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山东纺织科技 2012年第3期
纺织品抗菌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王建刚,严涛海
(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文章综述了抗菌纺织品的性质及加工方法,介绍了抗菌纤维的加工方法及其性质,并对抗 菌整理剂的种类进行了介绍,对抗菌整理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抗菌整理剂;抗菌纤维;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S195.5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28(2012)03—0042—04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制品的种
类也变得多种多样。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功能性的
纺织品,追求生活环境的清洁性和舒适性。而抗 菌卫生加工则是其中发展得比较迅速、成熟的一
种。织物的抗菌整理始于2O世纪4O年代,目前
这种织物已应用于医院、宾馆、家庭的床单、被套、
毛毯、餐巾、毛巾、鞋里布、沙发布、窗帘布、医用职 业装、食品和服务行业的工作服、部队的服装以及
绷带、纱布等。抗菌卫生整理在美国等国家称之
为“抗细菌整理”和“抗微生物整理”;在日本称之
为“抗菌防臭加工”。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 和霉菌等口】。
1抗菌整理的发展历史
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采用药用植物
处理包布法来保护木乃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军穿着经过杀菌剂处理的军服,以防止伤口的 二次感染。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
大规模开发的抗菌整理纺织品,多属于溶出性抗
菌剂产品,且不耐洗涤,后来,因为甲醛问题引起
了皮肤炎症事故的调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
效果好、安全性高、耐洗涤的抗菌整理剂,走向抗
菌卫生整理发展阶段,但也存在如下问题:(1)抗
菌广谱问题,仅靠单一抗菌基团的抗菌整理剂
收稿日期:2012 04 17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B10128)、福建省教育厅科技 项目(JA10220S)、闽江学院科技项目(YKQO8OO3) 作者简介:王建刚(1961 ),男,吉林九台人,教授。 很难具备广谱的抗菌作用;(2)耐久性问题,洗涤
时抗菌织物易失去抗菌作用。
自2O世纪90年代以来,抗菌卫生整理的耐 久性、抗菌性有了新发展,并出现了抗菌阻燃、抗
菌防污抗静电、抗菌拒水拒油等多功能产品。抗 菌卫生整理产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大量产品投
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
2抗菌整理的发展现状
抗菌织物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 是将抗菌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后制成
抗菌纤维,具有抗菌性能优良、持久性(耐洗性)、
安全性高并且使用舒适的特点。另一种方法是采 用抗菌整理剂进行整理的方法,由于其工艺简单、 抗菌剂选择余地大、适用性广等特点而得到广泛
应用,此类抗菌纺织品在应用中也显现出许多问 题,如抗菌效果持久性问题、溶出物对人体的安全
性等问题。 2.1 抗菌纤维
抗菌纤维是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具有 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引人纤维表面及内部而
成的,抗菌剂不仅在纤维上不易脱落,而且能通过
纤维内部平衡扩散,保持持久的抗菌效果。目前, 抗菌纤维大致分为天然抗菌纤维和人工抗菌纤维
两大类。 2.1.1天然抗菌纤维 (1)壳聚糖纤维
壳聚糖纤维是甲壳素在浓碱溶液中加热处理
后脱除乙酰基得到的。壳聚糖纤维对蛋白质有高
度的亲和性,透气性好,对使用者没有毒性,且对 2012年第3期 山东纺织科技 ・43・
各种细菌、真菌有较好的抗菌效果_2]。壳聚糖纤
维制成的医用敷料有非织造布、纱布、绷带、止血
