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安塞油田钻井井控技术浅析 【摘要】长庆安塞油田属典型的超低渗油藏,虽然原始地层压力不算高,但由于开发方案的需要,先期注水比较普遍,这给后续钻井施工带来了一定的井控风险。二零一二年采油一厂产能建设钻井施工中,安塞王尧、王南沟及侯市区块先后有十三口井发生溢流或井涌,从压井总体情况来看,井队处理溢流或井涌的手段单一,处理时间长且成本较高,而且关键环节存在致命的漏洞,有两口井由于处理措施不当,无法实现有效压井而最终填井,给甲乙方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有效解决井队存在的井控难题,本文根据井队,特别是市场化队伍目前的现状,进一步对现有的井控技术及操作习惯进行完善,使井控技术变得更加简捷、实用、有效及更具操作性,提高压井效率,降低压井成本及施工井控风险。 【关键词】井控基础 技术 简捷 实用 难点控制 1 溢流及压井情况分析 1.1 溢流及压井情况 2012年长庆采油一厂产能建设项目组先期注水区块共有13口井发生溢流或井涌,溢流或井涌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区块,而且压井效率不高,平均压井时间均在4天以上,其中一口井压井时间长达10天已上。 1.2 主要原因分析 1.2.1 泥浆性能存在问题 井队在加重泥浆时未提高钻井液粘度,相应的钻井液切力也较低,加重泥浆在循环过程中存在固相沉降问题。即加重泥浆在循环过程中由于泥浆悬浮能力达不到要求,加重材料逐渐沉降于泥浆罐、井底及循环系统,钻井液密度越来越低,使原有建立的井底平衡再次打破,地层流体再次进入井底,需重新压井,这种拉锯战严重影响了压井效率,是造成压井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1.2.2 压井未采取节流循环 不论是市场化还是中石油队伍,在压井过程中均不采用节流循环,而是敞开井口边循环边加重,这种压井方法可近似看成司钻压井法,对于一般的溢流井这种方法虽然成本高、耗费时间长,但总能成功压井,一旦出现井涌,这种方法明显不适应了,如王396-19、高51-5出现井涌,井队仍采用这种方法压井,失败是肯定的,最后不得不填井侧钻。 1.2.3 人员素质影响压井效率 井队之所以采用敞开井口边循环边加重的笨办法,主要是井队技术人员不会压井工作的基本计算,如由于不会压井液密度计算,只能采用边循环边加重笨办法,只要井口不出现溢流,那就说明压井成功了。另外,井队技术人员对压井原理,即 “u”管原理不了解,压井时无法确认套压大小,所以才放弃节流循环。 2 井控应对措施及技术方案 2.1 首先应做好井控基础工作 2.1.1 表层钻井深度及施工要求。 表层钻井深度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即进入石板层30米以上,对于河滩施工的钻井队伍,表层深度必须满足最少100米以上,一律用纯水泥固井,且加入早强剂,侯凝时间满足24小时以上才允许二开,杜绝提前二开而影响表层固井强度,最终影响井控工作。 2.1.2 确保加重材料的储备工作落实到位 加重材料储备数量必须满足压井要求,老区块即高压区块储备40吨(以井深1600米、222mm井眼、加重液密度1.41g/cm3、循环两周以上的液量为例,仅需重金石粉24吨,该区块加重材料储备要求完全能满足要求)、边缘区块储备20吨以上的加重材料。加重材料的保存必须下垫、上盖防渗布,防止加重材料淋雨或受潮结块而无法使用。 2.1.3 全面落实井控设备的试压工作 二开验收时封井器及放喷、压井管汇的试压必须100﹪落实到位,虽然试压规定压力为表套的70﹪,即244.5mm套管封井器试压压力为14mpa,但由于钻具自重原因有可能使方钻杆上移,若方钻杆固定不牢靠也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因此,从实际需求出发,封井器试压压力可按表层深度划分:100米左右的表层试压压力不超过8mpa;100米-200米的表层试压压力不超过10mpa;200米-300米的表层试压压力不超过12mpa;300米以上的表层试压压力不超过14mpa。既可以满足二次井控的需要,也可以保证试压工作安全进行。 2.2 打开油层时应对措施 由于钻井队伍本身素质问题,在实际生产中未严格落实井控“座岗”制度。去年开区块发生的的溢流或井涌险情,都是座岗工在无意中发现的,大多数是在打完油层循环或电测时发现的,个别民营队伍是在发现泥浆池液量增加进而发现井涌或溢流的,由于井队未及时发现井涌或溢流险情,致使井控工作复杂化。因此,井涌或溢流的及时发现极为重要,必须按照以下要求采取措施: 一是不能毫无防备的全部打开目的层,而是打开目的层2米左右循环两周,检查泥浆密度及泥浆液量,若密度及液量没有明显变化,则说明未发生溢流或井涌,可继续打开油层,在油层打开过程中密切关注泥浆液量及密度检测,若液量逐渐减少,则一切正常,否则应停泵观察,对于溢流应做到及时发现。 