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党两大情报系统-军统和中统a

国民党两大情报系统-军统和中统a

国民党两大情报系统——中统和军统在世界间谍史上,主要有四大出色的情报机构,包括英国的军情五局、美国的CIA、苏联的克格勃、以色列的摩萨德。

事实上,间谍由来已久,中国的《孙子兵法》中就列举了乡间、内间、反间、生间、死间五种间谍。

而在西方,间谍史则从摩西开始。

在近现代的中国,西方文明大举入侵,外国现代化的特务工作体制也传入中国。

在民国时期,蒋介石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也开始根据现实情况,模仿FBI,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

国民党的特工系统主要有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和中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国民党的情报组织政出多门,虽然各有分工各有倚重,不过仍然内斗不断。

中统主要是负责党务、文教、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报。

军统主要负责军事情报。

国民党的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处,后期发展成为军委会统计调查局、国防部保密局,因其属于军队序列,所以一般称其为军统。

主要头目是戴笠,后来的唐纵、郑介民、毛人凤;而中统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统计调查处,中央党部调查委员会,国民政府统计调查局。

因其始终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掌控,故称其为中统。

主要头目是徐恩曾。

中统局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

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

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

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

(类似现在美国的FBI);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类似今天美国的CIA)。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

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

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为提升。

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

逐渐为军统所取代。

加之军统头子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

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叔侄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

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

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到是得以保存和发展。

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

国民党逃台后,蒋介石对两个特务组织进行了改组,成立了国家安全局和军事情报局。

这实际上就是中统与军统的延伸。

对双方的工作范围也进行了区分,明确了国安局以对内安全为主,重点是侦查岛内的中共组织。

军统以对大陆为主,重点是对大陆侦察、派遣、破坏和武装袭扰。

蒋经国时期,开始改组台湾情报特务组织的系统与任务范围。

国安局逐渐取代军事情报局,成为岛内最大的情报机关,并开始掌握对大陆的特务与情报活动的主导权。

而军情局反而变成了单纯的军事情报机构了,主要负责对大陆军事系统的情报工作。

中统中统(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于1938年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27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

中统成立基础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为首的CC系分子掌控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科长徐恩曾。

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中统组织经过几次改组,几易名称,但始终是在陈果夫、陈立夫的掌握之中。

此外,就数徐恩曾,中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徐的主持下。

徐恩曾,1896年生于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家庭。

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回国后在上海当机电工程师。

与在陈果夫、陈立夫是表兄弟,又与陈立夫一同留学美国。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加入陈果夫、陈立夫的CC集团,背靠陈果夫、陈立夫这两棵大树,徐恩曾可谓平步青云,仕途坦荡。

1931年当上中统调查科长,成为中统的实际负责人。

徐恩曾回国后一手建立起了中统的电台系统,加上他善于笼络人心,对于下属施舍些小恩小惠,中统的特务都很敬畏他。

但徐恩曾个性风流,又贪婪成性,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疏忽职责,终于在与戴笠的斗法中败下正来。

蒋介石以“撤尽本兼各职,永不叙用”终止了他的仕途。

中统主要负责的是党务工作,实则是蒋介石的的独裁工具。

民国时期,派系林立,早期有各地军阀,后来在国民党内部又有诸多派别,党外有共产党,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排除异己,扶持了中统。

中统确实为蒋介石做了许多“贡献”,尤其是在对付共产党。

中统在对付中共党员,比起军统确实很有一套。

他们组织特务学习中共的宗旨,马克思理论,以便了解中共党员。

对于捉捕到的共党分子,他们通常对其劝诱,并加以重用,中统内部在后来形成了以顾顺章为首的中共叛徒的派系。

当然,这一切得益于中共“大叛徒” 顾顺章。

顾早年曾前往苏联学习特务工作,是中共出色的工人运动的指挥,他叛变之后为中统培训了许多专门对付中共党员的特务,加上他相当了解中共,因此对中共造成了很多的伤害。

中统对于中共党员的伤害极大,也包括了许多进步人士。

震惊中外的“牛兰事件”正是由于顾顺章叛变后招供出牛兰情况,国民党当局逮捕了牛兰夫妇才引起接下来的一系列事件。

还有左翼作家丁玲,1933年被中统特务捉捕,中统特务对其软硬兼施,三年多的囚禁,与外界隔绝,丁玲以其坚韧的个性抵挡了一切的诱惑,甚至迷惑特务,抛母弃女,终于在1936年逃离魔掌,奔赴延安。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统也进行过对日伪汉奸的制裁行动,如刺杀日伪上海市长傅筱庵;电影《色戒》的女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中统的女特务郑苹如,她接近计划暗杀日伪特工总部的丁默村。

