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doc

浅谈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doc

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
浅谈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在现代社会,言论自由被称为第一政治权利,言论自由的保障程度一定层
面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水平,网络所特有的淡化距离和缩
短时空差距的功能,使普通人也获得了发表并且传播言论的途径,使人与人之间
的交流变得快速迅捷。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规范行使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但是,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令许多人忘
记了现实世界的约束,无所顾忌,网络言论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网络言论暴
力事件的出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网络言论自由与权利滥用的严重后果。

一、网络言论的特点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打破了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造就了一种开
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

(一)匿名性导致审查困难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网络言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匿名性。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名言:隔着电脑,你可能在和一只狗交谈。网络的匿名性使人
获得一种安全感,人们可以自己所设计的任意一种身份 畅所欲言 ,如果他匿名
发表言论,监管者很难查出言论发表者的真实身份。

(二)网络公开性导致高度传播性
网络的虚拟性、言论的高度公开性和易复制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言论的发
布、传播速度极快,某些热点网贴,,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内,浏览量可达几
十万人次。言论一旦经网络公开,将以几何级速度向外传播,瞬间传播到全世界。

(三)辨识的间接和滞后导致其真伪难辨
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谁能吸引眼球谁就能名利双收。利益的巨大诱惑使
许多人恣意传播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捏造、发布半真半假的信息,或者对信息
进行了扭曲和夸大。对网络言论的真实性需要时间来检验,往往需要通过间接的
手段进行印证,这就给网络谣言的存在和散布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有的虚
假言论常常都有很强的迷惑性,在得不到足够的真实信息时,人们常常会信以为
真。

(四)表现形式多样导致煽动性强
载体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使网络言论表现形式多样,煽动性强,如果用于
负面宣传会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易造成大面积的社会恐慌。有数
据显示,我国网民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接近70%的网民学历在大学
本科以下,这也使得大量网民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蛊惑,缺乏是非判断理性,易
于冲动。
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
二、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权立法缺陷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网络言论进行规制,更没有形成体系,
许多方面还是空白。

(一)缺乏对隐私权、名誉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
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正式提出 网络侵权 的概念,对其进行规范,规定网络
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同时
还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课以监管义务。 但这项规定与整个法律制度的衔接与协调、
网络服务提供者监管义务的落实,网络侵权受害者法律救济手段的提供等方面还
存在着诸多问题。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只限制网络传播的内容,对违反者应承担的
责任规定缺失,更没有对于违法行为进行制裁的法律手段。刑法中也没有专门针
对通过网络言论犯罪的规定,更缺少对相关犯罪的认定标准。

(二)责任义务多,权利保护少
我国对网络制定规范,多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考虑,内容也大多是规
定网络从业者或者网民承担的义务,强调网络经营者或网民违反相关规定时应承
担的责任,比如罚款或者停业,取消其刊载新闻资格或查封网站的处罚,少有对
网络从业者和的网民权利进行保护的规定。甚至有少数条款严重限制了公民的言
论自由权利,如《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中规定了强制审批制度,如果
要经营电子论坛、网络聊天室、留言板,除了要有经营许可证以外,还应当在向
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或者信息产业部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涉
嫌违法。

(三)立法层次低,制定主体混乱
现有的立法绝大部分属于管理性的行政规章,调整范围窄,而且不是完全
意义上的法律,立法层次过低,也是目前网络言论暴力现象失范的主要原因。现
行法律规范中普遍存在客体交叉,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行政部门多
头立法,且多以零星的法规方式出现,未能构成严谨的法律体系。

(四)立法内容雷同,缺乏实际操作性
纵观我国7部有关网络的规定,在涉及到网络言论的内容时,并没有针对
网络自身的特点,表述的文字几乎异曲同工。这些表述又与《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25条、《出版管理条例》第26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32条、《音像制
品管理条例》第3条、《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第9条等有关言论自由限制的
法律法规的表述雷同。

三、完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权立法的几点思考
(一)立法原则
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
1.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保障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这是网络立法的基本
原则。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网络使言论自由在更宽广的领
域得到实现,但其核心依然是人人都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基本权利,只是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其表现形式区别于现实社会。网络言论自由权,是《宪法》
保护的言论自由权在网络上的自然延伸。 国家保障公民互联网言论自由,公民
依法享有互联网上充分的言论自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言论的一种形式,同样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联合国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人权法都指出言论
自由是有限度的,受到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等的制约。从私法的角度来说,
言论自由受到他人权利的限制,比如隐私权、名誉权等的限制。

2.必要性和最少限制手段原则。政府对于人民而言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在
网络社会亦是如此。政府不能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想方设法的限制言论自由,
而应当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合法的信息表达自由空间,并且最大限度地限制网
络不法行为,在表达自由的保障和限制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推进自由的技术和限
制自由的手段都应该用于人类自己谋取福利。 限制手段的采取必须是必要的,
必须是舍此不能达到控制效果的方法。在几种方式可供选择时,应该选择能达到
消除侵害目的且对网络言论限制最小的方式。

3.科学性原则。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一日千里,这就要求网络立法也要紧
跟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科学地
制定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法律制度。例如,网络过滤技术在过滤暴力信息上的
作用还有待证明,但它在过滤色情信息上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德国的《多元
媒体法》就要求信息散布者以技术手段防止某类信息被青少年获得。美国等国家
不仅依靠法律,而且注重发挥技术及用户控制对规范网络言论的作用。

(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
1.针对现阶段网络言论传播的特点,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化网络违法
犯罪行为的种类,对应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行为种类加以规定。

宪法层面,将公民的隐私权写入宪法,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明确隐
私权的法律地位。刑事法律层面,增加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名誉权、住宅不受侵
犯权、通信秘密权行为的规范与制裁,实现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考虑将隐私权
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将侵犯私人信息秘密、私人生活安宁
和私人事务自决等行为予以刑事法律规范。设立 侵犯隐私权罪 ,对于情节严重、
手段恶劣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隐私侵权行为进行刑法惩戒,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
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有很多委员提出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
究网络 人肉搜索 者的刑事责任。

(三)专门立法
1.推行网络实名制。实名制被公认是规范网络秩序的最有效手段。为了让
网络运营商和网民适应实名制,同时保护网民个人隐私,可以允许网民在身份验
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
证通过后用网名发帖。迄今为止,韩国已通过立法、监督、管理和教育等措施,
对邮箱、论坛、博客甚至视频实行实名制,成为全球贯彻实名制最彻底的国家之
一,这也使得韩国成为网络安全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从2009年开始,韩国增
加适用 限制性本人确认制的网站 ,在实行互联网实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了适用的范围。 我国未来网络实名制的道路如何设定,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2.制定行业规章,加强行业自律。行业自律也是法律控制体系中的重要部
分,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并于次年3月发布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
律公约》,规定了加入该公约的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种种自律义务。倡导 网络媒
体也要切实担负起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切实把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作为维护网络
安全的关键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