二是发现溢流或井涌时应关井分析,而不是盲目循环,致使大量地层流体进入井眼,使压井工作得难度增加。 2.3 钻井液性能的调整 若打开油层时出现溢流,在配加重泥浆之前应调整钻井液性能,特别是提高钻井液粘度,以增大钻井液的切力,从而达到提高钻井液的悬浮能力,避免固相沉降的问题出现。为避免浪费成本,保持钻井液的流动性,钻井液粘度依据现场需求而定,如加重液密度在1.10g/cm3以内,粘度应在40s以上;加重液密度在1.10-1.20g/cm3,粘度应在50s以上;加重液密度在1.30g/cm3以上,粘度应在60s以上。另外,以上为现场经验数据,可参照使用,但必须注意钻井液性能调整顺序,即先提高切力再配加重泥浆,否则必然浪费时间及成本,影响压井效率。 2.4 压井步骤及相关基本计算 常规压井方法较常用的为工程师压井法及司钻压井法,本文以钻井队伍常采用的司钻压井法为依据,采用简单、实用的步骤完善安塞区块的压井方式,从而提高压井效率,涉及到的公式不再赘述推导过程,只讲如何使用。 2.4.1 基础数据记录 关井之后必须先观察,若套压、立压没有变化,则可能存在圈闭压力(关井在先、停泵在后造成),应适当打开节流阀泄压,然后关闭节流阀在观察,当立压、套压上升到某一固定值时再进行数据记录,主要记录好关井套压、立压,并计算出实际地层压力,并与设计地层压力相比较,压井液密度计算应根据实际地层压力计算。 2.4.2 压井液密度的确定 (1)根据地层压力计算压井液密度:ρk=102(pp+pe)/h; 式中:ρk—压井钻井液密度,g/cm3; pe—安全附加压力值,mpa; h—产层垂直深度,m。 (2)根据关井立管压力计算压井液密度:ρk=ρm+102 pd/h+ρe。 式中:ρm—钻柱内(未受浸污的)钻井液密度,g/cm3; ρe—安全附加当量密度值,0.05~0.10g/cm3。 说明:两种计算方法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用,其结果是相同的。而pe与ρe设计中有提示,也可以根据油井规定的安全附加当量密度值选择,即根据实际情况在0.05-0.10 g/ cm3范围内选定数值,而pe也可有ρe推算而得。 2.4.3 压井液量的确定 算出压井液密度后,还得算出压井液量,液量的多少是根据剩余进尺及循环要求而定,但最少必须满足两个循环周以上的液量,否则后续最基本的循环洗井也无法完成。 2.4.4 压井循环措施 (1)压井泵排量的选择 为便于控制压井过程,压井过程必须采用小排量,可拆除泥浆泵1-2个凡尔,也可通过降低柴油机转速降低泥浆泵排量,总之,压井排量控制在正常钻井排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宜。 (2)立管压力的确定①初始压井时的立管压力:pti= pd+pci式中: pti—初始压井时的立管压力,mpa; pci—地泵速压耗,mpa。 由于pci有两种求法,一种为实测法较为麻烦;另外一种利用关井立压及初始循环立压求得,由于pd是已知的,只要求出pti则可得到pci。pti的求法: 缓慢开泵,同时打开封井器平板法及节流阀,使泵排量达到压井排量时,调整节流阀,使套管压力等于关井套压,此时的立管压力就是近似pti, 由此可得:pci=pti-pd ②终了循环立管压力:ptf= pciρk/ρm式中:ptf-终了循环立管压力,mpa。 (3)压井循环时的套压 当压井排量达到预定要求时,调整节流阀,使套压达到关井时的套管压力,确保地层流体无法进入地层,在套压升高时,不能随意调整节流阀而降低套压,除非地层压力超过对于的地层压力。 此外,随着压井循环的进行,套压越来越高,而立管压力的变化是压井循环前半周pti不变,当加重泥浆到达钻头水眼后,套压达到最大,若不超过地层破裂压力,不允许降低套压;当加重泥浆通过钻头水眼后,套压、立压不断减小,当循环立管压力达到ptf时,可停泵观察,当套压pa为零时,则压井成功,可打开封井器,正常施工。 3 实施情况及结论 本文以压井较为成功的高47-12井为例,分析其压井成功原因。 高47-12井8月20日钻穿目的层完钻循环时发现溢流,溢流量每小时4方,井队未关井观察,而是边循环边加重,在密度由原来的1.04g/cm3提至1.06g/cm3时,粘度由原来的34s提至37s,无论加入多少重晶石粉,出口钻井液密度不再增加,而且出现间歇性井涌,关井后套压、立压均在0.5mpa。接到井队求助后,监督部分析溢流层应为长6(垂深1450米),而不是井队确认的长10,在密度附加量取0.05 g/cm3时,加重钻井液密度应为1.14 g/cm3,考虑到井队不习惯采用节流循环,监督部给予井队的压井方案为:钻井液粘度调至50s,密度在1.16 g/cm3。而井队将钻井液粘度提至52s,密度一下加至1.20 g/ cm3,循环均匀后密度为1.15 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