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论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2010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10

第30卷第1期 HebeiAcademicJournal Vo.l30 No.1

政治学聚焦

论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四个基本问题

余源培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需要搞清楚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唯物史观才能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防止各种片面性;马克思着重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幻0性,针对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能将其普泛到马克思主义;列宁批判伯恩施坦制造的/意识形态与科学分界0,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这是一个重要贡献;西方某些学者制造的/意识形态终结论0,是别有用心的当代神话;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现时代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终结0[基金项目]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5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研究6(06JJD710003)[作者简介]余源培(1938)),男,江苏省泰兴市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1-0122-06 [收稿日期]2009-09-05

一、如何把握意识形态的社会定位和功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作为唯物史观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其基本前提是正确解决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其基本主张是从人类/社会有机体0的整体结构出发的。只有这样,才能对意识

形态的社会地位和功能进行正确的定位。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能动的活动。所谓现实的人,就

是在一定物质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种活动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利益,从而成为一种有目

的的活动。人类活动的有意识性是历史的重要特点,社会则是这些现实的人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的生活

共同体。社会的结构是异常复杂的,各种因素之间存

在着彼此联系与互动。/经济的必然性0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内在制约性和决定性,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1859年,马克思在53政治

经济学批判4序言6中对此作了经典阐述:/人们在自

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

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

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

识。0[1](P32)33)社会的这种复杂结构,形成了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

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按照唯物史观,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

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或

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自觉体现。在任何社会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主要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

念上层建筑构成。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指建立在经济

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与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权

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和司法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主要是指政治法

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体系。反映并服务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决

定着这个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性质。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极其密

切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指导下建立和巩固起来的;而政治上层建筑尤其是国家制度一旦

形成,又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制约和影响着观念上

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作为一个整

体,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又能动地服务于经济基础。这种服务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促进122自身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二是同损害自身

经济基础的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一般来说,在历史上,先进的意识形态通过提供理论指导、价

值导向和精神支撑来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与生产关

系,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而落后的意识形态则成为社

会发展的障碍。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基础的存在、巩固和发展,一方面需要强制性的政治法律制度来规范

人们的行动,另一方面需要意识形态来论证经济制度

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人们的

行为和活动限定在该社会的秩序之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无论是

政治上层建筑,还是观念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生产

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哪个阶级在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它就必然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居于统治地位。占统

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

上的表现,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

物质关系。意识形态集中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与思想。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

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

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就是社会上占地位的精神力量。0[2](P98)在国内或国际还存在着阶级

和阶级斗争的状况下,意识形态领域既是一个阶级或

国家团结并维护本阶级和国家利益的观念手段,又是

同其他阶级和国家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存在着激烈而复杂的斗争。

在历史上,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其意识形态领域虽然会存在着多种思想,但必然和必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

识形态,这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种一元性的指导

地位为特定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凝聚力。

特别是在当代,其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执政者都会

努力将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确立为国家意识,

凝聚为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设计、执政

党路线和方针政策制定之中,内化在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之中,起着维系社会存在、整合社会认同、

缓和矛盾、实现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作用。由此可

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对意识形态定位和功能的科学认识,符合社会结构和

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与规律。

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定位和功能,需要防止两种

片面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社会复杂结构单一化,把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夸大为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

因素,自觉或不自觉地轻视或淡化上层建筑(意识形

态)的作用。我们常常会见到这种情况,强调什么东西重要,就将其归之于生产力,诸如/新闻也是生产

力0、/和谐也是生产力0、/政治思想工作也是生产力0、/文化也是生产力0等。这些命题看起来似乎在

强调生产力,实际上却遮蔽了这些东西的上层建筑属

性,导致了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用的忽视。对于

这种将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唯物主义0的倾向,恩格斯晚年曾经明确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

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

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

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

素。0[3](P460)为了强调生产力而忽视意识形态是不可

取的。

第二种观点是将意识形态的定位独立化,视/意识形态批判0为社会的本原,自觉或不自觉地导致对

意识形态功能的夸大化。这主要以西方马克思主义

为代表。佩里#安德森指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主题创新0,就是/渐渐

地不再从理论上正视重大的经济的或政治问题0,/自

始至终地主要关注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0[4](P96、100)。

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在对发达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时,确实提出了一些有价值

的看法,然而,他们的路径却偏离了马克思的大思路。

在马克思看来,当时流行的共产主义学说都是建立在宗教或者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但他的共产主义学

说则不仅仅停留于此,而是要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现实

生活本身的批判。他指出:/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

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0[5](P298)。马克思为此转向政治经济学

批判,认为破解社会奥秘的/匙钥0最终要到社会经济

运动中才能找到。因此,我们今天在重视意识形态作

用的同时,不能盲目跟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径走,即不能忽视经济对于社会(包括意识形态)的最终

