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犯罪中之贷款类犯罪浅析——浅析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

金融犯罪中之贷款类犯罪浅析——浅析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

201 1年 法商论坛 第二卷 

金融犯罪中之贷款类犯罪浅析 

——浅析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 

唐莲芳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 

摘要:2006年6月2 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新增设了骗取贷款罪。这一罪名 

的增设改变了以往我国对滥用贷款着重从贷款目的进行单一规制的局面,确立了贷款目的与贷款手段双重规Ntt',JA法模式。要 

适应这一模式其关键在于如何正解理解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这三罪的区别及相关关系。 

关键词:高利转贷、贷款诈骗、骗取贷款 

2006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六新增的骗取贷款罪弥补了 

金融犯罪中贷款类犯罪中的遗漏,之前我国关于惩治滥用贷 

款的行为规定有高利转贷和贷款诈骗。但这两个罪名都是以 

特定目的为要件,只有在特定目的的要件下才能构成该罪名。 

刑法修正案六调整了此立法疏漏,设立了骗取贷款罪,此罪 

名没有以特定目的为构成要件,只要是采用了欺骗的手段而 

并非如高利转贷和贷款诈骗需要特定的目的才构成该罪名。 

至此,我国针对滥用贷款的规制形成了目的和手段双重规制 

的立法模式。 

一、高利转贷罪和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的定义 高利转贷罪,是指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 

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 

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骗取贷款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 

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 

严重情节的行为。 

二、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主观方面的 

异同 

从三个罪的概念上可以看出,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 

和骗取贷款罪的主观目的有所区别。高利转贷是以牟利为目 

的,贷款诈骗是以非法诈骗为目的,而刑法修正案六新增的 

骗取贷款罪则明显区别于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的一大亮 

点,是专门针对无特定目的的单纯骗取贷款行为进行刑法规 

制。这一变化使我国关于贷款秩序的刑法保护体系更加严密, 控诉机关的证明责任得以减轻,同时吸收借鉴国外刑法虚假 

陈述犯罪的立法例.可谓一举多得。 

高利转贷罪和贷款诈骗罪主观上都要求有特定的行为目 

的,因而属于刑法理论中目的犯的范畴。对于目的犯,理论 

界的通说认为其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不能成 

立目的犯。骗取贷款罪主观并无特殊目的的要求,只要行为 

人采用欺骗的手段获得贷款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或具有严重 

情节即可。因此,主观方面只要求是故意。可见,由于骗取 贷款罪主观上无特殊目的的限制从而可以包容高利转贷罪和 

贷款诈骗罪的目的要求。 

异同 三、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客观方面的 

.41. 这里关键是要理解“诈骗”、“套取”和“骗取”各自的 

含义。首先,三者都具有“骗”的性质即虚构实事、隐瞒真 

相。对于“诈骗”来说,刑法中的诈骗与日常生活中人们通 

常所说的诈骗并不相同。后者主要描述行为的性质在于“骗”, 

而前者除了客观上要具有“骗”的行为以外主观上还要具有 

非法占有的目的。理论界的通说认为诈骗类犯罪必然要求以 

非法占有为目的。只有虚构实事、隐瞒真相但不具有非法占 

有目的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诈骗。因此,贷款诈骗罪中的诈骗 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目的的虚构实事、隐瞒真相的行为 “套 

取”本身是一个合成词,并不具有刑法评价的成分。因此, 

有人认为这里的“套取”既包括合法行为又包括非法行为。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高利转贷罪要求行为人必 

须具有高利转贷的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在贷款前就具有了 

要使用贷款转贷牟利的企图。而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贷款中请 

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银行要审查贷款用途。因 

此,行为人为了掩盖其高利转贷的意图必定要编造贷款的用 

途,这里也就必然要有虚构实事、隐瞒真相的行为。可见“套 

取”也是一种欺骗行为。既然“诈骗”行为和“套取”行为 

都是虚构实事、隐瞒真相,那么二者有何区别?本人赞同刘 

宪权教授的观点,其诈骗行为与套取行为并无本质的区别。 

只是采用“套取”是因为骗取贷款罪这条罪名还包括了其他 的骗取对象,如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对于其中有些 

