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血化瘀药在临床的应用(综述)

活血化瘀药在临床的应用(综述)

活血化瘀药在临床的应用(综述)
0929017
刘莹关键词活血化瘀药近期研究临床应用合理用药
引文
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液运行于周身,不但起着营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而且也是人体神智精神活动的调节物质,故血液成分的异常或血行的障碍对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

正所谓“久病入脉则血瘀”,当身体某部位发生血瘀,相应部位的症状则会出现,严重者形成栓塞可导致死亡。

可见临床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活血”就是促进血液循环,所谓“化瘀”就是消散瘀血,活血化瘀就是针对血液循环瘀滞所致的“血瘀证”而立的。

临床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很多,主要作用即为疏通血脉,祛除血瘀,根据其药物作用的特点,可分为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赤芍等;活血祛瘀药,如川芎、红花、蒲黄等;祛瘀止痛药,如乳香、没药、延胡索等;破血散结药,如三棱、莪术、桃仁等。

作用原理也主要分为三点,分别是改善血流动力、改善微循环和改善血液流变和抗血栓形成。

正文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简述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从临床、基础及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初步建立了血瘀证诊断标准,被临床中医师及中西医结合学者们广泛采纳和应用。

目前,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的研究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且已成为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最受国内外关注的领域之一。

但目前对于活血化瘀及血瘀证的研究及认识,尚存在问题
二、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1.1脑部疾病的治疗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发现活血化瘀药在临床中脑部疾病的治疗应用最为广泛。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大增大和多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的形成,高血压患者逐渐增多,且向低龄化发展,故脑出血的发病率也成逐年上升趋势。

为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可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尽快清除颅内血肿,对颅内压升高的重症患者同时应用脱水剂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4.9%。

活血化瘀药在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也有良好效果。

实验研究表明,丹参和多种活血化瘀药物对凝血机制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某些活血化瘀药具有加速和促进血肿溶化与吸收以解除脑受压的作用,有利于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另一个重要方面为癫痫病的治疗,因为颅内血瘀形成癫痫,所以占有“瘀痫”之称。

癫痫反复发作,迁延数日,病久痰留气滞,容易导致血瘀;颅脑外伤引起的癫痫,因脑髓气血失调,窍络易生瘀阻,所以痰浊内生。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中
药可改善全身微循环,使局部供血得到改善,并可改变血液流变性质,从而有利于癫痫的控制。

治疗心血管疾病
1.2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我国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的研究与治疗已领先国际水平,国家重点支持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在临床方面,研究首创了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首创以活血化瘀防治介入治疗冠脉再狭窄及心绞痛复发。

目前,活血化瘀已成为全国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流方法,活血化瘀药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成为不可缺少的药物。

实验证明,当在常规西药中加入活血化瘀方时,有效率远远高于西药组,通过临床症状的观察发现:中药组在改善咳嗽、咳痰、喘促、心悸、紫绀、水肿等主要症状均较西药组为优(P<0.05)。

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方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

1.3眼部疾病的治疗
活血化瘀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众所周知血化瘀药具有行血、祛瘀、消肿、定痛等作用。

适用于血滞或血瘀所致的眼部出血久不吸收,胞睑肿块、结节,眼底渗出、变性,眼部固定性疼痛等。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丹参、红花、桃仁、苏木、泽兰、牛膝、茺蔚子、乳香、没药、五灵脂、穿山甲、郁金、莪术、三棱等。

这些药物有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扩张血管、镇痛、增加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降血脂、抗炎、镇静、提高耐
缺氧能力、能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免疫功能、抑菌等作用。

1.4抗肿瘤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较为复杂,在诸多因素中肿瘤血管的形成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血管生成对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因此,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组织获得营养途径已经成为新的抗肿瘤治疗靶点。

实验研究发现,丹参、赤芍可增强实验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和肿瘤血管的形成,可认为丹参、赤芍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发生,这与丹参、赤芍用于抗肿瘤治疗相矛盾,分析此结果认为,可能与活血药抗肿瘤治疗是与不同组织血管的选择性有关。

