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技巧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古诗词鉴赏主要是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家风格等进行高层次的分析评价活动。广大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 表达情感 表达技巧 品味字词

唐诗宋词几乎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教好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进行深切的体会,并将古诗词的深层意蕴有效挖掘出来。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和读书的经验,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简要的研究。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功利化。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在高考的指引下呈现逐步功利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1)忽视能力培养,只重视鉴赏的技巧,特别是在高三阶段,各种古诗词鉴赏的秘诀更是层出不穷,对学生古诗词的鉴赏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干扰;(2)忽视质量,只重视数量,希望能押中高考题。所有这些现象的行为没有考虑到古诗词鉴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古诗词鉴赏的规律,从而丢失了诗性美,与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形成了严重的背离。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在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似乎成为了鉴赏古诗词的全部。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思想等,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主体,因此,在解读

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然独具特色。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从而将学生鉴赏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教学方法单一化。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机械的教学程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使得古诗词固有的趣味性大大降低,从而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造成了极大的抑制,显著降低了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整体效益,使其停留在理性的说明文的水平上,这使得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情感无法有效激发出来,达成古诗词鉴赏美化学生的心灵的目标更是无从谈起,传递弘扬和实现人文精神的任务变得如同空中楼阁。

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

一、读懂内容—— 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又含蓄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2.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

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3.画面欣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侮一首古诗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意境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为此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自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

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古诗词意境要抓住三个

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二.赏“情”——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古诗词常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等。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社会、对人生感悟也有区别。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三.赏“技”——“技”指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借此来言志抒怀的。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考试中常提问: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

3.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②用典。就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③诗人常用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赏

析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赏“妙语”——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

近几年的中考古诗词鉴赏注重了对词语理解的考查。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考试时一是会问把某一个词换成某一个词行不行?二是会问某一个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那么应从下面几方面作答:①抓住景物特征来表现事物:②能体现诗人赋予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③能创造意境和谐美。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可以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微宏这些角度来进行赏析诗句。总之,古诗词鉴赏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古诗词名句的习惯,注意培养用同类型诗歌比较的习惯,在考试时应该结合具体语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找到突破口,进而理解全诗内容,达到鉴赏的目的,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五、明确课堂教学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最好的语文教师就是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摸清一篇文章的思路的教师”,这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但是,古诗词和小说、散文等又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古诗词的故事情节并不观物象的凝聚,它有机融合了意和象,是古诗词

的基本单位,也是古诗词的灵魂,要想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意境,就必须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古诗词的意象。分析意象是分析古诗词的基础和前提。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古诗词结构脉络或感情思路将一系列问题设计出来,让学生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人思考的过程中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更好的领略。如在鉴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让学生熟读该古诗词,然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古诗词中描写的意象都有哪些?”“为什么写得这么悲凉?”等,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对诗人

面对赤壁时内心的苍凉和感慨有一个逐步深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古诗词的背景材料,如赤壁之战等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并对诗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六、注重课外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诵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积极督促学生背诵教材上要求的篇目,除此之外还应利用早读的时间将课外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到学生的背诵任务中去。如在学完李清照的《醉花阴》后,可以将李清照其他阶段的古诗词展示给学生,如《声声慢》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课外古诗词的诵读对其悲戚伤感的感情进行深人的感受。背诵完毕后,让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对这些古诗词的感受。又如在对李白、杜甫等名家的古诗词进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名家的其他主要古诗词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该诗文或该诗人的理解。此外,还应将学生背诵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背诵成果进行有效的巩固,最终促进学生古诗词诵读效率的显著提升。

七、积极组织活动。

要想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显著提升,教师就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组织一些适当的活动,比如,可以举办古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诵读之后相互点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其尝试写古诗词,如有这样一道题:依据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自己创作一首诗。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石子、蜡烛、小草等平凡的事物是其选择的主要事物,创作完成后,让学生之间对作品进行积极的交流,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一些学生创作出来的优秀小诗进行分析,将它们的共性指出来。结束讲解时,鼓励学生只要用心就能写好古诗词,从而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消除古诗词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进而更勇敢地去攀登古诗词的巅峰。

总之,古诗词鉴赏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古诗词名句的习惯,注意培养用同类型诗歌比较的习惯,在考试时应该结合具体语境,从小同的角度去分析,找到突破口,进而理解全诗内容,达到鉴赏的目的,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想通过学习显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人生境界,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行积极主动的拓展,对古诗词鉴赏的切人点进行良好的把握,并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古诗词鉴赏中。

参考文献

[1]张蓉.中国诗学史话一诗学义理识鉴[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文史知识·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邢成斌.浅谈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中),2010(4)

[4]安权虎.如何提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

[5]沈茂生.古典诗词言语教学的文化观照[1l.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5)

为阅读教学注入想象力的活水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体会想象文本的意境,从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道德修养、精神境界也得到升华。本文试图以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指导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即为阅读教学注入想象力的活水。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想象力 创造力 阅读积累 发散性思维

潘庆玉教授的《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阐述了如何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方法来解放课堂的生命活力,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潘老师认为只有激发起教师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才能在富有想象力的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提出了故事讲述式和游戏沉浸式两种教学模式,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工具,用于启发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这里我收到很大的启发,只有教师改变了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表现出想象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但是,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却不容乐观。在新课标强调学生自由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呼唤下,虽然迎来了课堂教学形式上的自主,却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依然是教师霸权、知识霸权,学生没有自主想象的空间,最终导致学生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对阅读不感兴趣,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阅读活动的主体,没有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体会不到自由想象的快感,不能进入文本的内部世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过一些尝试,摸索了一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有了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如下。

一.注重阅读积累

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想象决不是无源之水。古今中外,凡学习有所成就之人都非常重视积累。尤其是学习语文,积累就更能突显其价值,忽视积累的想象力,犹如“空中楼阁”。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我们在阅读时首先接触的是其文字表象,是感性认识。所谓表象,就是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语文想象阅读教学不同于想象阅读。想象阅读是由读者和文本两个主体组成,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流活动。而语文想象阅读教学则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三个主体组成,是教

师和学生都作为读者与文本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读者,其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也是一个特殊的读者。教师是比学生更早地熟知文本的读者,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文本的意境。而学生处于思想不成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阅读必然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想象阅读教学中,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