对象用“套取”的手段显然很难讲的通。所以骗取贷款行为 

与高利转贷及贷款诈骗行为是相同的。至于骗取贷款的行为 

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 

是法条竞合的关系。前者是普通法条,后者是特别法条。我 国《刑法修正案六)》对于“骗取”并未作任何限定,因此只 

要是以虚构实事隐瞒真相的方式获取都可称之为骗取。可见, 

骗取贷款罪中的骗取行为既包括诈骗行为也包括套取行为以 

及其他欺诈行为。 

四、三罪在司法适用中的竟合关系 

《刑法修正案(六)》出台之前由于高利转贷罪和贷款诈 

骗罪主观上都要求行为人具有特定的目的,因此不会存在竞 

合的关系。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增加了骗取贷款罪, 

该罪的立法特点在于强调从“骗”的手段上进行规制,由于 

前两罪客观行为也都具有欺骗的手段,因而造成了与之相竟 

合的关系。从三罪的构成要件来看,三罪的主观方面:两个 

目的犯,一个故意犯。由于骗取贷款罪主观上并无特定目的 

的限制,只要客观上骗取了金融机构的贷款、信用造成法定 的危害结果既可构成。因此该罪在主观方面可以包容高利转 

贷罪和贷款诈骗罪的主观要求。从客观方面来看,骗取信用 

罪中的“骗取”行为涵盖了高利转贷中的“套取”行为和贷 

款诈骗中的“诈骗”行为,因而也存在着包容的关系。在结 

果方面看,骗取信用罪要求给银行等信用机构带来重大损失 

和具有严重情节;高利转贷罪要求行为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 

贷款诈骗罪要求诈骗数额较大,在后两罪具备数额要件的同 

时也有可能给银行带来重大的损失。综合这三个方面可以得 

出:在某些场合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存在 

竟合关系。 

(一)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的竞合问题 

出现此类竟合的条件在于高利转贷罪在转贷牟利的同时给银 

行带来了重大损失或具有其他严重情节。从法条竟合关系来 

看,一般出现最多的竟合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竟合,重法和 

轻法的竞合。我国处理法条竞合的一般原则是特别法优于普 

通法,重法优于轻法。从法条来看,对于自然人犯罪骗取贷 

款罪与高利转贷罪处以刑罚的轻重大体相等,而对于单位犯 

罪中相关自然人的处罚前者要比后者重。按重法优于轻法的 原则处理似乎应当定骗取贷款罪。但从两罪的犯罪构成来看, 

在竟合的情况下骗取贷款罪完全可以包容高利转贷罪,此时 

两者又形成了普通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可以将高利转贷罪看 

成是骗取贷款罪中一个特殊的情形,依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 

的原则又应当定高利转贷罪。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处理原则应 

适用何者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利 胯况下从实务的角度出发 

完全可以视不同情况依照不同的原则处理。具体而言:在单 

位犯罪的情况下按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依照骗取贷款罪定罪 

处罚;在自然人犯罪的情况下按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依 

照高利转贷罪定罪处罚。 

(二)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的竞合问题 

由于贷款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既遂的同时必然给 

银行带来重大损失,而在未遂的情况下由于银行一般未遭到 

实际损失,不符合骗取贷款罪中的结果要件。因此,出现此 类竟合的一般条件在于贷款诈骗罪达到既遂状态。相比较高 

利转贷罪与骗取贷款罪的竞合,此类竞合发生的情况更多。 

具体来说:由于贷款诈骗罪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骗取 

贷款罪只要求故意不问目的,所以在主观要件上后者包容前 

者。客观上骗取行为又包容诈骗行为,因此贷款诈骗罪可以 

看成是骗取贷款罪的特别法。当两罪发生竞合时完全可以按 

照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处理。但是我们注意到,由于 

贷款诈骗罪没有规定单位犯罪,如果单位犯贷款诈骗罪的情 

况下则不能按照贷款诈骗罪处理,而立法在骗取贷款罪中却 

规定了单位犯罪,在这种情形下能否依照骗取贷款罪处理? 

