、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网络系统的互联。
IPV4的核心技术属于美国。
它的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IPV4地址采用32位编码,IP地址=232,有43亿个,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不到5千万个,只相当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数量。
在Internet上,每一个节点都依靠唯一的IP地址互相区分和相互联系。
Internet 上的每台计算机,包括主机、路由器都必须有IP地址。
IP地址是识别Internet上每台计算机的端口地址,凡是网上的计算机,都必须分配有IP地址。
每个IP地址都包含两部分:网络ID和主机ID,网络ID标识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宿主机,主机ID标识该物理网络上的每一个宿主机,于是整个Internet上的每台计算机都依靠各自惟一的IP地址来标识,IP地址构成了整个Internet的基础,其格式为:网络号、主机号。
⑵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也可以说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它的最初提出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而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替代IPv4的下一个版本,被认为是后起发展网络的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一个良好机遇。
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以重新定义地址空间。
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2010年间将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的每平方米面积上仍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
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除解决了地址短缺问题以外,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它一些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
中国对于IPv6技术的态度是“积极跟踪、把握机遇、稳妥推进”,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通信技术主题已部署了包括高性能IPv6路由器基础平台及实验系统、高性能IPv6路由器协议软件、IPv6协议测试技术等重大专项在内的课题项目。
围绕“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项目,“863”计划积极开展有关IPv6方面的关键技术重大课题研究。
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始跟踪IPv6技术并进行相关研究。
中国电信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和湖南等地进行了IPv6各项基本技术的实验、测试、应用等工作。
⑶IPv9网络协议第九版本IPv9渊源于美国星球大战计划,随着该项目的戛然而止,IPv9的研究也宣告失败。
为了成功的解析IPv9地址,我国的科研人员发明了十进制算法及十进制网络,它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域名层面,开发出数字域名;另一个是地址层面,就是所谓的解析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IPV9,定义了IPV9十进制网络。
国家原信息产业部成立了“十进制”领导小组,负责IPV9十进制网络的研制工作。
⒊应用现状三、中国互联网络的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1988—1998年建设的“八横八纵”大容量光纤通信干线传输网,包含22条光缆干线、总长达3.3万公里,工程投资额70亿,成为目前互联网的国家骨干网。
1997—2009年,全国共完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万亿元人民币,建成辐射全国的通信光缆网络,总长度达826.7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84万公里。
2009年1月,政府开始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目前3G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移动互联网正快速发展。
到2009年底,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已达1.36亿个,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866,367Gbps,拥有7条登陆海缆、20条陆缆,总容量超过1,600Gb。
99.3%的乡镇和91.5%的行政村接通了互联网。
96.0%的乡镇接通了宽带。
⒈互联网骨干拓扑结构⑴一级节点中国互联网核心层由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8个城市的核心节点组成,也称八大节点。
①上海上海电信是中国电信CHINANET骨干网节点,同时也是 ChinaNet骨干网三个国际出口之一,总国际出口带宽12G;ChinaNet骨干网上海节点和上海本地网络的互联带宽为80G;ChinaNet骨干网上海节点和ChinaNet北京(北方电信)的互联带宽为10G;上海电信是中国电信国内长途电信网的重要枢纽节点,也是中国国际通信的三大出口局之一,拥有京沪、北沿海、北沿江、南沿海、沪杭、沪宁等国内长途光缆系统,以及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是中美、亚欧、亚太、环球、中日、中韩等国际大容量海光缆、陆地光缆系统的重要节点,并建有太平洋、印度洋卫星地球站;上海长信的机房是级别最高的,上海机房中线路不管怎么绕,任何机房最终的出口都在武胜机房和横浜机房。
设有两台国际出口路由器,负责与国际i nternet互联,以及两台核心路由器与其他核心节点互联。
个人认为上海在国际出口方面启到的作用比北就,广州要大很多。
②北京北京是中国电信三大核心节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 ChinaNet骨干网三个国际出口之一,中国电信北方网络的主节点在北京电信上地机房,现在的北京上地数据中心原来是263机房,后来被电信收购重组为中国电信北京数据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电信北方网络主节点ChinaNet骨干网的交换中枢③广州广州市Internet服务中心于1995年10月1日投入试运行,系统于1996年1月1日正式开通。
广州市Internet服务中心节点作为中国公用互联网络服务系统ChinaNET 的一个骨干节点,与北京和上海的Internet节点连接,与它们以及其它地区的节点共同构成ChinaNET骨干网。
广州节点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出口,也是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国际出口之一。
④成都成都数据中心是中国电信全国8大节点之一,可支配带宽资源丰富,与Chinanet 骨干网节点带宽60G,CN2节点带宽10G。
机房内部网络全部采用千兆连接核心层与汇聚层,双百兆冗余到接入层的无瓶颈交换式结构,局域网采用千兆与百兆混合交换式可监控网络,中心网络设备确保高可靠性架构,做到无单点故障,分支网络提供冗余设备及线路,可针对客户数据传输,维护的需求提供XDSL,DDN,ISDN等多种接入手段,并能提供与国内Chinanet主要节点城市连接的长途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