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综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法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出现,20世纪80年代刚刚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时,中央的文件里就曾多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当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机尚未成熟,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并未引起更多的重视,但是众多学者还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模式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有过一些研究。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在此之后,我国学术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讨论达到了一个高峰,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全国上下刮起了一阵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旋风”,社会各界包括各种媒体、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等都开始把目光聚焦于此。
由于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因此,在中央重提新农村建设之后,学术界便开始结合历史和现状对此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展开了讨论,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涵盖的内容,还剖析了新农村建设较之过去的“新”之所在。
中央文件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五个方面来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行了概括,从而指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温铁军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范畴,而不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郑新立认为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生产力发展,也包括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既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也包括农村的上层建筑,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李国祥认为既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包括农村政治发展;马晓河认为既包括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
可以概括为五新: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陈锡文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包括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村庄环境的整治,农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村一级组织的加强。
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给予了新农村建设以高度的关注,并对新农村建设给予了非常高的期待。
那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期又存在哪些阻碍呢?一般认为,新农村建关系设的障碍根源在于制度,而制度障碍集中体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这种不可理的主要表现在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等方面,陆学艺认为,因为这些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合理、不正常”。
当然,长期以来制度上的弊病留下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考验,例如:县乡财政问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农民增收问题、乡村债务问题、农村治理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村人才缺失问题等。
郝继明更是指出,理论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错误理解或一知半解,实践上对新农村建设的无动于衷或急于求成,农民方面的社会宣传不够和群众基础不厚,也是当前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强大阻力。
在这样的阻力面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进行了七年有余,对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模式也有了一些经验。
下面就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
经济建设部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建设主要体现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建设部分,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意味。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尊重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布局,促进城乡生产发展有机互补、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现代文明广泛扩展,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新农村建设的经济部分大抵就是经济学家所解释的方向。
在对经济部分的研究中,张益新在《加速推进苏南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就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以下几点:(一)以高效农业为特色的苏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二)以乡镇企业为先导的苏南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为重点的农村面貌明显变化;四)以打破二元分割为特征的苏南城乡关系加快改善。
苏南农村模式的实践为农村经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李伟整理的《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中,他把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模式概括为四种,分别为城阳的新城市主义模式、城乡统筹的成都实验、涉县的大城区模式以及诸城的农村社区化服务模式,这四大模式也基本涵盖了我国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城乡一体化的一般模式。
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经济的改善和发展措施,许多学者做出了这样的概括:稳步推进城市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等等。
然而,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还是存在着部分值得重视的突出问题,李伟将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点:1、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2、缩小城乡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3、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4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中国农地分配平均化、流转难和农业兼业化的特征阻碍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从而延缓了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和产业化进程,而小规模、细碎化的农地经营方式又称为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重大障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另外,在城乡分割等问题在城乡一体化的财税政策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上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仍然显得不够完满,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政治建设部分政治建设的方面很多,比如各种政策和党的建设等等。
在此我们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党支部建设中。
孟富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的村党支部建设》一文中指出的,村党支部是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方针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村党支部是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和代表。
在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 村党支部处在最基层, 工作在农村第一线, 与广大农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具体。
最后, 村党支部是本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决策核心。
所以重要的是要假设党支部。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完善组织建设,落实组织制度,选好带头热播是组织党支部建设的基础。
由于各种问题,农村的组织建设并不完善。
完善党的组织建设是当前村支部建设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体制的转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渐渐失去了对农村各种资源的控制权。
在这种情况之下,应当完善支部组织建设,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丰富组织生活。
对外出务工的党员,应当建立与组织及时汇报思想的制度。
村民务工大多结伴而行,应视情况设立党小组,同时可以发展一批新党员。
村支部还应领导建立健全村级妇女、儿童组织。
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村与村、村与企、村与上级帮带机关部门等各种支部设立形式。
2、更新观念,群策群力,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观念的更新在于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是永恒的。
我们应当从发展中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及其领导者也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当前,村党支部在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全面管理,对农村社会具有全面控制的功能。
3、创新思路,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是村党支部的中心工作。
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目标。
如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摆在我党面前的首要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经济搞不搞得好,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村党支部应当紧紧围绕党中央工作部署,本着“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服从和服务于现阶段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郑红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也同样的说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自身发展和巩固的坚实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条件,党的基础组织是联系群众的基本环节和党在农村的象征,是党的形象在农村的体现,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吴晓俊何渭巍两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完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职能定位模糊以致功能逐渐弱化的现象,这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引领作用。
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功能,重构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领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乡村治理民主化与法制化、文化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和谐化的现代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对于现存的新农村党支部建设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重要性。
首先,增强党员意识,完善党内民主主体机制。
而且还大概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一是要建立党员主体参与机制,让党员广泛参与党内决策及党内活动整个过程,提高参与党内活动的自觉性;二是要确立党内主体权利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党员充分享受到党章规定的权利,使党员在享受一份荣耀感的背后增强自身主体意识,三是要确立“支委”的主体领导机制,正确处理农村“两委”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议事规则、监督考核办法等。
其次,改革组织设置,激活党内民主结构模式。
第三,实行分类管理,提高党内民主整体效益。
对于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建设的方案研究前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中对于不同的地区需要不同的对待,考虑到具体的地区情况,需要具体对待,而且关山村作为湖南省新农村示范地区,其党的建设自然与很多落后地区要领先的,其具体不足和优势要具体讨论。
还有就是大学生村官的方面,也是新农村党建的重要一部分。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析》提出了中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 中国社会存在一种断裂的状态, 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
大学生村官大都在城市里经过多年教育和生活, 对农村缺乏了解与体验, 但是经过在农村数年的锻炼, 在他们被当地人接纳的过程中, 他会把自己在城市的生活经验传播到农村, 同时在被接纳的过程中, 他们自身也着明显的互补效应。
因此, 大学生村官的就任, 有利于提高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