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终身教育:知识世界的趋势与必然.doc

浅谈终身教育:知识世界的趋势与必然.doc

浅谈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 -

关键词:知识 教育 发展

摘要:传统的教育思想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不仅要获得各种阶段性的知识,更要掌握如何去学习的技能,以便实现自身的终身教育。

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

(一)终身学习的提出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

不少人引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话来概括终身教育,“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被广泛认同的是“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对终身教育作出的定义:“终身教育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由此可以看出,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现代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本质,这种学习不仅单独存在于学校或类似机构中,而且出现在工作、娱乐场所、家庭、社会活动中,即“学习即生活”,生活的学习化已经成为现代知识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人的学习需要的发展水平和满足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之一。

三、面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适应知识社会的到来,教育思想应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转变:

(一)终身教育思想与当前“减负高效”思想的接轨

1.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为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国人的学习意识日益增强,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逐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但思想的转变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和需要一些时间。”

据上所述,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他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显然,长期以来把教育视作是为工作做好准备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基于这种工作准备观念的教育模式当然也相应地过时了。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他们更应该学会学习。教师和家长应让孩子懂得终身教育的意义,引导孩子向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将是给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在“减负高效”的话题下,就终身教育思想的话题来谈谈家庭教育。一个人生存于世上,首先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要学会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我们虽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填压知识,然而就象有人形容的那样,我们的孩子象一只只长期在家驯养的鹅,脂肪长了很多,肌肉却萎缩近无,一旦失去了现代的保护包括家庭的依托,就无力起飞去自谋生路。人们曾多次引述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去野营,当出现又饥又累的情况时,日本孩子设法做饭吃,而中国孩子却只会哭。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孩子脆弱的一面,也更加暴露了我们

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终身教育对普通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终身教育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首当其冲是要变一次性学校教育思想为终身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已经到了应该且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1.在办学思想上,要认识到高等学校不是教育的终结,也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学校改革的方针应从“终结教育”的轨道转向“终身教育”的轨道。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其一是促进“人格养成”,即为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二是促进“格物致知”,即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打下基础。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表现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教学)过程的咨询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窃”。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思想虽然产生于60年代,但对新时期的全面育人方针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在办学体制上,要重视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建立大学后继续教育基地,构建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双重功能的大学教育。德国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盖斯勒(K.A.Geissler)曾对成人学习者动因作过调查,发现满足个体需求的成人教育,方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市场。由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个体劳动关系的突变,绝大多数的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其最大的动因出自生活的需求,他们参加学习不仅是为了完善自

己,很大程度上是为胜任生活关系的变化,为面对劳动市场人才结构调整的挑战,可以创造更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终身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战略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三)建构面向终身教育的大师范教育理论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展示了人类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植根于“学校教育学”的小师范教育观念必然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转变并建构走向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的大师范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批判和扬弃。“今日师范教育是维护学校教育制度的工作母机,明日师范教育则应当是为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新型教师的未来教育的发动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师范教育定位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系统自我服务的领域。今天,对一步步走向或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的师范教育而言,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看待师范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很不够了。“当人们进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知识社会时,师范教育作为以旨在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教育为己任的专业教育,经历过古代教育的教师圣职化,近代教育的师范教育职业化、专业化,将在新的高度回归为把人提升为新人的教育圣业,它既是培养人才的母体,又是社会文明的母体。”“

(四)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

70—8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等校园出现了一种新事物——回归教育热。所谓回归教育即主张人的一生应是学生和就业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定期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新知识与新

技术,有的放矢地进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因为西方企业界对职工的硬性要求便是“好好工作,坚持学习”。这一股回归教育热给教育界本身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呢?事实上,在知识技能和价值的陈旧速度日益加快的世界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科技社会对高教育水准人才的必然要求。日本在《21世纪教育模式探索》这一方案中就明确表示:“我们的主要战略是向终身教育过渡,它将使人终生受到教育和丰富自己”。由于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作为战略决策的基础,发达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将学校教育向两头延伸——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各国也开始注意到随着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各个教育阶段间的联系和衔接是十分重要的。

终身教育是理想,是目标,也是未来学习化社会之必然,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处在知识社会的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浅谈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

