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水资源状况 六安市1956~201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2.77亿m3,在安徽省排名第3位,与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16.11亿m3相比,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3.0%。其中地表水资源90.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3亿m3(不含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644m3,位于全省排名第5名,稍大于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200m3(按2011年常住人口计算)。 六安市1956~2010年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26.39亿m3,出境水量为99.89亿m3(其中往合肥出境量21.31亿m3,往河南省出境量8.53亿m3),出入境水量之差73.50亿m3,与全市实测地表水资源量相差-2.2%。 六安市境内淠河总干渠主要承担淠河灌区及跨流域调水任务, 多年平均引水量为20.20亿m3,占淠河横排头以上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69.8%,占淠河总地表水资源量的59.4%。史河灌区引水主要有史河总干渠和史河南干渠,多年平均引水量为7.99亿m3,占史河地表水资源量得46.2%。 通过全市供水工程的最大供水能力近似估算六安市各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全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4.78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60.6%。 经过六安市1956~2010年间水资源总量分析可以看出:六安市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大值为1991年的203.94亿m3,最小值为1978年的33.02亿m3,极值比为6.2。全市水资源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多年变化趋势与降水变化一致。全市产水系数、产水模数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六安市水资源总量以地表水资源量为主体,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97.5%。在空间分布上,地表水资源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径流深最大的四级区是淠史河上游区715.2mm,是全市平均径流深的1.4倍多,最小的是王蚌南岸沿淮区334.7mm,不到全市平均径流深的70%。在时程分布上,地表水资源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占全年总量的60%~70%,汛前(1~4月)占年总量的比例在20%~25%;汛后(10~12月)进入秋冬季,降水稀少,各地径流量占年总量的比例均在10%左右。地表水资源的年际变化也较大,与多年平均值相比,上世纪50年代为偏丰6.9%,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枯7.8%、5.6%,80年代偏丰11.7%,90年代以后呈平水状态。 2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根据六安市1956~2010年的地表水资源量资料和2011年实际供水量分析,六安市整体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开发利用率约为34.3%(供水量中未扣除过境水利用量)。经1980~2011年的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六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用水总量缓慢增长,用水结构明显变化。2011年六安市用水总量为32.19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26.17亿m3,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1.3%,是第一用水大户;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分别为2.46亿m3和3.56亿m3。与1980年相比,全市用水总量增加了6.55亿m3。工业和生活用水持续增长,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结构由1980年的93.6:2.2:4.2,调整为2011年的81.3:11.1:7.6。 供水设施逐步完善,供水能力显著提高。经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估算,六安市现状地表水源工程总供水能力54.78亿m3,其中以蓄水工程居多,地下水源现状供水能力1.49亿m3(不含人力井)。2011年六安市供水水源实际总供水量32.19亿m3,占全市现状供水能力的58.7%。供水量以地表水源为主,占总供水量的97.9%,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1%。1980~2011年,全市供水总量增加的同时,其水源构成也发生一定变化,引水和提水工程供水量增长较大,其占供水总量比重也有较大增长。 用水效率显著提高,节水仍有一定潜力。2011年六安市人均用水量为571 m3/人,高于全省494 m3/人的平均水平。全市单位GDP用水量541 m3/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高于全省238.8 m3/万元的平均水平。 自1980~2011年,六安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全市单位GDP用水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8033 m3/万元降低到2011年的541 m3/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用水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用水定额不断下降,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980年的1233 m3降低到2011年的160 m3。生活用水定额持续上升。城镇和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分别由1980年的100 L/人·日和51 L/人·日上升为2011年的176 L/人·日和85 L/人·日。从总体而言,六安市用水效率低,社会节水意识不强,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节水管理与节水技术还比较落后,主要用水效率指标尚有较大的差距。 3
3 水质状况 根据六安市2010~2013年的地表水水质情况分析,六安市主要河流湖泊水质整体上较好,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均呈达标状态,但水功能区达标情况有待提高。全市水质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水质监测范围逐渐扩大,监测强度逐渐加强。自2010~2013年,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由2010年的27个增加到2013年的31个,监测次数由2011年的198次增加到2013年的364次,监测范围包括全市境内的淮河、淠河、史河、沣河、汲河、东淝河、杭埠河、沣乐河等8条主要河流,以及淠河总干、史河总干、淠东干渠、瓦西干渠、淠杭干渠、沣东干渠、沣西干渠、舒庐干渠、杭北干渠等9条主要渠道。 全市主要湖库监测范围包括境内的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响洪甸、梅山、龙河口水库等6个大型水库和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3个大型湖泊。湖库监测断面总共19个,其中包括水库11个,湖泊8个。2013年全年湖库水质取样监测次数已达到227次。 河流水质整体上较好,湖库水质较为稳定。