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危机——评侯孝贤电影《尼罗河女儿》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危机——评侯孝贤电影《尼罗河女儿》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危机 

评侯孝贤电影《尼罗河女儿》 

刘凤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29) 

摘要:《尼罗河女儿》是侯孝贤在告别“成长三部曲” 

后,首次深刻审视现代城市文明的影片。作为一部过波陛、实验 

性电影,它在侯孝贤的电影谱系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它 

多角度呈现了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台北这座城市隐藏 

的深刻文化危机。本文从西方文化的冲击、学校教育的失效、 

父权效力的失势、自我救赎的失败等四个角度深入分析文化危 

机的种种表征和根源。 关键词:侯孝贤 尼罗河女儿 社会转型 文化 

危机 

在侯孝贤的电影谱系中,《尼罗河女儿》处在“成长三 

部曲”和“台湾三部曲”之间。尽管是一部过渡性、实验性电 

影,但《尼罗河女JL>仍然展现出其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和 

对台湾现代城市文明的深刻透视。 

在《尼罗河女儿》这部影片中,侯孝贤以青春少女林晓阳 

为视角,从林晓阳对往事的旁白切入,通过多重叙事、长镜头 

运用,渐渐累积起台北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躁动的80 年代所投射的纷繁影像和个体的生命体验。然而,不同于以 

往对农业文明潜意识的悦纳和深情回望,侯孝贤以苍凉、沉 

郁甚至绝望的影像揭示了城市文明华丽表象下所隐藏的诸多 

问题和矛盾。 

《尼罗河女JL)拍摄于1987年。这是一个在台湾经济、 

政治、文化图谱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经济的快速发展塑 

造了台湾的繁荣、富庶和璀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持续近 

四十年的戒严令解除,政治坚冰开始消融,政党政治发生变 

化;新电影运动戛然而止,台湾电影处在重要的分水岭…… 

这是一个经济转型、政治分化、思潮汹涌的年代。 

诚然,台湾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并非田园牧歌式 

的康庄大道,而是暗流涌动、漩涡重重。看似波澜不惊的表 

面下,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滋生、积聚、凸显,而城市首 

当其冲处于风口浪尖,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化危机正逐渐酝酿 

和深化。所谓“文化危机”是指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效,即支 

配和左右人们行为的普遍的文化习惯开始失范,不再能够为 

人们提供安身立命意义上的生存意义和根据。…在文化危机 

下,人们精神迷失、道德评价失范、社会主体异化…… 

《尼罗河女儿》尽管力图展现文化危机这类宏大的社会 

课题,但候孝贤一如既往举重若轻,从小人物、小故事、小视 

角切入,以青春少女林晓阳的一段人生经历为蓝本,鞭辟入 

里透视台北这座全球化的国际大都市浮华下潜藏着的文化 

危机。80年代中后期的台北,如同一位初入社会的青春少 

女,有着动感的舞步、曼妙的身姿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靓 

丽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她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和 

苦痛。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 

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是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之 

东南传播2o17年第9期(总第157期) 一,也是人们在普遍意义上所理解的文化危机。 影片的主 

人公林晓阳是个深受西方文化浸染的女孩。影片开头,即是 

林哓阳的一段旁白“距今遥远、遥远的三千年前,我被诅咒 

带回三千年前的古代世界……”,在闪过几个漫画片段后,镜 头定格在林晓阳翻看《尼罗河女儿》漫画书的场景。这本与 

影片同名、在80时代盛极一时的日本漫画书,讲述的是生活 

在现代的凯罗尔受到诅咒穿越回古代,与埃及王曼菲士相恋 

的故事。花季少女林晓阳,时常沉浸在天马行动的漫画中, 

幻想自己是漫画中的凯罗尔,与埃及王曼菲士比翼双飞、天 

荒地老。而幻想为林晓阳提供了从现实抽身隐遁的心理空 

间,让她游走在真实的客观世界和虚幻的漫画场景之间,舒 

缓生活的种种压力。 

如果说漫画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显著标识,而麦当劳、肯 

德基则是美国文化的重要象征。80年代初,麦当劳、肯德基 

等美国企业刚进驻台湾,从而给生活富足、急切渴望国际化 

的台湾带来了美国式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全球 

性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文化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 