一、人生艺术化的内涵至性真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其教育背景既有着桐城学派的儒雅诗风,又不乏西洋绅士的热情唯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诗论》等文章的发表,使其在青年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地于人的生活情趣为主线把美的欣赏与创造融入到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当中,使教育内容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游戏、娱乐、读书、行走、锻炼中发现美、培养情趣并由此产生美的联想,从而体会和感受存在物的美感、艺术性以及其所固有的伦理价值。朱光潜的一生教育思想经历过多次转变,而每次的转变都是以一种积极的、热情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生艺术化,即人要在情趣的养成中培养美感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行为,要用热情去欣赏和创造人生。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情感的根源就在于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镜像宇宙空寂的星象与人生世相的交相呼应搭建了艺术与人生的隆重框架,深邃悠远值得敬畏;超脱的情感抒发与本色生活的趣味勾画了人生的华丽,天光云影值得玩索。其人生艺术化的教育核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诗性的欣赏;情趣的养成;美感的联想。

1.诗性的欣赏。朱光潜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歌的造

诣非常深厚,醇厚的诗人气质一直贯穿在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也使得他一直保持着充沛的教育热情。良好的桐城学派功底和西方美学思想的积淀给予了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儒雅端庄之气和翩翩绅士之风。娓娓道来中强调着儒学的道义存在,侃侃而谈中讲究真善美的天性使然。他的文章无论是《恻隐之心》、《善恶之心》的救世抨击还是《谈学问》、《谈读书》、《谈人生与我》的教育反省,都是以唤醒人的心灵为主要目标仁者必有勇的悲凉霸气是一种心灵的震撼,(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澄明通达是一种心性的淡然。人们常说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就在于人的心灵活动是丰富的,且是富有创造性的。他认为诗歌是最容易让人心有所感动和产生美感的事物,是平凡生活中人的真实情感的朴素表达。他说,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他强调,一首诗对于一个人如果是诗,必须在他的心中起诗的作用,能引起他的知和感,他必须能欣赏,而欣赏必须早想象中再造(recreate),诗人所写的境界,再在诗人所传出的情味中生活一番。所以严格地说,诗只才能在于创造与欣赏的心灵活动中。也正是本着如此之想法,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始终伴随着一种朴素的心性培养和塑造。作为教育者,他善于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并能够很好地在教育实践中展开,使诗从一种文学创作的形式很好地转化为一种教育手段培育着积极、热情、尚美的心性。他在《诗论》中指出,诗意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发现,是一种灵感的呈现。也就是在简单的氛围中、在极少的联系中呈现出全画面以及超画面的表现,并伴随有诗意的美,蕴含其中伦理的善以及存在于画面之外的认知的真。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

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诗有情、有意,时时刻刻都在创化,情趣与经验不断再造出新的诗心灵永是光明灿烂的。

2.情趣的养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是朱光潜写给年轻人的系列短文的合集,同时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集中代表作品。《谈读书》、《谈十字街头》、《谈无言之美》、《谈立志》、《谈处群》、《谈体育》、《谈价值意识》等等文章,简单话题的展开说明的是一个中心内容:对于青年的教育要善于培养情趣,鼓励青年在情趣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什么是情趣呢?朱光潜在《诗论》中曾指出,情趣是感受来的,起于自我的,可经历而不可描绘的,意象是关照得来的,起于外物的,有形象可描绘的。诗的情趣不是生糙自然的情趣,它必定经过一番冷静的关照和熔化洗练的功夫,它须受过阿婆罗的洗礼。一般人和诗人都感受情趣,但是有一个重要分别。一般人感受情趣时便为情趣所羁縻,当其忧喜,若不自胜,忧喜即过,便不复在想象中留一种余波返照。诗人感受情趣之后,却能跳到旁边来,很冷静地把他当作意象来关照玩索。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尝自道经验说: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emotions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情趣的意会和经过沉静回味后的情绪展现不仅是文学创造的一种方式,在朱光潜看来同时也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即鼓励青年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关照简单的生活带给人的精神感受,以此促成对生活的热爱与热情。例如他在《论交友》中指出,人是社会动物,读一篇好诗文,看一片好风景,没有一个人在身旁可以告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