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

1 / 11 第九讲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 ——参考王晋刚、张铁军著《专利刀锋与中国企业生存困境——专利化生存》等

教学目标: 1.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如何?(可从制度建设情况、企业认识程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2.当前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的困境是什么? 3.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地区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借鉴哪些经验? 4.国内一些先进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发展介绍。

据统计,我国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量已达到28%左右,出口货物也从鞋帽、玩具、箱包转向手机、电视、DVD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这说明中国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有志于进军国际市场的高科技企业已经迈出了产业升级的第一步。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开始寻求核心技术的突破,以期求得竞争优势及超额利润。这就使中国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同原先拥有知识产权、标准话语权的跨国集团之间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专利战的首当其冲者便是我国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产品:DVD/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交换机…… 另据统计,2003年,中国大陆发明专利总量在世界排名第20位,远远落后于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美、日、英、德,也大大落后于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在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发明专利中,中国大陆仅占全世界总量的1.36%,不到日本的1/8,是韩国的1/2。国际上所谓的“核心竞争国”概念,指每100万人口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发明专利授权在15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2001年有24个国家或经济体满足这一标准,我国仅以0.15列第62位,居于俄罗斯、巴西、印度之后。2003年,日本在美国申请专利为4.5万件,香港特别行政区则为892件,中国内地企业在美国仅仅申请887件,与日本之间相差高达52倍。从1985年我国初步建立专利制度起,国外公司在我国申请发明专利已经达到236 578项,而我们本国发明专利却只有217 814项,比外国少了18 764项。

表-1 2003年美国专利权人被核准的专利件数 2003年排名 专利权人 国别 专利件数 1 IBM 美国 3415 2 佳能 日本 1992 3 日立 日本 1893 4 松下电器 日本 1786 5 惠普 美国 1759 6 美光 美国 1707 7 Intel 美国 1592 8 飞利浦 荷兰 1353 9 三星电子 韩国 1313 10 索尼 日本 1311 图表来源(Pvision, Inc.)

可喜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日前公布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长6.4%,达14.53万件。其中中国申请数量为3910件,跃升至世界2 / 11

第4位。国内企业为确保对外投资和出口对象国的专利权,一改过去仅在本国申请专利的做法,开始将目光转向国际专利,在多国同时申请专利以保护自身权益。从国家申请情况看,2006年美国、日本和德国仍高居申请量的前三位,分别为49555件、26906件和16929件;从企业申请情况看,荷兰飞利浦蝉联榜首,日本松下电器次之,而丰田汽车、三菱电机、富士通等分别由19位、17位、24位提升至8位、11位和15位,日本企业的排名仍呈上升趋势。可见,国内企业奋起直追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中国企业当前的困境 调查显示,以日本、美国、欧盟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近年来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他们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申请的专利是中国企业的两倍。其中计算机类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3%,信息类为92.4%,半导体类为90%。显而易见,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对中国的专利市场形成垄断。其中韩国的专利申请的重点项目集中在无线电通信、光电、IT和冷冻空调,日本集中在无线通信、光电和IT,美国集中在生物科技、无线通信、光电和IT,台湾地区则集中在IT(连接器)、电话通信、运动器材等领域。而现在,汽车和制药业似又将成为跨国公司专利申请的热点。

表-2 2003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国外企业 排名 国别 企业名称 数量 1 日本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2144 2 韩国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1568 3 日本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943 4 日本 佳能株式会社 882 5 韩国 电子株式会社 805 6 日本 索尼公司 742 7 日本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692 8 日本 东芝株式会社 672 9 日本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589 10 美国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581 资料来源:王晋刚,张铁军.专利刀锋与中国企业生存困境——专利化生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2

(一)“微笑曲线” 台湾IT教父施振荣在《再造宏基》一书中用一条“微笑曲线”刻画了电脑产业的价值链:坐标的x轴是研发、制造、营销,Y轴是附加值,利润的走向形成一条“微笑曲线”,也就是说,研发和营销利润较高,制造利润最低。 以IT产业为例,所有的企业都处在这个产业链上:微软、Intel和思科这样的企业出售的是标准和技术专利,占据全球IT业研发的高端,控制着整条价值链。他们靠卖标准、卖技术赚钱,在人力资源的投入、原材料上的消耗很少,获取的是整个产业70%以上的利润。 曲线的右端是营销服务,通过强势的品牌和技术服务,这一端的利润也是可观的。DELL的利润就来自其直销模式,现在IBM的第一利润源也是服务。 最苦的就是中间部分的制造业,现在就是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IT生产商,国际上将他们叫做“血汗车间”。他们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大,但利润却少的可怜,只有全行业利润的6%左右——代工厂,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这也正是目前多数中国企业的写照。利用专利技术及高昂的专利使用费,跨国公司封死了中国企业自创品牌的路,最后使这些企业沦落为国外跨国集团的“代工厂”,这些中国制造企业从此不再提供自有品牌,3 / 11