代理人和机构陆续进入中国,日益渗透到中国社会大众的日 

常生活领域”。 林晓阳白天打工的地方就在肯德基,附近 

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即便在高楼林立的台北肯德基这座三 

层小楼依然分外夺目,俨然台北的地标性建筑。这里处处展 

现着美国快餐企业的精致、高效和标准化管理,也彰显着美 

国文化的影响力。在灯光璀璨、整洁干净的肯德基,林晓阳 

戴着工作帽、穿着制服,在客人间来回穿梭,手脚麻利地收 

拾餐桌,很难让人想起她的学生身份。 

影片对台湾与西方国家之间频繁的人际流动也多处提 

及和强调。阿杰去当兵,小游要去日本,青春、激情与友谊凝 

聚起来的“党”要散了……阿山醉酒后,述说着自己在美国的 

事情一一“陌生的环境、悲惨的日子”;在被人追杀无处躲 

藏时,阿山计划“先到菲律宾,然后再想办法到日本”,阿山 

的母亲在日本,日本似乎是阿山理想的庇护所。此外,西方的 

流行音乐、刚刚兴起的Walkman都在影片中有所涉及。可以 

说,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和冲击是台湾在转型过程陷于文化 

危机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引发、加剧文化危机的外源性因 

素。 

二、学校教育的失效 

学校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主阵地,从学校 

教育的素质可以管窥文化发展、演变的状况。林晓阳白天打 

工,晚上则上夜校,这在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中,难能可 

贵。然而,她却是个“问题少女”,被换了两所学校后,还与 

人打架,不得已只能由哥哥出面向学校说情才勉强保住学 

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学校的环境和氛围明显不像是求知 

修行之所一一在哥哥向校方求情后,镜头随即切换到学校外 

景,二楼的栏杆上挂着条幅,横七竖八、杂乱无章,一楼则有 

几个学生在厮打。更糟的是,学校与居民楼毗邻,以至于这边 

的学生在上课,对面的学生则在居民楼里吃喝玩乐,相互怂 -, 髓I.1。__,_I.__--_-_- 黢— 黪黟一 ; :、 ; 紧盯前洽理论 透柳1专漕头践 、 

…DON~G N …AN…C—H……U…A…NB…O… 两 

华莱坞电影研究—本栏目与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合办 

恿逃课去跳舞。 

不仅如此,学校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远非想象中的一方 

净土。教国文的老师风尘仆仆走进教室,一脸阴沉道“有同 

学 ̄,JiJlI导处检举我,说我灌输黑色、黄色、红色思想,我告诉 

你们,这些都落伍了,现在流行绿色…”。话语中透露着80 

年代中期学校已沦为各种政治思潮和各派政治势力的竞技 

场。此时台湾尽管思想钳制依然严苛,但各种政治思潮已暗 

流涌动,正逐步积蓄力量,高压统治的堤坝已摇摇欲坠,山 

雨欲来风满楼。林晓阳所在的夜校也难以独善其身,如同一 

叶扁舟被政党政治的洪流所冲击和裹挟。学生之间在课堂 

上围绕着老师被检举一事相互争辩、推桌子踹凳子,大动干 

戈,一时硝烟弥漫。在如此这般聒噪轻浮、言论禁锢、拉帮 

结派的氛围里,学校教书育人、传道受业的功能已经被严重 

削弱。 而就是这位不把检举当回事,“欢迎同学多多检举”的 

国文老师,最后仍然免不了被校方辞退的厄运,所谓“明枪 

易躲,暗箭难防”。当这位刚正不阿的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 

写下“最后一堂课”五个道劲有力的大字时,着实让人想起 

19世纪法国作家都德写就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其 

气节掷地有声、令人感佩。国文老师的最后一堂课讲述《荆 

轲传》,更渲染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 

悲壮氛围。无疑,国文老师的三尺讲台被攻陷、取缔,表明传 

统优秀文化的存续已岌岌可危,学校已难以放得下一张安静 

的书桌。 

三、父权效力的失势 

般说来,父权是指家庭或家族中,具有主导和支配地 

位的男性尊亲属对其他成员人身、财产等各方面所具有的权 

力。父权是经济、法律、伦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 

林晓阳的家庭中,母亲早年患病而亡,照理父亲责无旁贷是 

家庭绝对的顶梁柱和主心骨。然而,现实的情况远非如此, 

父权在这个单亲家庭中是失势的。 

这种失势在影片的开头就有所暗示一林晓阳讲述道 

“记得小的时候,我爸爸常用手铐把他的脚给铐起来,不让 

他出去,可是他还是有办法出去……”。身为警察的父亲,却 

有一个当小偷的儿子,而父亲对此却无能为力,这本身就是 

个悖论,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而家庭中唯一对晓方具有威 

慑力的大哥,却造化弄人,死于非命。 

父亲在台中工作,跟家庭聚少离多,而每次回来一言不 

合,就动手打晓方。父亲的这种暴力行为,早已不得人心,甚 

至被晓阳、阿公当面斥责。不仅如此,暴力还产生相反的效 

果。在家里,父亲问“你手怎么啦7”,晓方回答“跟朋友喝 

酒跌伤的”……听说晓方开了餐厅,父亲再问“什么样的餐 

厅”,晓方回答“就是一般餐厅嘛”…・父子之间的谈话,感 

觉像一场审讯,一方咄咄逼人,打破砂锅问到底,另一方则步 

步为营,刻意编织谎言。 

父亲在执行公务时,意外中枪。此时,父子之间的关系似 

