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动化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活动化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活动化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针对近年来中职语文教学 

出现的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以四类 

语文课堂活动为实例,分析设计语文课堂 

活动的要求,探讨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活动化的途径。 【关键词】活动化中职语文教学 

模式 

【文献编码】doi:lO.3969/j.issn.0450— 

9889(C).201 1.1 1.038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低。而 

中职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 

中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个性鲜 

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中 

职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中职 

语文教学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尴 

尬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应 

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所谓活 

动化是指教师研究教材,设计课堂学习 

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让 

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 

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 

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 

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 

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 

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教师 

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必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从而促 

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课堂活动实例展示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举出四类语文课 

堂活动实例,以供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 

中参考。 

f一)“我要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通过读,可以 

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朗 

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激 口桂林林业学校姚容融 

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更何况,“一千个读者就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可能替代学 

生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教学时可采 

用不同朗读方式——个人读、小组读、 

全班读、配乐读、分角色朗读等。以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上册(以 

下示例均出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循文》教材)《我愿意是急流》为例,学 

生熟读该诗、师生共同解读诗歌内涵后, 

笔者请男女两名学生配乐朗读。在深情 

的钢琴曲 给爱丽丝》中,两名学生 

读得舒缓、深沉、愉悦,读出了热烈的 

感情,作为听众的学生也深受感染,为 

之陶醉。再如教学朗诵诗《我有一个强 

大的祖国》,该诗结构匀整,语言流畅, 

激情澎湃,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疏通 

字词障碍初读诗歌后,笔者首先播放抗 

震救灾义演晚会上群星的朗诵,学生很 

明显受到了强烈震撼。此时笔者要求学 

生分组读——每组朗诵一节,全班朗诵 

最后一节。读完后学生意犹未尽,笔者 再请出7位同学各朗诵一节,全班朗诵 

最后一节。通过酣畅淋漓的朗诵,学生 

看到了诗歌中提到的一张张脸,与作者 

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一刻,我感到 

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f二1“我要说”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大 

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需要具备 

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现在中职生的 

口语交际能力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其 

一是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活学习环境 

相对闭塞,因而知识面不广,有时显得 

比较胆小;其二是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深入研读教 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说话 

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如教 

学《二二十年以 ,小说讲述了两个一起 

长大的好朋友吉米和鲍勃,在分别20年 

后重逢时,当警察的吉米逮捕了变成通 

缉犯的鲍勃。感悟品读小说后,对于吉 

米逮捕鲍勃的行为,学生持两种截然相 

反的观点:其一,认为是对友情的背叛, 

其二,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友谊。笔者不 

急于解答,而把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 

了正反两个组,按照正反方陈述一自由 

辩论一正反方总结的程序进行辩论。联 

系身边实际,学生有话要说,辩论进行 

得如火如荼: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积极 

发言,多次进发出思维的闪光;平时心 

不在焉的学生也主动参与其中。学生们 

在辩论中理解了吉米的可贵,懂得了什 

么才是真正的友谊,这种可贵的自我教 

育绝不是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所能替代的。 

f三1“我要写” 不少中职学生惧怕写作文。笔者认 

为应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实 

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唤醒学生 

的生活体验,诱导学生的表达欲望,变 

“要我写”为“我要写”。 

笔者在教授写说明文时,对条理清 

楚地说明事物进行训练指导后,设置情 

境:给你一间房和一些家具(笔者准备 

好卡纸做的图片),请你利用这些家具布 

置房间(可以合理配置小用具和装饰品, 

如台灯、窗帘等),然后加以说明,让别 

人不借助图也能知道这间房子的布置情 

况。经过十分钟准备后,笔者请出两名 

学生,一位面向全班述说他的房间设置, 

另一位则拿着准备好的图片,根据同学 

的陈述用图片在黑板上展示。台下学生 

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完成后,笔者提出 

要求:其一,请陈述方指出贴图方是否 如实还原了他的房间设置?问题出在哪 

里? (参照点是否选好?方位词是否用 

准?)其二,请学生指出陈述的同学是按 

照什么顺序介绍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其三,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的活动可 

以开展3~5组,一堂课下来,唤醒了学 

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化思维与创造性,在 

轻松的氛围中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另外,不少小说结尾是言有尽而意 

无穷,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堂上 

师生们充分解读文本后,笔者往往会设 

计一个环节——“故事结尾我来写”,让 

学生发挥想象,补充文学空白,训练语 

言表达。比如教学《离别的礼物》,笔者 

引导: “故事的最后彼得、爷爷、爸爸 

都哭了,哭成了一团。他们此时各自的 

心情是怎样的,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 

呢?”这样的命题充分重视了学生们的个 

性思维,他们有话可说,续上的故事可 

谓千姿百态。学生们体验到了写作的乐 

趣,通过写作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写作便成为一件充满快乐的创造性活动。 

(四)比一比 中职学生有着好玩的天性,他们在 

激烈的竞争中会非常认真、非常投入。 

适当开展课堂竞赛活动,学生们在紧张 

但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 

动机,课堂效率自然大为提高。 

笔者每周都会在班上进行一次生词、 

名句听写比赛:每个小组抽一个代表到 

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听写本上写,对 优胜组、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有了这 

个活动,学生们对待生字词、名句不再 

大意,一学期下来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 

再如,结束诗歌单元学习后,即举行诗 

歌背诵比赛: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人 

人参加,以抽签形式决定其所背篇目 

(背诵篇目为之前所学诗歌),以全组总 

分决出胜负。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 

机会,学生们自发为台上每一位胜出的 

同学鼓掌,也为本组没能背出诗歌的同 

学叹息扼腕。课堂上时而静穆、时而掌 

声雷动,连平时比较厌学的学生都在认 

真背诵诗歌,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二、设计语文课堂活动的要求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 

跃,身心愉悦地投入到课堂中。但如果 

教师设计不当,也许达不到预期效果甚 

至适得其反。笔者认为教师设计语文教 

学活动时须考虑以下四方面: 

第一,活动设计精当,活动时间充 

裕。每堂课的活动环节应精当,过多过 

滥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活动不充分,而且 

会丧失活动本身的意义。只有当学生在 

充分的时间内进行了充分的活动,他们 

才能在活动过程中有所体验、感悟、思 

考、探究、审美、评价、表达,并在这样 

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第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从心理 

学的角度看,“喜新厌旧”是人类共同的 最突出的审美心理特征,因而,活动教 

学的形式、方法、过程、内容等最好能 

推陈出新,以增强活动教学的效果。 

第三,活动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 

际情况。教师设计、组织活动时应充分 

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 

更应把握学生语文基础、心理特点、态 

度情感等方面的因素。明显高于或低于 

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活动都是难 

于开展的、无效的。只有符合学生实际 需要的课堂活动,才能让他们能够参与、 

乐于参与,从而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活动设计尽可能考虑参与面 

的广度。课堂活动设计尽可能调动每一 

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 

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应保护学生参与 

活动的积极性,尽量避免“少数学生是 

演员,多数学生是观众”的活动设计。 

综上所述,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能让学生在课堂主 

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发展,它能提 

升课堂艺术与教学质效,从而让中职语 

文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只有把课堂活动 

设计作为教师备课的思维核心,才能打 

破思维定势,时有创新,从而使中职语 

文教学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ee[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靳健.中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 

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唐红莲.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浅探 

[J].广西教育,201l(2c) 

(责编黎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