也不用开发什么自有技术,而仅仅提供“血汗车间”。跨国公司把产品的合同价格压得很低,却把专利许可费、品牌使用费定得很高。这样,尽管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泰勒管理法制造世界最大份额的高科技产品,但他们的身份却不过是一头奶牛。 这种企业不单大陆有,台湾地区也很多。2003年,韩国三星、三宝提供技术和品牌,以OEM或ODM方式委托华硕等台湾厂商为其大规模生产笔记本计算机,以供应美国、欧洲市场。这种代工交易中,华硕等台湾厂商就每台计算机赚到的钱远远少于仅仅提供技术与品牌的韩国公司。

Y 利润率

发达国家的微笑曲线

产业分工 发展中国家的苦笑曲线

研发 制造 营销 X 图-1 微笑曲线 图-2 发展中国家的苦笑曲线 资料来源:王晋刚,张铁军.专利刀锋与中国企业生存困境——专利化生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4,22

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企业在生产制造成本方面已经没有竞争优势,因此趋向发展微笑曲线两端的营销服务与研究开发。通过收取高额的专利许可费,他们挤去发展中国家企业成长的营养,使这些国家的生产型企业无力进行研究开发和品牌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曲线两端继续拉高,形成更加欣慰的“微笑曲线”。相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厂商却因为知识产权的缺陷而形成与微笑相反的“苦笑曲线”:产品链两端的利润下降,中间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却相对较高。由于被榨取了研究开发和品牌塑造的经济源,他们在营销服务与研究开发两方面越来越失去竞争力了,因此曲线两端的附加值一日不如一日,同时制造环节随着专利战的开战,会逐渐向坐标的横轴靠拢:无限接近于零利润。 (二)中国企业的困境与问题 从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知识产权保护趋同化的世界。WTO的TRIPS协议本身便是一个全球性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它为所有成员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也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争端解决机制,极大地保护了发达国家专利权人的利益。但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并不满意,他们的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最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知识经济之外,或者说是中国这样的国家更长期地处在制造业的最下游,靠发达国家施舍少许的专利面包屑度日。 除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壁垒之外,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先天”不足问题。 1.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弱 在企业研发经费(R&D)指标上,2002年我国用于购买国外技术的费用达到372.5亿元,而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只有25.7亿元,两者之比为100:7,导致我国企业陷入自主开发能力弱,又不断购买国外技术的恶性循环。

附加价值 微笑曲线 4 / 11

2.专利技术转化率低 1985~2002年,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中,职务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22%,非职务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专利占14%,职务专利申请只是专利申请总量的1/3,其余都是个人的非职务发明。而同期,国外的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专利占95%。这些现象反映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职务发明权属政策,提高我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比例为9:1,也就是说,10件发明专利中有9件是属于企业或者科研机构。而我国则反过来,非职务发明与职务发明的比例是7:3。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率只有10%左右。 3.“知识产权意识”缺位 多种因素制约中国大陆的专利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各界人士缺乏相关知识,国内每年取得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没取得专利保护。很多企业是“零专利”企业,根本不知专利为何物,处于专利战中的被动挨打局面。 应付“知识产权意识缺位”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在行业内建立起产业预警机制,以预测哪一个产业将发生有关知识产权的诉讼,对手是谁,目的何在,我们应对的胜算如何等等。 4.“垃圾专利”问题 专利开发实际转换率低的另一个方面原因是很多技术发明实际上并不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或是不适合实际开发应用。 5.企业“技术空心化” 目前,在中国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多数的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外国,缺乏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就是与日本、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或产业结构空心化)相对应的“技术空心化”。 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所以给国际上的印象是,中国是制造大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还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人说我们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像我们国家的大型民航客机,百分之百从国外进口。我国高端的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很多重要的装备,制造产品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彩电、手机的关键技术50%以上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我国的外贸总额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仅占外贸总额的2%。 在专利统计中有一种假象,就是将外企中资机构和外资研发机构(中国)的专利申请,都列为国内的统计数字中,但这些专利是不能反映国内真正的创新能力的。一位资深的知识产权专家就此给了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中国专利局已经进入“专利受理和授权大局”的行列。真正的“专利大国”应当是拥有更多属于“自主专利”的国家,不是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多的国家。目前,在中国专利局授权的专利中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外国的发明专利还是占据多数,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说中国已经成为专利大国。国际上公认的专利大国是美国和日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