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年第期总第期
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
梁韦弦
〔内容提要〕养气说与寡欲说为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二说的理解认识向有分歧作者认为孟子所谓养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由理性支配的过程其养气说的实质意义是在强调理性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意义孟子关于养心与寡欲关系的认识实包含了如何对待义利关系的观点故引发了后世的理欲之辨从孟子到宋需及清儒戴震关于义利理欲关系之思想发展的经验来看人们必须正视人欲与道德原则既矛盾又统一这一事实依据客观实际寻找正确摆布两者关系的合理的度任何脱离社会实际片面地强调满足人欲或片面地强调维护理的做法都将导致不良的后果
关于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中的“存心”说与“尽心”“知性”“知天”等说法作者
于有关孟子的认识论与夭命观的文章中已有所论述①这里主要谈一下孟子的“养气”说
与“寡欲”说孟子“养气”说的内容主要反映于《孟子公孙丑上》所记孟子与其学生公孙丑的
问答对话中问题是由所谓“不动心”的修养境界谈起的公孙丑问孟子说“夫子加齐
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回答说“否我
四十不动心”公孙丑说“若是则夫子过孟责远矣”孟子说“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
心”这里说的“不动心”赵岐注说“丑问孟子如使孟子得居齐卿相之位行其道德
虽用此臣位辅君行之亦不异于古王霸之君矣如是宁动心畏难自恐不能行否耶丑
以此为大道不易人当畏之不敢却行也”朱熹《语录》中说“公孙丑问孟子动心否
乎非谓以卿相富贵动其心谓霸王大事恐孟子提当不过有所疑惧而动其心也”是
以孟子所谓“不动心”为无所疑惑恐惧而动摇之义所谓无所疑惑恐惧而动摇之义与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同义实际是说思想已经成熟处理事情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
和原则在重大问题来临时这种信念和原则不会动摇也不会因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动摇
自己立身行事的原则与道德信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动心”或者说达到这种修养
境界呢坚守一定的信念和原则要有勇气所以孟子与公孙丑接下去论及养勇之道公
孙丑问“不动心有道乎”孟子回答说“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
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
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
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
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熟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子日子好勇乎吾
一一
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从孟子对北宫黝之养勇孟施舍之养勇曾子闻
于夫子之大勇这三种养勇方式的说法来看北宫黝所养之勇实际是所谓血气之勇或匹
夫之勇这种勇所凭籍的是不怕死的精神其原则是“恶声至必反之”即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没有什么别的考虑孟施舍之勇是不以必胜为勇即“视不胜犹胜”这种勇
所凭籍的也是一种“无惧”的志气或精神曾子所闻于夫子的大勇是正义之勇是一
种遵循理性的勇这种勇所凭籍的不是生死不惧的血性或意气而是“自反而缩”即拥
有道义据此看来孟子认为达到“不动心”之境界的方法应从培养坚持正义的勇敢
精神做起同时从孟子关于养勇的说法我们可知所谓“不动心”的含义实际即指具有
坚守正义原则的坚定道德信念也就是一切都坚定地按道义的原则来办这样无论面对
何种重大的责任和个人的利害得失都会不疑不惧
要做到不动心还涉及到如何对待“言”与,合”“心”与“气”“气”与“志”的
关系问题“公孙丑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
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
无暴其气者何也’日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级者趋者是气也而反
动其心”古人误以为人的思虑器官是心脏所以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器官为心思
虑为志心和志只是动静的区别有形和无形的不同所以孟子有时用志’字有
时用心字原是一样东西”翁孟子就言心志气的关系说明了他的不动心与告子
之不动心的不同告子做到不动心的方法有二一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一是“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古今学者各有心得其说不一我认为对“不
得其言勿求于心”当与下文孟子所说的“我知言”联系起来看也就是说孟子说告
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错误的是指告子对于诸如“该辞”片面的言辞“淫辞”偏激过火的言辞“邪辞”违离正道的言辞循辞”无理的穷辞不加深
入思考不去分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心志不受到这些言辞的影响以求得不动心告
子的这种不动心是消极的凭籍的不是孟子所说的那种理性即经过内心自反的勇“不
得于心勿求于气”我认为解释为自己感到不对即如孟子所说的“自反而不缩则
不要再求助于气生气动怒是对的也就是说当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的时候就应
服从理智而不可再感情用事脑羞成怒从而动摇其心孟子对告子的这一观点是赞
成的并且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他认为志是统帅气的气是充实于人体之中的志对气
有引导与支配的作用要做到不动心应“持其志无暴其气”如前所述孟子的所谓
志是指思想信念意志之类这里的所谓的气并不是很好理解的我认为如有人
仅仅将其理解为“体气”“血气”是不够的从告子“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与孟子
“勿暴其气”及下文孟子讲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些说法来看这个气应兼指人体自
然所具有的血气和直接借助于这种血气产生的感性或者说不自觉的自然反映如忿怒烦
躁恐惧之类也就是说孟子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是说要做到不动心首要的
是守其心志即谨慎地保持思想信念的坚定性因为人的理性主宰着人的血气和情感但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气不能放任因为志与气是互相影响的气对志也有反作用这就
一一
是“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显然孟子的这种认识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是合理的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就道德修养方法的意义上说孟子既注重理性的主宰作用
同时也看到了基于人的血气产生的情感会冲击人的理智所以解决“无暴其气”的问题
也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容这种认识表明孟子在谈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时并没有把人的
精神或者说理性夸大为唯一的起着万能作用的东西他承认气是体之充实即承认人体