要解决这一问题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就是:单位犯只能由自 

然人构成的犯罪,其中单位的相关自然人能否依照自然人犯 

罪处理?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就单位盗窃来看,支 

持者认为单位的相关人员可以依照盗窃罪定罪处罚。依据是 刑法没有规定单位犯罪是因为刑法不处罚单位而这不等于不 

处罚相关自然人。反对者认为我国刑法规定单位构成犯罪必 须有刑法的明文规定,若刑法并末规定为单位犯罪,依据罪 

刑法定的原则不能对单位进行处罚也不能对其相关自然人定 

罪处罚。笔者同意反对者的观点。因为单位犯罪中自然人是 

单位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是单位意志的来源并依附于单位, 

而且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单位盗窃罪的情况下应当坚持 P刑法 

定原则,既不能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也不能对单位中直接 

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单独以相应的个人共同 

犯罪论处。对于贷款诈骗罪来说,在《刑法修正案(六)》出 

台之前,单位诈骗贷款的行为基于罪刑法定的原则不应作为 犯罪处理。而在《刑法修正案(六)》制定骗取贷款罪之后, 

这种行为若符合骗取贷款罪的结果要件即给银行带来重大损 

42 失则完全可以依照骗取贷款罪来定罪处罚。由此来看,骗取 

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发生竟合的情况下也要视不同情况处 

理,具体而言:对于单位犯罪的,依照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 

适用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自然人犯罪的,依照特别法优于 

普通法的原则适J}{j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 

五、关于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在司法 

实践中的适用问题 

骗取贷款罪设立后,转贷牟利意思在获取贷款后形成, 

应如何定性?正如前文所述,高利转贷罪的特点在于套取贷 

款转贷牟利。一般情况下目的犯中的犯罪目的产生于客观行 

为之前或行为之时,对于产生在客观行为之后的犯罪目的能 

否认定构成犯罪,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高利转贷罪 

的主观方面要求是直接故意且要求有转贷牟利的目的,行为 

人只有在这种目的支配下实施客观行为才能构成本罪。转贷 

牟利意思在获取贷款后形成是一种事后故意,事后故意不能 

构成犯罪。另~种观点认为,行为人故意不归还贷款而用于 

高利转贷,虽然开始获得该笔贷款使坩权时是合法的,并无 

转贷牟利的目的,但后续行为时已具有了转贷牟利的目的, 

继续拖欠不还则是在此目的支配下的套取资金行为,到期后 的贷款则应认定为套取的资金。因此,可以构成犯罪。笔者 

认为对于此问题要首先确定行为人有没有“套取”行为即获 得贷款的手段是否合法。若获得贷款手段合法,只是在后期 

产生了高利转贷的意图,不应构成犯罪。这是因为:①我周 

现行刑法对于滥用贷款或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诈骗贷款的行 

为进行规制都是以行为人骗取贷款为前提条件的。对于合法 

获得的贷款后非法利用贷款的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②从高 

利转贷罪的特征来说,此罪客观表现为套取贷款、高利转贷, 

这两行为缺一不可。合法取得贷款后又高利转贷的,由于没 

有套取行为,因此不符合本罪的客观要件。反对者虽然也认 

为这种事后高利转贷的行为也不构成犯罪,但把理由归结到 了事后故意上,笔者认为这~理由欠妥。因为主观方面是要 

有客观行为相对应的,客观上连行为都没有又谈何主观方面 

呢?我们不能认为只要行为人将贷款高利转贷了就认为其有 

高利转贷的故意,这是~一种以客观推定主观的做法,违背了 

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③不能把民事责任混同为刑事责任。 

贷款合同是一种民事合同,其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首先是山 

合同法等相关民事法律来调整。借款人违反贷款合同的义务 

而滥用贷款的行为,其实质上先是一种民 责任。至于这种 

滥用贷款的行为是否需要刑法来规制,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们应当看到采用欺骗手段获得贷款高 

利转贷和合法手段获取贷款进而转贷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 

必然会对自身的贷款条件、还贷能力、贷款用途等重要信息 

进行了虚构实事、隐瞒真相从而获得贷款,这同时也就对贷 

款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合法取得贷款而事后高利转贷的,由 

于自身具有一定的还贷能力以及事后转贷的不确定性,其埘 贷款的危险性显然比前者小,进而两者的危害性也是 

不同的。另外,在英美普通法上,法院不愿将债务人对契约 

的违反作为起诉诈骗罪的根据,其基本原理在于用刑罚威慑 

的方法保护债务的履行会在实质上阻碍商业的发展。这其中 

的理念应当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应该在法律上将二者 

予以区分开来,本着刑法谦抑原则不应对其进行刑法规制。 

若先前行为人采取欺骗的手段获得贷款,但获得贷款不是为 

了高利转贷而是为了获得经营资金以 I_}j来持续生产等目的, 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如工厂倒闭等原因将获得贷款又高利 

转贷的行为,在《刑法修正案(六)》出台之前刑法没有明文 规定为犯罪。但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规定了骗取贷 

款罪之后这种行为就有可能构成此罪。 

(上接第3O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