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中建筑的规范汇总

城市规划中建筑的规范汇总

城市规划中建筑的规范 第八章建筑容量及建筑物退让控制 第二^一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本章有关规 定执行(具体指标见表3)。所有建设工程项目,必须编制详细规划, 经批准后实施。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旧城改造区 新城区 D FAR D FAR 低层独立式住宅 - - - - 低层拼接式住宅 30% 1.2 30% 1.2 居住建筑(含酒 多层

20% 1.6 28% 1.5

店式公寓) 高层 28% 4.0 25% 3.0

商贸、办公(含旅 多层 45% 2.8 40% 2.5

馆、公寓式办公) 高层 40% 5.5 35% 5.0

大型超市 -

50% 3.5 45% 3.0

工业建筑(一般通 参照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 2008〕24 用厂房)仓储建筑 号的规定执行 公共绿地 参照 《公园内部用地比例》的规定执行 注:1、D —建筑密度,FAR —建筑容积率,两者不宜同时取最 大值; 2、本表仅适用于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单一基地; 3、本表规定的指标取值为上限,但工业建筑为下限。 第二十二条 建筑退用地红线和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 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距离, 应满足消防、 地下管线、交通安全、 防灾、绿化和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规范以及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 的相关规划要求。 第二十三条 地下建筑离用地边界距离不宜小于地下建筑埋置 深度(自室外地平面至地下建筑底板的距离)的 0.7 倍。按上述距离 要求退让相邻用地边界确有困难的, 其距离可适当缩小, 但应不小于 3 米,且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 沿城市道路两侧, 地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应不小于 5 米。沿路地 下建筑退让小于主体建筑退让的,其顶面标高应设在地面正负零以 下。 第二十四条 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距离铁路轨道外侧边缘不宜 小于 50 米 (铁路附属工程设施项目除外 )。 第二十五条 沿建筑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在对等退让的原则下, 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 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的, 应按消防 间距的规定控制。 (一)低层建筑退让自用地边界,各边均 不得少于 3米; (二) 多层建筑退让自用地边界,北侧不少于 12.5米,南侧不 小于7米,东西均不得少于3米;且同时满足日照、消防间距要求。 (三) 高层建筑退让自用地边界,北侧不少于 20米,南侧不小 于10米,东西均不得少于6.5米;且同时满足日照、消防间距要求。 (四) 边界外侧为公园、绿地、广场、水面等开放空间或确定的 永久性建筑物的地区及用地边界不规则的地区、 建筑物退让用地边界 距离应不影响边界外侧用地功能的使用。 (五)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建筑,除另有规定外,其后退道路规 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表4所列值。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表 表4 城市主干路 城市次干路 城市支路

多层 羽0 高层 羽5 羽0 羽0

道路交叉口、港湾式公交站等道路展宽段处应适当加大退让。 围 墙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 5米,退蓝线、绿线根据实际情况由 规划主管部门确定。旧区改建,在满足消防和交通前提下,经城市规 划主管部门核定,后退主干道路红线距离可参照城市次干路标准。 (四)不同层咼的组合建筑宜依据其最咼级别退让道路红线 第二十六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 场等有大量人流、 车流集散的建筑物, 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 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 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市城乡规划主管部 门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 20 米(旧城改建项目可酌情处理)。

第二十七条 主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 的距离, 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 10 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 15 米(均 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切点的连线算起) ,且建筑开口方向不 宜朝向交叉口方向,鼓励在退让地块做街头绿化、小品等。 第二十八条 沿公路两侧进行建设的, 其建筑退让道路距离规定 如下:禁止在高速公路两侧隔离栅外缘各 30 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物 或者地面构筑物;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为:国道不少于 35 米, 省道不少于 30 米,县道不少于 20 米。 第二十九条 沿水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河道、沟渠、水面 规划线)两侧进行建设的, 其后退水面的距离除有关规划和特殊要求 另有规定的,其余不宜小于 30 米,且退让用地宜作为城市公共活动 空间。

第九章 建筑间距控制要求 第三十条 一般规定 (一)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 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二)低、多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系数:新区 1.4,旧城改造区 1.2。不同方位间距参照表5。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表5 方位 0 ° -15 °