的物质性他承认气壹则动志实即承认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自然体质是有密切联系的
因为孟子认为要达到不动心的境界需要持其志又不能暴其气所以他与告子进一步
讨论到“养气”的问题“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二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
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握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搞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
之者不耘苗也助之长者堰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关于孟子说的“浩然之
气”指的是什么大家的说法也不尽一致我认为这个气与上文孟子所说的“志壹则动
气气壹则动志”的气就与心和志相对的意义上说指的实是一类但两者亦有区别说
两者是一类即浩然之气的气也是属于基于血气产生的一种情感或者说是一种感性它
不同于心和志说两者不同即这种浩然之气已不简单地是一种基于血气或自然本能产
生的情感或感性而是经过人的自觉的理性活动“直养”与“集义”的产物即其中已
凝聚有理性的意志或情感也就是说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
由理性支配的过程所以孟子这种养气说在道德修养上的实质意义还是在强调人类道德
生活的主观能动性毫无疑问孟子所讲的道与义是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的但孟子这种
养气说注重做人的气节提倡不为生死利害所动摇坚信道义的力量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的反映所以它为培育后来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如文天祥之类的具有崇高气节
的英雄人物提供了精神养料对于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确曾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
孟子这种养气说所讲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在人’功道德修养
方法上也提供了可贵的认识所谓“必有事焉”即孟子所谓的“集义”讲的并非仅是
认识而是必须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培育浩然之气所以孟子所谓“集义”实包括知
与行二者在内另外孟子讲的“心勿忘”“忽助长”是认为道德修养既不可掉以轻心
也不可急于求成将道德修养视为一个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过程这种认识是符合规律
的
关于孟子的养气说还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孟子对于其所谓浩然之气的描述如“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被许多人视为其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如何看这个问
题显然孟子的这种说法具有夸大主观精神力量的倾向但应该注意的是孟子这种讲
法所包含的真实意义在于高扬强烈的正义感大无畏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气节后
来文天祥《正气歌》中也讲“于人日浩气沛乎塞仓冥”我们今夭赞颂英烈时也讲“英
灵不死浩气长存”之类的话这些讲法有没有相通之处我看是有的夸大固为夸大
但有没有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的必要我看没有必要重要的倒是应从中吸取精
一一
神力量受到正义感的熏陶与鼓舞
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论还包括他提出的著名的“寡欲”说孟子讲“养心莫善于
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
子尽心上》正如荀子所说“人生而有欲”《荀子礼论》欲是人皆有之的它
主要是指基于人的本性的物质利益要求“存焉者”指“存心”即存仁义之心所以
孟子讲的养心与寡欲的关系实即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后来的宋明理学中称为理欲关系问题进行道德修养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个人欲望与道德原则的问题这
是没什么疑问的所以孟子讲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孟子的寡欲说在历史上产生了
很大影响宋儒借此发挥出一套理欲之辨的理论二这不是偶然的
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孟子的寡欲说曾被人们与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
联系起来痛加批判这种作法确有把问题简单化的错误这里实际主要涉及到如下两个
问题
第一人欲与理或者说与道德原则的关系问题道德原则的确立其意义本来就在
于调整制约人们的个人欲望以维护相对合理的社会关系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生活稳
定有序的作用这也就是说社会成员的个人欲望在许多情况下与道德原则是有矛盾的
因为这种个人的欲望有些是与社会公共关系的稳定或者说是与他人的利益相矛盾的所
以对社会成员的个人欲望加以节制调整从根本上说又是为了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
基本利益得到保障《孟子告子下》说“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
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
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
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
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
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纤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纤则不得食则将
纤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任国人与孟子所
举的例子实际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有些情况下人的欲望与道德原则是有矛盾
的有时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共道德或者说危害他人的利益所以
个人的欲望应受到合理的约束或者说应服从相对合理的“理”这是没有问题的这一
点无论古与今都是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绝不能认为一个人因为性欲没有得到满足就去
强奸妇女的做法是合理的人要满足性欲这是合情合理合于人道的但如为了满足
性欲而危害他人破坏社会生活秩序这就背离了人道当然做为历史上不同时代的
道德原则其内容都有合理的因素与不合理或不尽合理的因素比如孔孟所讲的仁义礼
之类有维护统治阶级特权强调等级的含义这是事实又有要求限制统治阶级的欲
望兼顾人民利益的含义这也是事实所以历史上人的欲望与道德原则相对立的实
际情形是复杂的有统治阶级不合理的欲望与道德原则的矛盾有劳动人民合理的欲望
与道德原则的矛盾有人们的私欲与道德原则所包含的社会公益的矛盾由此看来“寡
欲”的实践意义也应是复杂的它有要求人民容忍道德原则的不合理内容的一面也有
要求限制统治阶级或一切人损害社会公益的一面但总的说可以这样看人欲与道德原
则总是有矛盾的任何社会要维护人们的一定关系都必然要求人欲在一定道德原则允
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