棉等,主要用于烧烫伤病人。 (2)麻纤维
麻纤维,如大麻、亚麻、罗布麻等,都具有天然 抗菌和抑菌功能,属天然的绿色环保纤维。麻纤
维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制成的织物舒适、透气, 具有抑菌性能,同时具有抗紫外线和防静电的功 能。大麻纤维还具有防紫外线、抗静电等特性,具
有抗菌、抑菌的天然保健功能。 (3)竹纤维
竹纤维具有天然的抗菌性能,其抗菌物质能
与纤维素大分子很好地结合,并且具有持久的抗 菌性,无毒害。竹纤维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
纤维,以天然的竹子为原料,来源广泛,用它制做 的面料具有与粘胶纤维相近的特性,并具有独特
的抗菌功能。随着竹纤维产品的不断推广,愈来 愈多的人意识到这种纤维的优良性能,其产品在
日本、华南市场得到人们的青睐。 2.1.2人工抗菌纤维
人工抗菌纤维是原来不具备抗菌功能的纤维
通过加入抗菌剂使其成为具有抗菌功能的纤 维_3]。人工抗菌纤维的加工方法有共混纺丝法、
复合纺丝法、接枝改性法和后整理法。 (1)共混纺丝法
共混纺丝法是将抗菌剂与原料进行共混,然 后通过纺丝制得具有抗菌效果的纤维 ]。该方法
一直是开发功能性纤维的主要手段,其优点是能 够将抗菌剂均匀分布在纤维中,所制得的纤维抗 菌性能稳定、持久I5]。
(2)复合纺丝法
复合纺丝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纺丝技术。 复合纺丝法是利用含有抗菌成分的纤维,与其他
纤维或者不含抗菌成分的纤维通过复合纺丝组件 纺制成皮芯型、并列型、镶嵌型、中空多心型等结
构的抗菌纤维[6]。由复合纺丝法制得的抗菌纤维 是以抗菌母粒为皮层,原料为芯层,抗菌剂只分布
于纤维的皮层。因此,与共混纺丝法相比,抗菌剂
的用量少,从而可以减少因抗菌剂的引入对成品 纤维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另外,复合纺丝法
可提高抗菌纤维的耐洗涤性能,但是喷丝板的加 工难度大,生产成本高。
(3)接枝改性法 接枝改性法是通过对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
理,进而通过配位化学键或其他类型的化学键结
合具有抗菌作用的基团,使纤维具有抗菌性能的
一种加工方法[7]。接枝改性法的特点是,制得纤
维的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抗菌持久性和安全性 好,且抗菌基团不会从纤维中溶出,属非药物加工
产品。该法是国内比较新的方法,但此法对于抗 菌基团和原料纤维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技术也比 较复杂,所以目前应用还不很广泛。
2.2常见的抗菌整理剂 抗菌整理剂一般分为溶出型与非溶出型两大
类。溶出型抗菌整理剂不是与织物进行化学结
合,而是能通过与水接触被带走。非溶出型抗菌 整理剂能与织物以化学键结合,这种整理对于穿
着并反复洗涤的纺织品是耐久的。常见的抗菌剂 可分为天然、有机和无机三大类_8]。
2.2.1无机抗菌整理剂 无机抗菌剂是具有抗菌性的金属离子等无机
物及其与无机载体的复合体,其耐热加工性好,是
非常有发展前途的高附加值新型矿物深加工产 品。由于该类抗菌剂生产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所
以国内外生产厂家很多,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无机类抗菌剂多为金属离子以及一些光催化抗菌 剂和复合整理抗菌剂_9]。
(1)金属及金属盐。 无机抗菌剂的组成,主要包括载体与抗菌成 分,其中载体不是抗菌成份,而是保证活性组分稳
定,同时具有缓释性。抗菌成份主要是一些金属
离子,如Pd、Hg、Ag、Cu、Zn等以及它们的化合 物,通过与细菌中的细胞蛋白结合,使细菌变性或
失活。考虑到安全性,常选用Ag。但由于Cu离 子带有颜色,影响织物外观;Zn抗菌性差,其强度
仅为Ag的1/lOOO。因此市场上商品化的绝大多 数使用载银无机抗菌剂l】 。Ag 与细菌接触后,
凭借库仑引力牢固吸附在带负电荷的细胞膜上, 并进一步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菌内部,与其中的硫
基反应,破坏细胞合成酶的活性,使细胞丧失分裂 增殖能力而死亡l】 。
(2)光催化型
光催化抗菌剂均为半导体化合物,但能真正 起到自洁、杀菌、除臭等功能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却
不多。目前研究认为锐钛矿结构的二氧化钛半导
体光催化抗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吸收表面辐 ・44・ 山东纺织科技 2012年第3期
