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016-2022年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监测报告》2016-2022年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监测报告艾凯咨询网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
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2016-2022年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监测报告【出版日期】2016年【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价格】纸介版72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网址】大豆通称黄豆,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
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
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
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2014年全球大豆产量达到31860.3万吨,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48%;远高于上年同期全球大豆产量增速水平。
2014年中国产量为1235万吨,预计全球2015年大豆产量在31893万吨左右,中国产量下降至1150万吨。
2011-2015年中国大豆产量走势图资料来源USDA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
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第一章大豆相关概述第一节大豆简介一、大豆生长期及特点二、大豆种植规模及产区分布第二节大豆的用途与分类篇二:《我国大豆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大豆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大豆产业现状}.12我国大豆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增加,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饲料的需求逐步增长,豆粕消费量也日益增加;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xin豆油的消费量稳步增长,同时随着豆油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消费量继续增长成为必然趋势;追求健康使豆奶及其他豆食品成为国际消费潮流。
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给水平;支持开展大豆资源、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 大豆加工业现状趋势一、现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增加,我国豆油、豆粕消费快速增长,推动大豆加工业快速发展。
(一)大豆压榨量快速增长。
2007年大豆压榨量达到3400万吨,比2000年的1977万吨增长70%,年均增长1%,占大豆消费总量的比重从71%提高到77%。
豆油产量从349万吨增至631万吨,增长80.8%,年均增长8%;豆粕产量从1569万吨增至2664万吨,增长68%,年均增长9%。
大豆食品及深加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2002年全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植物油消费量达19kg。
城镇居民更高达17kg,农村居民也达10.9kg。
(二)大豆油脂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已从小企业为主体演变为大企业、大集团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2007年我国日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大豆油脂企业117家,比2000年增加57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2000吨的达到91家,比2000年增加85家;单厂日加工能力6000吨以上的企业6家,占全球的50%。
前10位企业加工能力占全行业的55%,比2000年的34 %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三)以主产区和沿海港口为主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随着沿海地区新建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大豆油脂加工业布局已从以产区为主转变为主产区、沿海港口并存且后者趋于主导的格局。
大豆深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黑龙江两省,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也有部分大豆深加工企业。
(四)大豆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大豆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豆加工技术和生产装备也获得了很大提高。
目前,国内规模化油脂加工企业大豆初榨技术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豆加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一)压榨能力严重过剩。
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超过90%,2007年降至42%,其中2000吨/日以上加工厂开工率仅为52%左右,1000吨/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二)内资企业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
2007年,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产能为4920万吨,占全国的69%,比2000年的90.3%下降了24个百分点;实际大豆压榨量1768万吨,占全国的50%,比2000年的90%下降30个百分点。
同期,外资企业压榨量从0%快速提高到40%。
(三)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
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2007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95倍,年均增长17%。
大豆进口量占2007年世界贸易量的40.9%,比2000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1%,增至2007年的77%。
与此同时,外资在美国和南美的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加工业布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的进入油脂加工市场,并且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
(四)产、加、销产业链较短。
国外大豆加工企业大多走产业链一体化、产品多元化的道路,以此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大部分很少涉足油料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五)自主创新能力弱。
目前,大豆加工业大型豆粕脱溶机(DTDC)、大型离心机、豆粕蒸脱机、精炼分离机、高级过滤机、高级减速机等油脂加工关键设备仍依靠进口;配套装备稳定性差,易损耗;高温豆粕改性、油脚高效利用等深加工技术水平落后。
传统豆制品工业化程度低。
三、大豆加工业主产品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我国大豆加工业的主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豆粕及其再加工产品,属于饲料。
34近年来,饲料需求逐年增长,豆粕消费量日益增加,截至1998年,我国豆粕供需之间已经存在较大缺口;一类是豆油、豆奶及其它豆食品。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豆油的消费量稳步增长。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大豆加工业主产品市场空间仍将不断扩大。
1、饲料市场不断扩大,重视食品安全将使豆粕及其再制品在饲料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畜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是饲料市场不断扩大的保证。
一方面,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仅满足新增人口基本需求一项,养殖产品的产量就需要再提高3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要达到每人每天45克的摄入量,每人每年需要肉类60公斤,还需要禽蛋、乳品等。
按照13亿人口计算,肉食品的供应量要达到7800万吨。
我国养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饲料工业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2、相关产业及技术的发展使豆油的用途更加广泛。
除了直接食用消费以外,豆油在食品行业的消费量也很大,目前每年用于食品加工的豆油大约在50万吨——70万吨,占豆油消费的20%左右。
随着食品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豆油的使用量还将逐步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豆油经过深加工,还显现出很多的其他用途。
如工业上可制甘油、油墨、合成树脂、涂料,可加工成润滑油、绝缘制品和液体燃料;医药上有降低血液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病的功效,是制作亚油酸丸的原料,所含生育酚对不孕症疗效好等等。
这部分目前消费量虽然不大,约为15万吨,不足总消费量的5%,但是由于豆油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消费量继续增长成为必然趋势。
特别是“绿色消费”深入人心,有利于对大豆产品的消费。
3、追求健康使豆奶及其它豆食品成为国际消费潮流。
大豆的蛋白质和油脂是非常优良的营养源,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有低聚糖类、磷脂、维生素类、异黄酮、大豆皂苷等。
如大豆异黄酮有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经调查表明,经常食用豆制品的日本人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比欧美人要低得多。
大豆低聚糖具有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增殖,通便洁肠、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保护肝脏等生理功能,因此,在有关食品中加入大豆低聚糖对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家支持大豆加工业的发展大豆产业是我国“十五”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是食品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给水平。
支持开展大豆资源、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大力开拓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市场,优先支持开发新型的大豆食品,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传统豆制品生产;到2010年,以大豆为基础的优质蛋白质消费量以及深加工产品消费量要有明显增加,质量要有明显改进。
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卫生部、教育部和原国家轻工业局组织实施的“国家大豆行动计划”,使提升大豆产业化水平已成为实际行动。
东北三省一次向中小学生食用豆制品行动补贴就达1亿元。
2000年,国家还启动了帮助大豆主产区实现产业化的“大豆振兴计划”。
另外,随着我国相继出台的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在内的《转基因细则》的正式实施,使我国的大豆产业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不仅如此,条例的实施会对国民的消费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对转基因不确定性的认识,非转基因大豆及豆制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转基因大豆及其豆制品则会淡出市场,这将使包括大豆种植、大豆加工在内的整个大豆产业受益。
五、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发展趋势1、大豆生产加工一体化。
从国际大豆产业的布局来看,加工厂一般在大豆主产区,种植与加工结合紧密,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大豆产业的向下兼容会比较容易。
企业在引导农户发展高油大豆品种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大豆主产县市和农户的对接,逐步形成“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联合体,建立稳定的高油或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