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6期
2 0 l 1年6月 咸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Vo1.3l,No.6
一 望: 一.
文章编号:1006—5342(2011)06—0004—02
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透镜
张能平,伍 然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由于衍射的存在,传统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受到极大的限制,突破不了阿贝极限.新型异质材料所形成
的“超透镜”却突破了这种极限限制,从而使得完美成像不再只是一个梦想.本文主要介绍这种超透现象的物理原
理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超透镜 衍射极限;完美成像 中图分类号:04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873年EmstAbbe发现在光学中基本的衍射极限:当
一个物体通过光学系统来成像时,小于半个波长的细节部
分将永远得不到.这一现象的原理是,这些消失的细节信息
是由物体发射出来的高频波所携带,而这些亚波长的高频
波都是呈指数衰减的倏逝波,它们在极小的距离内就完全 衰减完,因而无法在远处得到这些细节信息,无法得到完美
成像,这就决定了传统光学成像系统的分辨率极限.数百年
来人们都在努力尝试突破这个极限,直至2000年Pend ̄提
出一块负折射率材料平板可以被视为“完美透镜”,在这块
平板里面倏逝波不再是呈指数衰减,而是被增强,这使得获
得亚波长的细节信息成为可能.
1超透镜物理原理
当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物体时,该物体散射出来的的各
种具有不同波矢的波便记录了该物体的信息,这些散射出
来的波则可分为传播波和倏逝波,其中传播波承载的则是
该物体大体的特征信息,并且可以传播到远场,而记录该物
体亚波长信息的则是呈指数衰减、局域在近场的倏逝波,因
此无法在透镜的像平面上捕获到这些信息.但是当透镜是
由负折射材料所构成的话,这些近场的倏逝波就在通过透
镜时得到增强,出了透镜衰减到像平面时,其振幅则刚好和
原来相同(如图1,其中波浪线表示传播波,曲线表示倏逝
波).同时传播波通过负折射材料时发生的负折射和相位反
转保证了传播波在像平面上的零相位改变.这样就可以完
全得到倏逝波和传播波信息实现完美成像.其中倏逝波能
在负折射材料中能够得到增强的原因是倏逝波能耦合到表
面模式中,并通过共振得到增强.
2超透镜的研究进展 基于Pendry提出的理论,2005年这种超透效率在一块
银平板上被观察到,通过用365nm的光波来照射,成功得
到60nm(六分之一个波长)的分辨率,远低于衍射极限(图
2 .
・收稿日期:2011-03-21 自l蝴瞄 隘 辫i 鳆掰 镗鞠 I醢 。 I
翳
图(2)
图(2)中左部分为实验结构,其中银层则为“超透镜”,
右部分从上到下则分别对应的是共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原
子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结构用PMMA替换)照片,
“NANO”字样的宽度为40nm,白色标度为2微米.2006年
另一实验组则充分利用SiC材料较低的损耗将分辨率提升
到 第6期 张能平,伍然 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透镜 5
了二十分之一个波长.
然而以上进行的超透镜实验成像也只是局域在像平面
的近场范围内,出了超透镜倏逝波将会继续衰减下去,因而
基于此原理设计的平板超透镜也只能是近场的.人们要将 倏逝波传播得更远,就要寻求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如
将其转换为传播波进行传播如图(3).2007年,新型远场超
透镜诞生,通过在银板超透镜的表面附加上亚波长光栅,就
能达到将倏逝波增强,并转换为转播波的目的(图(4)).
其中仍然是通过银板来增大倏逝波,并进一步利用光
栅衍射原理将倏逝波转变为传播波.光栅衍射时满足
l‘I= ±,, 其中k =2 ̄r/d, k 分别表示出射和入射波矢,d是光栅
周期,171,是衍射极次.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就能将高频的 倏逝波衍射成波矢相对较小可以传播到远场的传播波,这
样在远场再通过适当的装置将转化后的传播波还原成原来
的倏逝波,从而在远场得到了完整的信息,实现了远场成
像. 图(4)所示实验是通过用377nm波长的光波来照射刻
在cr上的两条宽为50nm相隔70nm的纳米线,并用扫描 电子显微镜、普通显微镜和远场超透镜得到的实验结果(从
上到下).
2007年3月,(Science}上报道了另一种名为“Hyper-
lens”的超透镜采用的新方法实现远场成像(图(5)).这种
圆柱形具有双曲色散关系(图(6))的各向导性材料中,当
倏逝波进入向外传播时,其较大的横向波矢便会逐渐被压
缩,直至小到能在真空及周围介质中正常传播,即变传播波
(图(7)).
图(5)中的异质结构中角动量m=key要守恒,因此在
厶2 远离圆柱中心时y减小,k。亦要相应减小,色散关系 一 占p 1.2 2 = 总是成立,因而倏逝波的波矢会随着远离圆柱中 心而减小,最终变为传播波.图(5)的实验中用365nm波长 光波照射两宽为35nm,相距ll5nm的线对.图(9)是其扫
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图中则是有和没有“Hyperlens”
所得到的比较结果,图(10)是对应于图(9)中的场强分布.
3总结
超透镜由于能突破衍射极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且
近年来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但目前仍面临着许多
困难和挑战.迄今为止,所有的超透镜成像中,目标物体仍
必有在透镜的近场,才能保证透镜在接收到倏逝波时没有
衰减完.另一方面所有具有超分辨成像系统涉及到了金属
中的共振,避免不了其固有的损失,因而并不能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完美成像.由于超分辨成像十分精细敏感,并不十分
成熟的纳米制技术也势必限制了成像的分辨率.
(下转第29页)
第6期 王传安,吴长勤,王亚军应用型本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群 29
为创造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具有特色的
立体化教学资源和多功能的实践平台,进行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仍将是今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群建设和改革中亟待
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
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志强,傅向华.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的研 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5(5):78—83.
[3]张阊.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
南昌大学。2008.
【4]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
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O06[M].1|匕
京:清华出版社,2006.
[5]尚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群建设研究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6):645—646.
[6]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
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100—103.
(上接第5页) 参考文献:
[1]XisngZhsng,ZhaoweiLiu.Naturematefiah[J].7,435—441
(2oo8) [2]J.B.P ̄ndry,Phys.Rev.Lett.85,3966—3969(2000)
[3]ZhaoweiLiu,NicholasFang,Ta—JenYen, ̄hang.Ap—
p1.Phys.1ett.83,5184—5186(2003)
[4]A.S.Utada,E.Lorenceau,D.R.LillI【,P.D.Kaplan,H.A.
Stone,D.A.Weitz,Science308,534-537(2oo5)
[5]ZhaoweiLiu,StephaneDurant,8yesogLee,YuriHkus,Nico- lasFang,Yixiong,ChengSun,Xi ̄gZhsng,NanoLett7,403—
408(2o07) [6]ZhaoweiLiu,HyesogLee,YiX/ong,ChengSun,Ⅺ锄gzhaIIg,
science315,1686(2007)
[7]StephaneDurant,ZhaoweiLiu,JenniferM.Steele,Xiang-
Zhang,J.opt.Soe.Am.B23,2383—2392 [8]ZubinJaeob,LeonidV.Alkeseyev,EvgeniiNarimanov,Opt.
Expressl4,8247—8256(2006) [9]ThomaTaubner,DmltriyKorobkin,YaroslavUrzhumov,Gen-
nadyShvets,RainerHinenbrand,science313,1595(2oo6)
[10】HyesogLee,ZhaoweiLiu,Yixiong,ChengSun,XiangZhang,
Opt.expressl5,15886—15891(20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