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试述丁甘仁临床用药特色

g试述丁甘仁临床用药特色

医家大法
试述丁甘仁临床用药特色
李笑然1,郝丽莉2,闫忠红3
(1.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7;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0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丁甘仁,近代江南名医。

治学严谨,临证处方以仲景六经辨证为纲,分析病情,对症下药;善用反治法,从容灵活,常变有度,极其精妙。

治湿温病多热因热用,调治经产善用通因通用法;临证用药,先辨其性,择其要而用之,提倡用药贵在轻灵。

关键词:丁甘仁;临床用药;治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3)03-0000-01作者简介:李笑然(1957-),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基础
医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3-02-08
丁甘仁,名泽周,江苏武进人,为近代江南名医,被称孟河四大家之一。

丁氏勤奋专研医典,治学严谨,辨证处方,悉遵经旨,并能援古博今。

其造诣精专,为中医学术的发扬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读丁氏医案,收获颇丰,现将笔者对丁氏临床用药特色的一点体会略述之,如有不当之处,冀希教正。

1 善用经方
仲景方的组成原则与临床疗效为众多医家称颂,被尊为经方。

[1]
丁氏临证处方,笃信仲景5伤寒论6,以六经辨证为纲,认为六经分治准则是分析病情、对症下药的关键。

丁氏曾谓临证有两大法门:一为5伤寒6之六经病,二为5金匮6之杂病,皆学理之精要,治疗之准则。

此两书为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缺一
不可。

[2]
丁氏临床运用经方每能得心应手,治伤寒常以5伤寒论6方化裁,或仿5伤寒论6组方之义自拟处方。

如5丁甘仁临证医案集6中伤寒病的选案21例均按六经辨证,选用经方化裁。

三阳证中表里寒热者,用桂枝白虎汤或大青龙汤,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清热通瘀之剂,三阴证属太阴少阴合病用四逆汤,对伤寒杂证,亦能活用经方。

治疗温病时,与六经分证相符合者大都选5伤寒论6加减,否则按六经分证思想活用时方。

5丁甘仁临证医案集6风温病选案31例,用经方化裁的经验有19例。

如肺胃热甚,热痰交阻用麻杏石甘汤加竹叶、芦根;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者,选用白虎汤加桑叶、淡豆豉。

5丁甘仁临证医案集6湿温病51个案例中有21例用了经方加减,如邪在卫、气见恶寒发热,胸闷泛恶,选桂枝汤;热重于湿,壮热口渴,用苍术白虎汤;热重于湿兼表证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湿化热自阳明经入腑,用调胃承气汤加减;伏温夹湿,陷入厥阴,用四逆散,等等。

治疗内科杂病时,也以5伤寒论6、5金匮要略6方论为主,其辨证精当,处方有准则。

5丁甘仁临证医案6胸痹病中选案6例有5例运用了经方加减,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

肿胀(水肿)病14例案例中有9例运用经方,五苓散、越婢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吐血病中3例病案均用经方加减,吐血色鲜红用5金匮6柏叶汤、千金犀角地黄汤;色黑如墨用附子理中汤。

痢疾病中20例有13例用经方,寒湿下利用桃花散;湿热下利用白头翁汤等。

黄疸病中22个病例中有14例用经方化裁,阳黄用栀子柏皮汤;阴黄用茵陈术附汤;湿热并重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茵陈五苓散。

2 善用反治法
丁氏运用反治法从容灵活,极其精妙。

热因热用,在温病的案例中运用最多,尤以湿温病为著,风温、暑温、冬温之反治案例亦存在。

丁氏认为,人之禀赋各异,病之寒热虚实有别,伤寒可以化热,有亡阴之变,温病可以转寒,有亡阳之危,皆随体
质偏颇,六经气化而异。

温病后期,易出现阴虚低热之证,但且误治伤阳,而出现真寒假热症。

如郑左、患湿温日久,身热18天,颧红、口干、神寐尿遗,舌苔灰腻,脉沉无神,病情危殆。

丁氏断然指为戴阳证,急投参附龙牡汤加益智仁、远志、鹿角霜,服药而愈。

伤寒及杂病中运用热因热用的病也不乏其例,如吴左身热久痢,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

寒因寒用,丁氏悉尊经旨,随证应变。

方左、突患暑厥,昏仆牙紧,肢冷脉伏,用银翘散清解,服后邪气外达神清窍开而愈。

丁氏调治经产善用通因通用法,妇女产后恶露量多或日久不泽多有瘀滞。

丁氏指出/产后应以祛瘀为第一要义0[2]。

李右产后24天恶露量多不尽腹痛剧,拟用红花、丹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大麻仁等通瘀行滞,养营润肠而愈。

其治痢善用通法,导滞运腑,去积为先,除邪务尽,邪去正安。

塞因塞用,丁氏治疗鼓胀病时,分别虚实而施治,实者运之,虚者补塞,症瘕症亦有用补法为主,效显著。

妊娠逾周不下,其不拘泥于催产下胎之常法,辨证施治灵活,如胎萎不长逾期胎不成熟者,补养气血、育胎壮萎[3]。

3 用药首在辨性,贵在轻灵
丁氏临证用药每每先辨其性,择其要而用之。

他编著了5药性辑要6,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应用,并指导其临床治疗。

如:/贝母0味辛苦微寒,入于心肺,消痰润肺,涤热清心,喘、咳、红痰、胸中郁结神哉,乳难与风痉或宜,瘕疝攻喉痹兼要。

丁氏注云:/象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贝母性润若痰在脾经则禁用。

0[2]丁氏在治疗血证时,根据药物性味归经不同而辨证施治。

如芦根、茅根甘寒,入肺胃经,用于因肺胃热盛而致咯血、咳血、吐血。

藕汁甘涩平,入于肝、肺、胃、大肠、小肠经,用于阴虚火旺之各种血证。

丁氏用药的另一特点是用药轻灵。

其轻指药之性缓而量微,所选用药物既能发挥治疗作用而又没有留邪伤正的弊端。

如丁氏在治疗湿温病时,用药多轻灵,芳香化湿惯用藿香、佩兰;利湿则用泽泻、滑石、薏苡仁、茯苓皮等;清热用金银花、连翘、竹叶、青蒿;调中和胃则用砂仁、白扁豆、白蔻、枳壳。

所用药物的量轻,多则三钱,少则五分,生姜加一片,荷叶取一角,中病即止[4]。

此上,是笔者对丁氏临床治疗用药特点的了解和体会。

他善用经方,密切联系实践,悉尊经旨而多有发挥,临证治验,常变有度。

良医用药,首在辨性。

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继承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玉才.丁甘仁辨治外感病的特点[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
(3):182-183.
[2] 沈仲理.丁甘仁临证医案集[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1.1.
[3] 贾美华.丁甘仁治疗血证经验浅析[J].江苏中医杂志,1986,(2):28.[4] 马秉光.丁甘仁先生治疗湿温病初探[J].江苏中医杂志,1986,(7):
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