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人生■主讲人:王雷泉佛学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经历过长久年月累积。
近日,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主办的“人文智慧”系列讲座特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雷泉来帮助大家系统全面地了解佛教及佛学。
在王雷泉教授的引领下,我们将获得对中国佛学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感受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以达到进退自如的人生境界。
深入经典,使我们得以学习佛学智慧,体味“觉悟”,感触“顿悟”,重新认知生命与死亡,捕捉信仰的深意。
王雷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主要著译:《摩诃止观释译》、《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禅宗与精神分析》、《中国佛教的复兴》等,目前主持编撰《佛教名篇鉴赏辞典》。
所谓和谐,本来就是佛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对佛教来说,造成不和谐的根源在于人内心的污染,所以佛教有“六和敬”的思想,即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大大吸取了佛教思想里的精华。
所谓“从心开始”,有三个方面:心净国土净,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心安众生安,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心平天下平,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
虽然从最本源的方面讲,心与物一元不二,但从道德实践层面来讲,心起关键作用,是我们生命升堕的枢纽,而我们心的崇高和堕落,决定世界的清静和污染。
就环境的污染而言,就是因为人的心地肮脏而造成的,只有克制我们的贪婪之心和短期行为,我们才可以真正把这个世界变成清静的国土。
关于佛教、禅、悟、人生、圣我想先对佛教、禅、悟、人生、圣这五个概念作一简短说明。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一个觉悟的宗教,它来自佛内心的觉悟,这是我们对佛教定义的理解。
“佛陀”的梵文意思就是觉悟者,他把自己觉悟到的境界,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和文字加以言说,并通过佛弟子们去传承和弘扬,这就是佛法。
对佛法的学习和实践,就是佛学。
在社会中结成一定组织形式推广佛法,就是佛教,即包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组成部分的广义上的宗教。
“禅”是一种宗教修行方法,也是中国佛教一个派别禅宗的意思。
但是禅又跳出宗教的范畴,成为一种活泼的、能够自由开放人的心灵的教学方法和生活态度。
所以历来为各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而融化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讲,禅更多的是指禅意、禅味、禅机,它能开放我们的心胸,提升我们的境界。
我们今天大体是在这个意义上谈禅,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范畴。
比如,有人觉得你说的话很有禅味,很有禅机,就表明你很机智、通透、很有幽默感。
“悟”是佛教的生命和精髓。
就世界上各大宗教教义的神圣根源而言,佛教是来自内心的觉悟。
特别是禅宗,强调自己和佛教其他派别的不同,就在于直接复归到佛的证悟境界。
中国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对禅宗来讲,其他宗派都是教下,或者教门,必须通过语言文字和传统的方式进行传承。
而禅不一样,并不需要第二义上的语言文字,而直接契入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心,即“以心印心”。
禅宗可以抛开和跳出语言的模式,因为语言既是我们沟通思想的桥梁,也往往成为一种障碍。
所以佛教讲究既要打破每一个人来自感性和欲望方面的障碍,即烦恼障,还要打破由我们知性层面上的语言概念、我们固有的知识体系所形成的障碍,即所知障。
从这个意义上讲,禅宗所提倡的悟,对于开放我们的心灵非常具有价值。
第四个概念是“人生”,按佛教教义来讲,对我们现实人生的评价是负面的,因为人生是苦。
佛教的教义总纲是苦、集、灭、道,它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对世界和人生下一个否定性的判断,即诸行无常,而无常皆苦。
在佛教看来,由于我们内在精神的烦恼,即精神上受到不良欲望以及我们知性上偏见的影响,就造成了我们现在错误的行为,而这种错误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就造成我们现在不完美的生命状态,以及我们这个生命所依存的环境,就是起惑、造业、受苦。
这种状态是可以通过内心的变革来进行转换的,把我们那种痛苦的迷茫的人生,转向清净、神圣的人生。
至于“圣”,就是佛教所达到的理想生命,从心开始的转变,表现为: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透过修行实践,转化我们的人生:从凡夫层次转化到神圣的层次,从污染的层次转化到清净的层次,从我们有分别的识的层次,转化为更高的智慧的层次。
由这种转换,达到佛教“圣”的境界及相应的圣果、圣地。
小乘是阿罗汉境界,大乘是菩萨、佛的境界。
和谐是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上面讲到,禅已经跳出宗教的范畴。
按照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的《禅宗与精神分析》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我们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是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这个奴役是我们自己给心灵设置的障碍,即刚才我们讲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往往把自己陷入到自以为是的错误境地,把完整的世界割裂得支离破碎,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这是我们一般人难以避免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也就是心结、心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牢狱,阻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真实看法。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这也正是佛教所要追求的。
