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o8 V01.40 No.4 林业科技情报 ·35· 中国景观建筑的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和地域性 曹 冰 日 ,/J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的建筑出现趋同式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景观建筑该如何发展下去是值 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中国景观建筑的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和地域性入手,探讨中国景观道路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景观建筑;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性
Nationality,Epochal Character,Sociality And Regionality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ao BiJlg (Forestry Occupation And Technology Colledge Of Liaoning Province)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whole world integration course,the world architecture appears to tend to the,same style.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each countries how to develop down,by the discussing the nationality,ep— ochal character,sociality and regionality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discu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nationality;epochal character;soeiality;regionality
1景观建筑的概念 现代意义上广义的景观建筑即景观营造之意,产生于 19世纪末的美国,并以奥姆斯特德于1900年成立哈佛大学 LA学院为标志。景观建筑继承了传统的风景设计、园林绿 化设计,并从其发展初期就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 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植物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狭义上的景观建 筑即指风景区内的以控制、组织景观为主,具有画龙点睛 效果的建筑,也是文中关注的主体。 2景观建筑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 识,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 活,使艺术设计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我国是有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从苏州园林到北京 四合院,从故宫到长城……这些都是举世瞩目的民族瑰宝。 我国的传统景观建筑以其独特的风韵在世界建筑之林独具 格,对东方各国的建筑发生了巨大影响。 我国典型的景观建筑是建造在园林中供人观赏和游憩 的建筑场所,有亭、台、楼、阁、小桥、曲廊等,其形式 多样,色彩丰富,还有屋面、门窗、挂落、围栏等装饰, 使建筑本身就成为一道景观,与周围环境互相衬托,起着 点缀风景和组织环境视觉导向作用。 3景观建筑的时代性 世界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景观建筑也是一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着自己的形态,所以景观建筑寓有 时代性。 ’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环境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为人类服务的景观建筑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中
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 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 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砼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 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 砼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因此,施工时,在选用材料时应尽可能不使用民办小 厂生产的水泥,如必须使用,应认真对水泥标号及安定性 进行试验。采取严把原材料进货关、认真地对进场砂石骨 料进行检验,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并做好各项试 验,一经发现不合格材料进场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清除出 场。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 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 水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 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 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4结束语 总之,对于楼屋面现浇板容易出现的一些非结构性裂 缝现象,经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分析研究以及实际工程中的 防治、处理案例,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要彻底 消除裂缝现象,尚有待对设计、施工、建筑材料质量等方 面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这是我们建筑设计者们应该严肃认真思考解决的一个重要 课题。 来稿日期:2008—07—20 36· 林业科技情报 20o8 v01.40 No.4 国的景观建筑已经由只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转变为为广大人 民群众服务,无论是功能还是形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现代我国的景观建筑不同程度上的开始效仿西方,大体量的 广场、绿地应运而生,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4景观建筑的社会性 建筑是时代的印记,携带着时代的信息,每一时期建 筑都会被一种特定的形式所控制,这些形式就是社会环境 的产物,建筑师作为社会环境对建筑形式产生作用过程中 的一种媒介,其建筑创作从来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 建筑师自我表现的手段。所以任何历史时期社会性总是建 筑的第一特性。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达,形成了一批具 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建筑,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使中 国的园林一直处在世界的前端。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传统建筑走向没落,中华大地 上出现了第一批近现代建筑,它们是欧洲古典主义和折衷 主义在中国的翻版。 · 五四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这时中国对国外新技术、 新文化、新思想第一次有系统地主动地做出反映,中国建 筑从此开始转型,建筑形式大体上从“折衷主义”、“中国 固有形式”向“现代式”发展。 建国后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中国建筑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首先社会生产 生活方式全面变化、社会财富的增多使建筑总量和类型都 随之猛增。生产性和实用性建筑地位也比以前提高了。其 次新材料的使用、结构科学的进步使建筑的质量和舒适度 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为新建筑形式出现提供了构筑手段。 再次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许多建筑都有了新的经济性质 和经济目的,因此在形象和规划上都有了新的特点。 总之建筑总是根植在社会的土壤中的,它与社会的科 学技术、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人文历史、哲学观点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变化了建筑就会随之变化, 而只有社会发展了建筑也才能随之发展。 5景观建筑的地域性 中国是一个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自南向 北可以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广大的土地,不同的温度带, 不同的文化以及风俗造成中国景观建筑的不同。 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 连贯,层次分明;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 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 “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 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 于防寒保暖。 然而随着世界的发展,现代人类生活及其追求在很多 方面是共通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利用已经超越地域性的 局限,国际化、全球化又加速了这种互通共融的过程。就 现代建筑而言,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利用也是国际 性的。随着建筑的时代性、国际通用性愈强,新科技含量 愈高,建筑的地域感就愈弱。历史的必然已不得不让位于 以现代生活为依据,利用现代科技、现代结构、现代材料, 通过现代设计手法与艺术加工展示特有的时代精神来反映 建筑这一载体在新时代的文化含意。 6现代的中国景观建筑及未来发展 世界建筑文化的“趋同”与“变异”是一般与特殊、 世界性与地方性、时代性与民族性、全球一体化与地方民 族化的对立统一,互为条件,同时并存,缺一不可。前者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可以前者排斥后者。 近年中国景观建筑发展的巨大变化与人们审美观念的 变化有着直接联系。开放搞活的国策使中国人思想活跃, 气氛活泼,大家对景观建筑形式的要求更加前卫和时尚。 轻快、活泼、明亮的建筑风格逐步受到青睐。因此景观建 筑不可千遍一律,循规蹈矩,应适时抓住人们的审美心理, 同时更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标新立异、独具匠心、与 时俱进。 中国景观建筑除了样式风格上有所突破外,新型的建 筑材料更是层出不穷,钢筋混凝土、木质等传统建筑材料 正在淡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玻璃钢及膜结构演生出来的 钢质及化学类原料。这些新型建筑材料以其简洁明快、活 泼、可塑性强等优点大受设计师及人们的喜爱,给设计师 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设计出的作品不仅能充分表达设 计师的创作理念,更能充分地传递着浓厚的现代气息。 此外,我们也要发现景观建筑存在的问题。叶廷芳先 生曾说过:“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现代建筑学语汇越 来越国际化了。……而不是念念不忘‘中国的’什么。 今天的建筑已越来越褪去国别或民族的标记。”有位文 学教授也著书说:“在现代建筑中,民族风格似乎成为了可 有可无的因素。”这些论点只强调了建筑文化的时代性、世 界性、趋同性、共性,而忽视了其民族性、地方性、变异 性、个性,这是片面的。如果不重视建筑场所的自然、人 文环境,不注意建筑的地方色彩和国家、民族特色,只强 调国际化和“趋同”,必然丧失特点,千篇一律,世界建筑 文化也就不会丰富多彩了。 未来的景观建筑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结合地域文化、 运用生态技术的新建筑景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 准和判别力,相信我国的景观建筑会逐步消化吸收各式精 品符号,根据其景观的地理位置、性质规模、现状条件、 美学要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现时景观建筑。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1999. [2]J.0.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0. [3]J.0.西蒙兹.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转引自丰谷,“新时期的建筑美学思想”,《华中建筑》 1994.2,P.8. [5]郑时龄,《建筑理性论》,(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 限公司,1996年,P16o. 来稿日期:200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