乎有所缓和。哓方带着女友回家探望父亲。吃完午饭,父子 

二人坐在客厅,电视播放着动画片一一或许动画片能唤起父 

子二人早巳逝去的快乐时光,亦或许看动画片只是父子缓解 

相互间的一种尴尬罢了。而此时,二人终于有了一种看似温 

情的互动一~父亲抓起酒精灯点烟时,儿子赶紧用打火机替 

父亲点烟。然而,谈话依然是一问一答,二者之间的沟通方 

式枯燥乏味,足见父子之间的隔阂经久而深刻。 

林晓方行窃意外身亡后,去认尸,父亲“冲上去要打他, 

被拉开了。嘴里还一直骂个不停”,这或许是父亲恨铁不成 

钢、一时愤懑之举,但“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生前的是是 

非非都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何必再计较?况且,“子 

不教,父之过”,身为一家之长,面对家庭的破碎,应作何反 

思? 

关于本片中父权的失势,台湾学者郑美里从家庭空间的 

角度做过研究,有过精辟的论述“片中的父亲经常不在,后又 遭枪伤,作为家庭重要公共空间和权力空间的客厅在片中只 

出现一次…相对于饭桌的生活化、多功能恰成对比,客厅 

已无人理会,足见父权在此家中只余象征地位”。 而父权的 

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了断裂,约束“子” 

的外在规范失却了效能。 

四、自我救赎的失败 

在此,我们具体分析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在文化危机 

中如何发生“异化”及其个人的命运走向。影片中,林晓方是 

个“好人”,甚至是个难得的“好人”,不时闪耀着人性的光 

辉。母亲患癌症,在去世前的一个月他每天坚持为母亲打止 

痛针,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的孝文化。在母亲亡故、父亲不太 

过问家务的情况下,他挑起了赚钱养家、照顾妹妹的重担,他 

小时候调皮捣蛋荒废学业,却为妹妹向校方求情,希望妹妹 

好好念书,体现了他敢于担当、手足情深的一面。在儿时的伙 

伴阿山被黑道大哥追杀几乎山穷水尽时,他毅然取出银行的 

十万元积蓄资助阿山,这让我们重温了什么是患难兄弟,什 

么是江湖情义。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却死于非命。其结局虽是意 

外,其实也隐含着某种必然性。一方面,他本身具有一定的劣 

根性,从小不读书,跟着一帮兄弟鬼混,而且晚上以偷窃为 

职业,打架、受伤是家常便饭。另一方面,虽极力避免,但仍 

然被迫卷入阿山与黑道大哥的血腥争斗,在阿山采取报复手 

段后,黑道大哥指使警察搜查晓方与人合伙开设的酒吧,致 

使生意惨淡无法经营。顷刻间,兄弟被杀、酒吧关门,一系列 

的打击让他变得心灰意冷、脾气暴躁,进而沉浸于赌博,输 

了很多钱,于是重操旧业,入室盗窃,被屋主意外打死。 

其实,面对现实的境况,林晓方也有过命运的抗争和自 

我的救赎,而且曾一度走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他找了一个 

女友,人不错,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他与人合伙开餐厅,人来 

人往、生意兴隆;在阿山卷入纠纷时,他极力劝阻兄弟姐妹 

们不要参与,息事宁人,以大局为重。然而,阴差阳错,个体 

终究未能敌过命运的翻云覆雨手,成为时代和环境的牺牲 

无疑林哓方是个具有争议性、充满悖论的人物。我们很 

难用绝对的单一标准将他归入“好人”或“坏人”,好和坏在 

他的身上实现了“和谐统一”,只能说他是一个模棱两可的 

人,如同社会转型期的混沌、失序一一原有的价值体系已分 

崩离析,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正式确立,新旧价值观处在胶 

着、;中突、碰撞中,由此导致道德标;隹的模糊化甚至缺位,道 

德评价的多元化甚至失范。在破与立之间、新与旧之间,人们 

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感、无家可归感。 

影片最后以一张漫画和旁白作为结尾,与开头形成呼 

应一一《圣经》上预言者耶利米曾预言,这城市将荒芜,变成 

干漠,变成荒野,变成无居民,无人子之地……这段预言是主 

人公此时苦闷绝望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隐喻着从传统向现 

代转型的过程中台北这座城市隐藏的深刻文化危机一一人 

们的躯体游移于目益丰腴的物质文明的大道上,而灵魂却踽 

踽独行在精神文化的荒漠中寻找心灵的栖居、皈依之所。 

■渭■|[=曩 

…衣俊卿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_l1-求实,2002(6). 

【21喻辉.试论“文化危树’ 文教资料,2011(19). 

【31邢瑞娟张文生.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 

14】林文淇,沈晓茵,李振亚.戏梦时光:侯孝贤电影的城市、 

历史、美学Ⅲ_电影资料馆,2015:101. 

【51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Ⅲ.文史哲,2014(6). 【6】牵西泽崔丽娜.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 

题『I1_东岳论丛,2013(3). 

【责任编辑:温华英】 

2…7年第9 (总第157期) 

I东南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