但由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中统对日伪的行动处于次要地位。

中统甚至与日伪勾结共同对付共产党。

中统的主要发展过程:1927年由蒋介石总司令部机要科改组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后扩展为中央组织部调查处),首任科长陈立夫。

1932年成立了直属蒋介石的特工总部,主任是徐恩曾。

此时的调查科在行政组织上隶属于组织部,但它的所有活动由特工总部同意安排。

后又成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情报局第一处——党政处,处长徐恩曾,这其实是特工总部和调查科的另一块招牌。

1937年国民党政治部与中央秘书处、宣传部、军事委员会政训处等统一改变为军事委员会第六部,徐恩曾任第六部第四组组长,特工总部下属的特务组织改为战地特种工作团。

1938年3月29日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中央组织部调查处的基础上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当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朱家骅任中统局长,徐恩曾任副局长,实际负责。

中统局正式成立。

成立之初,中统共设三组八科一处一室。

一组下设一科管文书、事务二科管情报、电讯。

二组下设三科管党员调查网四科管党派调查五科管社会调查三组下设六科管党政调查。

七科关经济调查。

八科管日伪调查。

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

为了减轻国民党党部机构膨胀、党费开支过大的问题,将党通局的领导机构和党派调查室留在党部内,其他单位转到各政府部门,但实际还是由党通局领导。

当时属于这种情况的单位有:国民党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第六、七科六科的公开业务为行政效率统计,七科为施政成绩统计,其实就是党通局的党政调查处,任务仍然是管党务情报、政治情报等。

内政部第四处公开的职责是人口政策研究和人口资料的搜集等,党通局内叫人事登记处,负责共产党人和民主人士资料的登记。

经济部内特种经济调查处公开任务是调查非法的经济活动,公开取缔走私、黑市和囤积居奇等,在党通局内还是负责经济情报。

当时党通局的电台用的是国防部通讯总台的名义。

1949年5月党通局主要只能部分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首任局长为季源浦。

党通局机关则仍保留。

南京解放后,内调局迁至台湾。

1956年调查局改由司法行政部管辖。

1947年中统局改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习惯上仍称为CC或中统。

内调局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事实上仍属蒋系中央掌控。

伴随着国民政府的全面败退,中统局后来也迅速的在大陆消散了。

中统局的另一个衰落原因是,权高震主,尾大不掉。

蒋系中央不会允许这种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另外扶植了军统系统作为牵制。

军统军统与中统同年成立,其前身是中国国民党党团组织“复兴社”下属的“特务处”。

军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郑介民与毛人凤争权以毛人凤胜利,任改组为保密局的局长。

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1938年8月成立。

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

主要负责人戴笠。

蒋介石扶持军统的原因在于要与中统抗衡,以制衡CC派的势力。

戴笠本人与蒋介石有一定的渊源,同胡宗南等国民党内的大佬有较好私交,再加上其本人才气与奴性并存,确实很合蒋介石的脾气,难怪他能取得蒋介石的信任与重用。

此外,他与青帮头目杜月笙关系良好,他手下的特务有一些就是来自江湖的小混混。

戴笠一手创建了军统这一个庞大的特工组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情报人才。

戴笠于1946年死于飞机事故。

军统组织庞大,其特工人数最多时达到5万多人。

戴笠为了培养更多的特务骨干,开设了多期的特务训练班来选拔训练特务。

其学员多是其他特务介绍的可靠的人。

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爆破术、特工常识、行动术、摄影、电讯、统计、手语与暗号联络、政治教育、军事、地理等等。

军统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

抗战前军统在上海杀人无数,使用“化骨水”灭尸、“移尸嫁祸”的“箱尸案”等残忍卑劣的手段。

轰动一时的有暗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杨杏佛以及上海参议会会长、《申报》主编史量才。

此外,军统特务多次利用各种手段恐吓宋庆龄,限制其活动。

军统参与对抗中共一定程度上是戴笠为了迎合蒋介石,军统的主要职责在军警方面。

抗日战争期间,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恐怖活动。

例如枪杀了投靠日本人的原湖南督军张敬尧、76号首脑李士群、青帮头目张啸林。

天津沦陷后,军统华北区秘密组织成立抗日锄奸团,其成员为天津的爱国学生,从事侦查、锄奸的工作。

锄奸团成员凭借着爱国热情和满腔热血对汉奸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一时威名大震。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军统与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合作成立的,美国提供了许多武器,同时协助中方训练特工,其目的是中美之间加强军事情报的合作,共同打击日本。

但是,他们也将矛头指向共产党员。

有相关的资料显示,合作所内设有集中营,利用逮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作人体实验,犯下了许多罪行。

军统局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军统的成立基础是中华复兴社特务处。

1932年4月1日,蒋介石命令戴笠组建该处,并担任处长,戴笠属黄埔系军人派,该处一直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