射光能超过其禁带宽度时,二氧化钛价带上的电 子被激发,超过禁带进入导带,在价带上产生相应
穴位(h+),同时也生成电子(e一),可以破坏细胞 膜,使细胞质流失,凝固病毒的蛋白质,抑制病毒
的活性、捉杀除掉空气中的细菌,达到抗菌目 的 。 2.2.2有机抗菌整理剂 (1)季铵盐类 季铵盐抗菌剂系脂肪族类季铵盐或聚烷氧基 三烷基氯化铵。通常铵盐类的阳离子化合物具有
杀菌能力,尤其含l2~18个碳原子的季铵盐类,
常作纤维的消毒剂和杀菌剂。季铵盐化合物是最 常用的抗菌剂,但由于其与纤维的结合力差,常与
反应性树脂并用,以提高其耐久性。 (2)有机硅季铵盐类 有机硅季铵盐系列抗菌卫生整理剂是一类新 型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可变性强,性
能优良,合成简单,很有应用前景。最著名的是美 国道康宁公司的DC一5700其活性成分的学名为
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
物,具有耐久性、安全性好及广谱抗菌的特点,与 DC一5700结构类似的商品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 基二甲基十四烷基季铵盐,性能类似 ]。
(3)胍类(PHMB)
在医药应用的双胍类消毒剂中,选择在水中 溶解度小的而对纤维吸附能力高的品种,就可用 于开发抗菌纤维的抗菌剂。PHMB(聚六甲撑基
双胍)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酵母
菌都有广谱抗菌作用,目前产品已经市售。 PHMB的阳荷性可以通过酸碱中和反应使其牢
固地与纤维素相结合。PHMB成功地运用于棉、
羊毛及棉/羊毛的混纺织物。在PHMB盐酸盐中 引进三甲氧基甲硅丙基即可制得PHGS。棉织物 用1 的PHGS处理后,能杀死100 的细菌,且
耐水洗。此外由于PHMB良好的耐热稳定性,可
将其添加到熔融纺丝液中制成抗菌合成纤维。 (4)卤胺化合物
卤胺化合物抗菌剂是一种新型的抗菌剂。卤 胺化合物是指含有N—X键(X可以为Cl或Br)的
化合物,它可以由含胺、酰胺或者酰亚胺基团的化
合物经氧化剂如次卤酸盐作用后得到。该类型的 化合物中的N—x键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分解缓慢,
释放出具有氧化作用的卤正离子,同时化合物中 的N—X键被还原成为N—H键。由于N—Br键不 稳定,容易分解,因此实际使用中常用氯胺化合
物。氯正离子具有氧化作用,可以杀死病菌等微 生物。杀死病菌后,化合物经次氯酸盐溶液漂洗
后,其中的N—H键又可以被氧化为N—Cl键,重新 获得杀菌功能。但目前我国开发研究还比较少, 距工业化生产应用更远[1 。
2.2.3天然抗菌整理剂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绿色”纺织品 的渴望,天然抗菌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天
然抗菌剂中,从动物中提取的主要有甲壳质、壳聚
糖和昆虫抗菌性蛋由质等,从植物中提取的主要 有桧柏、艾篙、芦荟等,还有从矿物中提取的抗菌 剂。在天然抗菌剂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为壳聚糖, 壳聚糖主要来源于蟹壳、虾壳、贝壳和昆虫的外皮
以及真菌和酶等的细胞壁,其资源丰富、生物可降 锯、吸收性能好、安全无毒。将壳聚糖和多元羧酸
混合后对棉织物进行整理,测试结果表明,棉织物 获得抗菌免烫等多种功能ll 。
3 研究展望
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 的开发功能性纤维热潮中,抗菌纤维的发展较快, 新产品接连涌现,技术推陈出新,应用El益扩大,
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抗菌纤维及其制品具有较 为可观的发展前景,其应用领域正在逐渐向三个
主要方向深入:医疗卫生和保健防护用品领域、服
装服饰和家用纺织品领域、产业用纺织品领域。 其发展的重点是抗菌医疗保健产品开发的系列化
和专业化、提高抗菌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的舒适性 以及大力开拓抗菌纤维及其制品在产业领域的应 用 引。 抗菌纤维的抗菌活性来源于纤维分子链上的
特有活性基团或在纤维中引入具有抗菌活性的抗 菌剂。由于人们对纤维制品的功能要求越来越全
面,因此,各类抗菌纤维的制备都应与其他功能相
结合。目前,制备的抗菌纤维普遍抗菌范围不广、 耐持久性差,需解决抗菌剂的复配、亲水性等问
题。另外,基于环保考虑,应采用不会产生二次污 染的抗菌剂,如天然抗菌剂(壳聚糖类)等 。在
抗菌纤维的加工中,需要处理好抗菌剂与纤维的
相容性(分散稳定性),以提高抗菌剂的耐洗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