为什么?因为佛教就是要追求世界的实相,也就是圆满的真相,一定要破除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把人从自己制造的扭曲信息中解放出来。
谈到佛教文化能够对我们建立和谐社会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文化即人类以我们主观意识所推动的行为所造成的共业。
所谓共业,就是社会群体所造就行为的共同结果,由此形成我们既定的文化和生活环境,这样的共业是相当难以改变的,故佛教说共业难逃。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很难改变周边环境和社会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这一点上,佛教给我们从智慧和慈悲两方面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精神资源,就是少数人特立独行的行为,即佛教的罗汉、菩萨们转变这个社会,带动整个众生的转变。
虽然佛教说众生无边、烦恼无尽,正视当前难以改变的现状,但大乘菩萨提倡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菩萨解救众生的悲愿也是无尽的。
另外,佛教还给人以中道圆融的思想和方法论。
就是在色与心、苦与乐、生与灭、常与断、凡与圣等问题上,佛教采取了不执两边而取中道的方法,超越两极对立而把两者都包含在里面,是一种灵活的处置方式。
佛教文化可以促进和谐社会,这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2006年在杭州和普陀山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会议通过的《普陀山宣言》指出:“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
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恚、痴,由个体而家庭而社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宗教可以弥补法律、道德之不足。
我们当今中国需要什么呢?在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层面,我们需要的是财富、社会形态公理以及天理天良。
21世纪的中国,无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但是,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
那么,道在哪儿?道,第一个层次,属于世俗社会的法律及道德。
道还有更深层、更本原的来源,那就是超越世间的极其崇高的宗教精神。
我对现今中国大陆的宗教有一个基本评价:百废待兴的宗教正处在复兴的前夜,蓄势待发。
现今中国人有很强烈的宗教需求,但又非常的盲目。
社会形态巨大的宗教需求,跟我们现在存在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之间,有着一个巨大的紧张关系,所以宗教出现了许多的乱象。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宗教呢?不妨借用佛教的五眼术语,从五种视角来观察当今中国宗教处于哪些层面?一、人的眼睛层面的宗教。
在物质主义、科学主义的笼罩之下,社会把宗教高度俗化了。
所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宗教要为政治以及经济利益集团服务等。
现在大量的宗教乱象还处在凡夫俗人的肉眼层面,于是行贿的、低俗的行为随处泛滥。
二、天眼层面的宗教。
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人对未知世界以及神秘事物的迷思。
当人没有办法彻见太空的实相,没有办法驾驭本身的命运时,就会流于对怪力乱神的迷信,于是浮现大量巫术式的、神秘主义式的崇敬。
对神灵的崇拜,充其量我们把它放在天眼的层面。
在佛教世界观里,肉眼及天眼所观的世界,都归属于凡夫俗子的层面。
三、慧眼层面的宗教。
虽然天眼所观,远高于我们人类世界,但是人之上的天人系统依然归属三界内的凡夫。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对佛教来讲,这个慧眼就是彻见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的真理。
四、法眼层面的宗教。
光把这个世界看破、看透、看空,那还是不够的。
超越尘世,是要晋升、转变尘世,并不是意味着逃离这个尘世。
这就进入了菩萨的法眼层面。
菩萨不舍弃众生,面对这个五浊恶世,菩萨倒驾慈航,深入到我们这个苦难世间,普度一切众生。
法眼,就是空有不二、悲智双运的菩萨精神。
五、佛眼层面的宗教。
佛,是已经成就了的菩萨。
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悲智双运从心开始菩萨悲智双运的精神,就是以智慧提升眼界,以慈悲放大心量。
佛教哲学有缘起论以及业力论两个基本点,从缘起论引出普遍联系、性空无我的基本原理;从业力论引出依正不二、自他同体的基本原理。
这两组基本原理,也就是智慧与慈悲两轮。
而连结悲智两轮的主轴,则是我们的心,走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道上。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标语在哲学高度上奠定了佛教存在的神圣性基础。
和谐,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和而不同,即在政治、宗教、学术等构成的社会共同体中,承认佛教与世间不共的主体性和宗教品格。
“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不是捣糨糊,不是泯灭是非。
在理上,是和谐,是不二;在事上,善就是善,恶就是恶。
现在一些混合是非的、貌同实异的讲法,已经严重危害了佛教的发展。
从心开始的这个“始”,还有“觉今是而昨非”、“从头开始”的意义。
那么,“从心开始”,从哪儿开始?要走向何处?根据佛教的说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但在我们凡夫的立场上,从转凡成圣的因地着手,我们主体的心跟佛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距离。
所以,我们必须昂首仰望星空,这个仰之弥高的佛,就是生命的高度。
要用佛的智慧、佛的知见,来晋升我们的生命高度,用佛的智慧来打开我们的视界,这是智慧的一面。
从心的横向面来看,联络着广大的众生以及众生所依存的情况,这就是生命的广度。
要以菩萨慈悲、大爱之心,来放大我们的心量,拓展我们的生命广度,这是慈悲的一面。
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感应的问题。
感应,是众生与佛菩萨的双向交流。
众生对菩萨的崇奉,要有信才有感,才有菩萨的回应。
感,是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遇。
应,佛菩萨应我们众生的根基而来帮我们忙。
众生的根性有百万万种之多的差异,诸佛菩萨于是就有各类不同的反应。
所以,佛教的三藏十二部,都是为解决众生的生命问题而建立的。
如果仅仅逗留在凡俗的肉眼或者天眼层次,把宗教信仰作为利益交换条件,作为贿赂交换关系,这是大大贬低了宗教信仰的层次,也大大贬低了菩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