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总第192期) 2011年2月 车用发动机
VEHICI E ENGINE No.1(Serial No.192)
Feb.2O11
柴油机燃用甲醇一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与排放研究 侯令川,王 忠,安玉光,侯乐福,陈 林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Ol3) 摘要:在186FA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用柴油、生物柴油和甲醇一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试验,分析了生物柴 油掺烧甲醇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与燃用生物柴油相比,生物柴油掺烧5 和1O (质量比) 的甲醇时,柴油机的标定功率分别降低7.4 和17.8 ,标定工况时能量消耗率增加5.7 和15.0 ,CO排放升 高40.0 和80.0 ,HC排放升高66.7 和155.6 ,NO 排放降低15.0 和33.3 ,排气烟度降低3.8 和 23.1 。 关键词:柴油机;甲醇;生物柴油;排放 中图分类号:TK42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2222(2011)01—0030—04
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闪点、含氧量较高,芳香 烃、硫含量较低,燃用生物柴油可以有效降低CO, HC和炭烟排放,但会引起N0 排放少量增加u 。 生物柴油的缺点主要是密度大、黏度高,在相同燃油 供给系统条件下,形成的油雾索特平均直径较大[。]。 甲醇中含有5O 的氧,汽化潜热约为柴油的3.6倍, 因此具有同时降低柴油机炭烟和NO 排放的潜 力[4-5]。甲醇的十六烷值过低,难以在柴油机上直接 燃用,国内外一般采用进气管喷射甲醇、缸内喷射柴 油的组合燃烧和掺混燃烧的方式在柴油机上燃用甲 醇~柴油燃料。 生物柴油掺烧醇类燃料,可以利用醇类燃料密 度小、黏度低的特点,改善混合燃料的喷雾特性,提 高燃料的含氧量和汽化潜热,抑制炭烟和NO 的生 成。Su Han Park等人l6】利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 仪研究了乙醇一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喷雾特性,结 果表明,生物柴油掺混乙醇能够减小喷雾油滴的索 特平均直径。Htiseyin Aydin等人 在186F柴油 机上进行了燃用柴油、B20(生物柴油一柴油混合燃 料)和BE20(生物柴油一乙醇混合燃料)的排放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与燃用柴油相比,燃用BE20时 NO 排放略有升高,CO ,CO和SO。排放明显降 低。Lei Zhu,Cheung C S等人[_5 在Isuzu 4HF1柴 油机上研究了生物柴油掺烧甲醇和乙醇的排放特 性,结果表明,生物柴油掺烧甲醇、乙醇可以同时降 低NO 和PM排放,并且同比例下掺烧甲醇的效果 更为明显。目前,国内外对生物柴油掺烧醇类燃料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掺烧乙醇上,对生物柴油掺烧甲 醇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研究在不调整柴油机结构参数的条件下,以 186FA柴油机为试验机,研究了不同甲醇掺混比例 的甲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对柴油机动力性,经济 性,CO排放,HC排放,N() 排放以及烟度的影响。 1 燃料特性 表1示出了甲醇、生物柴油及混合燃料的理化 特性。柴油为市售0号柴油;甲醇为精制工业甲醇, 纯度为99.9 ;生物柴油原料为地沟油;BM5, BM10为甲醇一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甲醇质量分数 分别为5 和l0 。由表1可见,甲醇与柴油、生物 柴油的运动黏度、十六烷值和低热值相差较大。随 着甲醇掺混比例的提高,混合燃料的运动黏度和十 六烷值逐渐接近于柴油,含氧量由l1 增至 14.9 ,体积低热值下降约5.6 。 2试验设备及方案 试验用机为186FA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见表 2。主要测试设备及仪器有CwF25D电涡流测功 器、EST内燃机测试系统、MCS--960燃油耗仪、 FQD一102A数字式排气烟度计以及G5020五组分 气体分析仪。
收稿日期:2010—09—13;修回日期:2011 01 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6042);江苏省高校重点项目(10KJA47009) 作者简介:侯令川(1986一),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燃机代用燃料和工作过程;houlingchuan@126.corgi。 2011年2月 侯令川,等:柴油机燃用甲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与排放研究 ・31・ 表1 混合燃料的理化特-l生 理化参数 。号柴油 甲醇 生物柴油 BM5 BM1o 密度(20℃)/kg・m 821 796 88O 875 871 运动黏度(20℃)/mPa・S 3.9 O.6l 6.2 4.8 4.4 汽化潜热/kJ・kg_。 250~300 1 1O1 十六烷值 45 3 54 51.2 48.4 质量低热值/MJ・kg 42.5 l9.7 36.4 35.56 34.72 体积低热值/kJ・mL 34.89 l 5.68 32.O3 31.13 30.23 含氧量/ O 5O 11 1 2.95 14.9
表2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 直列单缸,4行程, 型式 强制风冷,自然吸气
缸径/mm 86