决定作用。总之,应当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道路。

二、如何认识马克思对

意识形态/虚幻0性的批判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19世纪初由法

国启蒙思想家德斯图#德#特拉西首先在5意识形态概论6中使用的,用以表示对人们的偏见和倾向产生

根源之/思想的科学0或/观念科学0发生原则的考

察。后来,拿破仑一世在位时,他在贬义上使用该词,123s政治学聚焦s把持不同政见的德斯图#德#特拉西称作是/意识形

态家0,即/空论家0。/意识形态0由此带上了/虚幻性0的含义。有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根本就是/虚

幻0的东西,从来都是颠倒地反映社会现实,因而具有

欺骗性。这种看法能否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在5德

意志意识形态6中确实认为,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

就像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0,但他们明确指出,这

种现象/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

的0[5](P29)30),是基于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对抗性生产关系所导致。在他们的著作中,意识形态是一个与经

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唯物史观的普遍哲学范

畴。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世界观时,他们将/虚幻0性特定用于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5德意志意识形态6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

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

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0。这些/德意志意识形态0,大体上都是以黑格尔的抽象哲学体系为出发

点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整个德国

历史编纂学的最终的、达到自己-最纯粹的表现.的产物。0[5](P44)费尔巴哈虽然对黑格尔进行批判,但其完

全局限于直观唯物主义的宗教批判,没有达到历史唯

物主义的高度。鉴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对/德

意志意识形态0的/虚幻0性进行揭露与批判。首先,这种意识形态的/虚幻0性表现为极力使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获得/独立性的外观0,以达到掩

蔽其阶级性的目的。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从来都是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

识形态是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用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虽然资产阶级在反对封

建统治斗争的初期,多少还反映/第三等级0等其他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一旦取得统治地位之后,资产

阶级就会致力于把自身特殊的阶级利益打扮成全人

类的普遍利益,/真诚地0赋予阶级的思想以/普遍

性0的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激发,这种/普遍意识0就/愈不真实0,/愈发下降为唯心的词

句、有意识的幻想和有目的的虚伪。但是,这些东西

被生活揭穿得愈多,他们对意识本身的作用愈小,那么它们对自身的捍卫也就愈坚决,而这个标准社会的

语言也就愈虚伪,愈加道德化,愈加神圣化0[5](P331)。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特点,就是想方设法将这种

阶级的意识形态说成是代表/全社会0的利益,种种虚假观念就成了统治阶级从精神上麻痹和控制人们、维

护自身统治利益的手段与工具。统治阶级的思想家

有意识地把它们变成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并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实质上,/把它们提

出来作为生活准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0[5](P492)。这

种意识形态极力遮蔽其阶级本性,把自身的特殊利益

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利益,抽象地赋予自己的

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以便让被统治阶级接受这种意识形态的支配。这种/虚幻性0直接转化为欺骗性。

其次,这种意识形态的/虚幻0性表现在虚构其

思想观念的非历史性。资产阶级为了使其思想统治

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就必须使这种思想观念成为/概念的自我规定0,并将历史视为概念的自我实现。

西方纷繁的意识形态学说存在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

是主张抽象的人性论。这种人性论通常离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与历史发展,抽象地去解释人的本质。

他们有的将人性归结为理性,有的归结为自由、博爱

或自私等,并且以先验的人性论为基础,建立了各门

哲学社会科学,制定了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提出了合理社会的标准。应当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历史

上起过反对封建专制和神学的积极意义,但是,一旦

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之后,其就显示出根本的局限性。举例来说,由亚当#斯密奠定基础的西方政治经

济学,其一切原理演绎的出发点就是设定人是/自私0

的,并且由此论证私有制的合理性。马克思对这种政

治经济学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指出其实质是/从私有制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

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

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0。所以,当国民经济学家/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

构的原始状态0[5](P266、277)。其实,人的这种/自私0性

绝对不是先天的,而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即资本主义

社会产生和发展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这种抽象的人性论,指出人性并不是先验和一成不变的,

它不构成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相反,社会属性是人

性的现实基础与决定性因素,人性具有现实历史性,

它取决于社会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的发展,随着这种发展而不断改变。

再者,这种意识形态的/虚幻0性表现在颠倒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些意识形态理论家把/整个历史发展都归结为历史发展进程在-当代所

有的哲学家和理论家.的-头脑.中形成的理论抽

象0[5](P631)。他们看到了意识形态在历史上的作用,

却不深入追问意识形态的起源,不进一步探究思想后面的动力是什么。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意识形态

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124河北学刊 201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