1.5急诊:呼吸衰竭
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急性期和肺性脑病等疾病过程中,属喘证、肺胀、饮证、水肿等多种危重症范畴。

中医学认为痰热壅肺、血瘀水阻为其主要病机。

因而在本病治疗中,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肺换气以及组织换气的改善,降低血液粘度,较单纯改善肺通气(如氧疗气管切开及呼吸辅助等)方法要优越,可提高疗效。

实验者采用活血化瘀开窍法对32例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患者,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7.5%,治疗前后患者PaO2、PaCO2、RI等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表明本法对提高患者通气功能、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各项均有疗效。

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慢性呼吸急性发作最基本行之有效的法则临床常选用活血化瘀中药如桃
仁、红花、赤芍、丹参、地龙、泽兰、川芎、丹皮、当归、田七粉、复方川芎嗪、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1.6 消化道疾病治疗
胃粘膜纤体萎缩病程缠绵,各种病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变化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

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临床应根据瘀血证的轻、中、重将活血化瘀药分为三大类:一为和血类,如当归、赤芍、丹皮等;二为活血化瘀类,如川芎、蒲黄、刺猬皮等;三为破血逐瘀类,三棱、水蛭、地鳖虫、血竭等。

由于活血化瘀的药往往药性峻烈,临床运用必须针对病人体质状况、病情轻重、证候情况选择恰当的活血化瘀药
三、活血化瘀的合理用药
活血化瘀药应用不当就会破气伤正,有害无益。

在临床常见的血瘀证中多见以疼痛、肿块、瘀斑,另外肌肤甲错、脉涩、出血多呈紫暗色伴有块状,提示多有血瘀的可能。

活血化瘀药临床可分为一般活血化瘀药,如红花、川芎、益母草等;养血化瘀药如当归、赤芍、丹参等,逐瘀散血药如大黄、玄胡、水蛭;峻烈活血化瘀药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另外活血化瘀药又有作用全身和局部之分,又有偏寒偏热之分,峻缓之分,故临床治疗血瘀时要辨证施治。

活血当分寒热:血瘀一症,无论病程久暂,没有不偏寒或偏热的。

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不休,遇寒则凝。

活血不忘止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可明显降低全身血粘稠度,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强毛细血管张力,使局部血液通畅,血液灌流量增加。

但同时又有临床研究提示,活血
化瘀药能降低凝血功能,使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并能在体内蓄积,中药活血与止血兼顾可以调整机体的溶—凝血平衡,既可以改善瘀血的病理状态,又能预防出血和制止出血。

活血宜辨虚实:血瘀-证有虚实之别。

有因虚致瘀,亦有因瘀致虚者。

阴虚气少不能行血温煦而致血瘀,阴血津液亏乏,血少滞湿致血瘀,血瘀阻滞脉道,血气难以达之,故病区气血或有不足,阳气不足宜以温阳活血法治之。

活血兼顾肝肾。

活血勿忘理气:气与血互根,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凝则血聚,气逆则血冲,气大热则血妄行,气虚极则血无所主而外出。

经过这次查阅大量中医药类文献,我不仅从中了解到活血化瘀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与其相似的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发展,还从中认识到以活血化瘀药为代表我国传统中医药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具体治疗,且在某些方面具有西药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但经仔细分析也不难发现,中医药存在优势的同时,也有一些弊端,或者说是模棱两可的地方,比如活血化瘀药在抗肿瘤的治疗中的作用,临床应用有益,但实验分析却表明会加重病情,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科研人员日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同时,合理用药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西药讲究用药的剂量时间等,中药也不例外,而且在中药应用还讲究辩证思维,辨虚实、便寒热都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活血化瘀药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作用中国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10期王笃英
活血化瘀药的抗肿瘤血管生长研究述略中医药学刊,2003年12期,陶旭辉唐德才
活血化瘀法在内科急诊中的应用家庭科学与新医学, 2009年5期程珍
活血化瘀开窍法治疗32例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中医急症,1995年4期周晓红等
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脑出血急性期适宜性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7年4期李弘等
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国中医药报》第3278期潘琳陆为民
活血化瘀方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年14期卢华
活血化瘀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华夏医学 2000年第4期第13卷李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