(含) 15 ° -30 °含) 30 ° -45 °含) 45 ° -60 °含) > 60 ° 折减值 1.0L 0.9L 0.8L 0.9L 0.95L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 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3、 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它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 之间。 (三) 遮挡建筑为多、低层建筑的,按建筑间距系数进行建筑间 距控制;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的,应对受遮挡的住宅进行日照分析, 并应结合本规定的其它要求确定建筑间距。 (四) 日照间距须满足大寒日2小时满窗日照的要求。 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应当对提供的日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真 实性负相关法律责任。 第三^一条住宅建筑山墙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 多、低层住宅之间不应小于 6米; (二) 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 13米,不得小于9米 第三十二条非住宅建筑与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的住宅南侧,或位于东 西向(偏东西)的住宅东西侧的,其间距按住宅间距执行; (二)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的住宅东、西侧的: 1、建设多层建筑时,应满足消防间距,且应不小于 6 米; 2、建设高层建筑时, 除应满足住宅规定日照要求外, 且宜不小于 13 米。 (三)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北侧的,按非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且 同时满 足消防、日照间距要求。 第三十三条 非住宅建筑之间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高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 高度的 0.3 倍,且应不小于 18 米;东西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较 高建筑的 0.25 倍,且应不小于 13 米; (二)高层非住宅建筑与多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间距不宜小于 13 米; (三)多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应不小于南侧 建筑高度的 0.6 倍,且不宜小于 10 米; (四)低层非住宅建筑与高、多、低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 距按消防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不应小于 6 米; (五)其它形式布置的非住宅建筑间距,非住宅建筑的山墙间距 按消防间距规定控制。 第三十四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和中、小学校教 学楼,与相邻建筑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少 于 2 小时;老年公寓、 幼儿园、托儿所与相邻建筑间距应保证被遮挡 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有效日照不少于 3 小时(南北向平行布置的多层建 筑间距不宜小于南侧多层建筑高度的 1. 5 倍)。

第十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三十五条 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消防、气象、安全和通风、日 照等要求外,还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控制建筑高度。 第三十六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区或建筑 周围进行建设的, 必须符合相应的保护条例, 并应符合保护规划的规 定和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 第三十七条 在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地区周围进行建设 的,应符合相应的保护条例、 保护规划的规定和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 要求。 第三十八条 在重要的城市景观环境地区周围进行建设的,应满 足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

第十一章 建筑物的景观控制 第三十九条 一般规定 (一)新建多、低层住宅宜采用坡顶屋面。

(二)新建住宅小区实行各种管线入地敷设 (水电表出户安装) 围墙透空透绿、 空调器室外机位等附属设施应统一设置, 并注意景观 要求。 (三)新建住宅的太阳能设置范围和位置,按照《安徽省地方标 准 <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标准 >》的相关内容执行。 (四)住宅底层不得设置封闭式实体院墙。 (五)建筑外墙宜采用新型材料,历史街区风貌协调区及老城区 建筑外立面形式、主色调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求。 第四十条 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的景观控制 (一)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群体要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 ,空间层 次协调 丰富 ;沿街建筑在符合有关建筑退让和建筑高度规定的前提下 应结合建筑功能、交通、绿化等需要灵活设置外立面形式,以丰富城 市景观。 (二)严格控制沿城市主要道路设置小型商铺带(商铺带长度不 宜超过沿道路长度的一半)。 (三)沿城市道路不得设置锅炉房、烟囱、污水池、化粪池、独 立厨房间等有碍景观、 市容的附属设施。 沿城市道路一侧建筑沿街面 不得设置明装的雨水落水管,屋面雨水不得排放至人行道上。 (四)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立面上需设置空调器室外机位、太阳能 热水器的,应当与建筑立面一并设计,并不得影响城市景观。 (五)沿城市道路不得设置实体围墙,围墙形式要与周围环境相 协调 六)沿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居住建筑的阳台必须封闭(且应统

设计)。 第四十一条 沿道路两侧建筑的夜景灯光设施 城市沿道路两侧的新建公共建筑物、 构筑物及沿次要道路高度在 30 米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物、构筑物,应当设置夜景灯光设施,并 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第四十二条 户外广告和招牌标志设施 设置户外广告和招牌标志设施应做到位置适当、 比例协调,外形、 风格尺度与周围环境、 建筑和谐统一。 具体要求见城管执法局关于亳 州市户外广告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住宅建筑物的面宽控制 沿街高层住宅建筑面宽不宜超过 55 米。 附录 A 名词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