行程/mm 72 压缩比 1 9:1 排量/I 0.418 标定功率/kW 6.3 标定功率转速/r・min 3 6OO 供油提前角(BTDC)/(。) l7 燃烧室形状 “J型 试验时柴油机的结构参数不作调整,试验燃料 选定为柴油,生物柴油,BM5和BM10。试验时固 定调速手柄位置,更换不同燃料,测量柴油机的动力 性参数;按照负荷特性的试验方法,测量了标定转速 3 600 r/min时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的油耗和排放。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动力性、经济性对比 表3示出了调速手柄位置相同时,柴油机燃用 不同燃料的输出功率数据。可以看出,与燃用柴油 相比,燃用甲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BM5和BM10 时,柴油机的功率明显降低。这主要是因为调速手 柄位置固定、转速相同时,循环喷油量保持不变,掺 入甲醇后,混合燃料的热值降低,输出功率降低。通 过调整喷油泵,增加循环供油量,燃用甲醇一生物柴 油混合燃料所造成的功率损失可以得到部分补偿。 图1示出3 600 r/min时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 能量消耗率随负荷变化的曲线。由图可见,与燃用 柴油相比,燃用生物柴油的能量消耗率略有降低。 随着混合燃料中甲醇掺混比例的提高,能量消耗率 逐渐增加。这是因为甲醇的汽化潜热较高,降低了缸 内燃烧温度,加之其低温着火性较差,不利于燃料完全 燃烧,所以生物柴油掺烧甲醇时能量消耗率会增加。
表3调速手柄位置相同时柴油机输出的功率 转速/ 功率/kW 柴油 生物柴油 BM5 BM1O 2 4o0 5.10 4.24 3.81 3.63 0.57 0.4o o.2o 1.42 1.27 1.o7 o.82 3 OOO 2.85 2.8O 2.59 2.35 4.28 4.O8 3.86 3.43 5.70 5.55 5.23 4.76 3 600 6.3o 6.18 5.72 5.08
图1 3 600 r/min时能量消耗率随负荷的变化 3.2排放特性分析 3.2.1 C()排放 图2示出了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时Co排放随 负荷的变化。由图可见,与燃用生物柴油相比,燃用 BM5和BM10时,CO排放体积分数均明显升高,升 幅与甲醇的掺混比例成正比。燃用BM5和BM10 时,CO排放体积分数的最大升幅出现在P = 1.57 kW时。随着负荷增大,CO排放的升幅降低。 柴油机燃用甲醇一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时,CO 排放升高,主要是因为甲醇的汽化潜热较高,降低了 缸内燃烧温度,由于CO的氧化主要经历以下反应, 即Co+OH—一CO -+-H,其氧化速率与反应温 车用发动机 2O11年第1期 度成正比,Kco一6.76×10 ・e “ ,使得CO的氧 化反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导致CO排放体 积分数升高。低负荷时,喷油量较小,过量空气系数 较大,甲醇的富氧优势难以发挥。此时,甲醇汽化潜 热较高导致缸内燃烧温度降低是CO排放升高的主 要原因;高负荷时,喷油量增加,过量空气系数减小, 燃烧温度升高,甲醇中的氧缓解了油气混合过浓区 域燃烧缺氧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的生 成,所以标定工况时燃用BM5和BM10的CO排放 体积分数升幅比低负荷时的有所减小。 图2 3 600 r/mln时CO排放随负荷的变化 3.2.2 HC排放 图3示出了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时HC排放随 负荷的变化。由图可见,燃用BM5和BM10时,HC 排放的变化趋势与CO排放类似,两者均随甲醇掺 混比例的提高而明显升高,HC排放的最大升幅 也出现在P 一1.57 kw时,且随着负荷增大升幅 降低。 图3 3 600 r/min时HC排放随负荷的I曼化 原因是甲醇沸点较低、汽化潜热大,易从喷雾油 束中蒸发出来,在油束外围与空气混合形成温度较 低、空燃比较大的燃油混合气,其中的燃料难以完全 燃烧,从而产生较多的HC排放l{j J。随着负荷的升 高,循环喷油量增大,油束外围混合气的过稀区域逐 渐缩小,加之缸内燃烧温度升高,有利于燃料完全燃 烧,所以标定工况时燃用BM5和BM1O,HC排放体 积分数的升幅要小于其他工况。 3.2.3 NO 排放 图4示出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时,NO 排放随 负荷的变化。由图可见,燃用BM5和BM10时, NO 排放体积分数明显下降,均低于燃用生物柴油 和柴油时,随着混合燃料中甲醇掺混比例的提高, NO 排放体积分数的降幅增大。
里 、
0 Z
图4 3 600 r/rain时N( 排放随负荷的变化 根据Zeldovich机理,No 主要产生于热力 NO 反应过程,其主要基元反应如下Ⅲ9 : o+N2 N0+N, (1) N+O N()+O, (2) N+0H NO+H。 (3) 反应(1)描述了高温环境下火焰中的O原子攻 击N三N键的过程,由于其正向反应N 分解所需 的活化能E 一314 kJ/mol,而逆向反应E一 =0l】 , 所以此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进行,且反应速度较 慢,整个链式反应的速度也取决于此反应。生物柴 油掺烧甲醇后,因甲醇较高的汽化潜热降低了燃油 混合气的温度,进而降低了缸内燃烧温度,反应(1) 的正向反应受到抑制,整个链式反应的速度放慢,使 得NO 的生成量减少,排放体积分数降低。 3.2.4炭烟排放 图5示出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时,烟度随负荷 的变化。由图可见,与燃用柴油相比,燃用生物柴 油、BM5和BM10时,柴油机的排气烟度依次降低。 燃用BM10时,中低负荷的排气烟度均不超过 0.1 BSU,与燃用生物柴油时相比,降幅接近于 1.0 BSU。 炭烟的形成过程见图6。燃料分子首先裂解产 牛C。H。和C。H。等小分子自由基,后经加成和环化 反应形成单环芳香烃(MAHs),生成的MAHs再通 过脱氢加乙炔等反应形成多环芳香烃(PAHs), PAHs基团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经过成核、碰撞和凝 结过程最终形成炭烟¨】 。生物柴油掺混甲醇后,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