从2010~2013年全市主要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情况得出,河流水质整体较好,Ⅱ~Ⅲ类水占全市总水质监测次数的50%以上;6座大型水库水质总体良好,全年水质基本维持在Ⅰ~Ⅱ类水;3大湖泊水质较好,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水,个别时段超标为Ⅳ~Ⅴ类,呈轻度至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城市主要水源地水质良好,均呈达标状态。经2010~2013年近几年对全市主要水源地水质监测情况分析,六安市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为淠河总干渠,已列入国家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全年水质达标;寿县瓦埠湖水源地、霍邱县城东湖水源地、舒城县杭埠河水源地、金寨县梅山水库水源地和霍山县佛子岭水库水源地,均已列入安徽省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全年水质均呈达标状态。 水功能区监测范围不断扩大,水功能区达标率有待提高。经2010~2013年近几年对全市主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情况分析,全市水功能区监测范围由2010的22个扩展至30个,省级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按照水功能区个数的测次达标评价,全市水功能达标率在70%左右,主要表现在农灌渠道水质达标率偏低,全市水功能区达标率还有待提高。 4
4 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水能力地区差异显著 六安市水资源在时程和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在时程分布上,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5~9月份),年际变化大,丰、枯、平水年交替出现;在空间分布上,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大别山区是全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均产水模数是北部沿淮平原区的2倍。 现状六安市主要供水工程以蓄水工程为主,以引、提水工程作为补充。南部大别山区6大水库是六安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其对于水资源的多年调节能力是下游淠史杭灌区的供水保证;中部江淮丘陵区和北部沿淮平原区大部分位于淠史杭灌区之内,区域内以中小型水库、塘坝和灌区渠道供水为主,以闸坝、泵站为辅,构成错综复杂的供水体系,可保证一般干旱年份的供水需求。但在灌区尾部和灌区外,由于渠道水量供水不足,区域内水库、塘坝供水能力有限,在一般干旱年份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在特殊干旱年份更是缺水严重。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推进,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清淤扩挖等工程的开展,部分区域供水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工程的开展还未完全覆盖到全区域,干旱年份供水不足问题依旧是六安市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之一。 另外由于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不完善,大别山区、岗地丘陵和沿河湖圩区依然存在农村生活饮水不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足、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 (2)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依旧存在浪费现象 与1980年相比,六安市在用水效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2011年全市单位GDP用水量541 m3/万元,高于全省238.8 m3/万元的平均水平,在全省排名位于末列。 全市农业用水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很大,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约为0.47。部分灌区由于灌溉方式落后、配套不全和管理不善等原因,跑水漏水现象较为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近年来,随着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的不断推进,主要干渠及重要支渠均纳入渠系改造、防渗处理等工程建设中,渠系水利用系数有所提高。支渠以下的农渠、斗渠等渠道虽纳入区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但由于渠系众多,经费有限,渠系改造力度不够, 5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能力有限,农业节水仍然存在较大的潜力。 在工业用水方面,随着近年来对工业用水监管能力和力度的逐步加强,不少企业工业用水工艺逐渐改善,工业用水逐渐趋向合理水平。 (3)水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备用水源地建设急需加强 根据近年来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六安市现状大部分水体水质较好,饮用水源水质良好。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及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特别是沿河(渠)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及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河流(渠道)水环境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 目前全市主要供水水源地较为单一,六安市区主要供水水源为淠河总干渠,应急备用水源为大公堰水库,大公堰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仅满足短期应急供水需求,不能作为长期的补水水源,规划新增淠河橡胶坝拦蓄作为第二应急备用水源,远期则考虑响洪甸、佛子岭水库作为应急补充水源;其余县区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水源单一,应急备用水源地尚未规划实施等问题,一旦遇到水源地污染,则区域供水受到影响较大,备用水源地建设急需加强。 (4)水资源监测能力有待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六安市河流水库水资源量上的监测主要由水文部门承担;工业用水量监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农业灌溉主要渠道节点放水量监测由淠史杭管理总局承担;水质监测由省水质监测中心、环保部门承担,其中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主要由水质监测中心承担。近年来随着新建水文站点、对工业企业安装水量计量设施、水质监测断面的增加等,全市水资源在量和质的监测范围上均有所增加,但在社会公共用水(包括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中小灌区农灌用水、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提高监测范围和能力。 目前六安市在水资源管理上通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调整水价、征收水资源费、贯彻水资源有偿使用、推广节水措施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配套法规和监督、协调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再加上六安市水资源管理工作范围广、内容多,水资源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技术能力有限,难以顾及全方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水资源管理能力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