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体系
步入正轨,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增长,服务个人和企业的金融需求
上发挥巨大作用。但其潜在的系统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与发
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存在较多不足,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银行
业占有较大地位,而证券保险业的发展不足难以适应多元化经济
主体的投资需求。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
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
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
一,我国金融业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占比重
下降,金融业逐渐提升份额,形成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占主要份
额的局面。我国自从加入WTO后,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
市场体系,银行交易与信息系统服务日臻完善。目前我国已基本
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主体多元
化的发展,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
保险公司等机构。
1999年之前,国际金融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1)商业银行
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欧洲模式;(2)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
经营的美国模式。1999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金融服务现
代化法案》,取代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的《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混业经营是金融企业为了实施多元化经
营,加强综合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变革。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
这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80年代,我国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
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1995年5月《商业
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随着我
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随着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手段的市场化
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如借鉴国际经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
风险管理取代贷款规模指令性管理;大幅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适时多次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
动范围,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
极发展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等等。2008年
以来,我国经济在加速增长中收到通货膨胀等压力的阻碍,为此
我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
职责扩大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持金融行业稳定和提高金融
服务等。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
和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
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而中国人民银
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
金制度。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
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
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
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二,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问题
整体上看,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业务管制
较严,存贷款利率没有弹性,计划定价特征明显;商业银行的创
新能力受到一定的约束,金融产品单一,金融市场仍欠发达。我
国现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最不安全的因素在银行业。第一,我
国现在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率仍有可能反弹。虽然政府一直在
干预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降低
不良贷款2-3个百分点,,到2005年不良贷款率降到8.6%。但随
着贷款力度的加大,不良贷款也会随之加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
宏观调控下,会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新的高峰。第二,我国银行
业的资本缺口仍旧巨大。虽然银行业股份制改革解决了一定程度
上的资本充足问题,但资本不足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
重问题。据有关估计,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标的话需
要补充1·7万亿元。第三,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
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我国商业银行的
利润80%以上来源于此,其他收入只占19%左右。而在国外银行
的盈余中其他收入占到35%以上。第四,政府解决银行危机的成
本较高。从近几年国家解决银行危机的方式上看,基本上就是国
家出资解决问题,政府掏腰包买单,国家为解决银行业的金融危
机承担了高额的成本。
同时从我国现今的实际汇率上看,人民币一直存在一定空间
的升值压力。而且通过与美国的对比,发现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
率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经常账户上看,我国一直维持贸易
顺差,因此经常账户保持盈余,说明国家具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
力。从资本和金融账户上看,因为从2005年开始我国放缓了对
外国投资资金的吸收速度,因此外债资本流入中短期外债比重不
断攀升,所以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高度重视,以防引发短期投
机资金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外汇储备上看,我国外汇储备
很充裕,是现今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这是我国一种金融
保险的方式。
三,应对金融系统分析和发展金融业的对策分析
1, 提高金融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的
优势,谨慎制定长期规划
2, 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经营体制。在当前的金融行业的发展中,
金融机构的制度和组织结构难以实现创新,而我国的金融改革中
忽视金融制度的制定和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银行业战
略规划较为单一,因此我国应加大金融行业监管力度,对不适应
市场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治理。加强金融监管。从世
界各国发展态势上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分业监管
向混业监管发展,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发展。因此,我国应该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金融业的全面监管。我国可以考虑参照
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模式,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
——国家金融协调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协调金融行业的风险
管理,弥补现有金融监管的不足与缺陷。随着金融业改革的发展,
金融监管法规和手段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用来规范
和约束金融机构的法规还不成体系,监管机构缺乏有效方式和能
力及时发现并处理金融机构中的违规现象。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
监管体系,是混业经营安全实施的重要保证。要发展横向监管模
式,建立协调机制,强化合规性监管和安全性监管,在金融部门之
间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加以约束,搭建
风险管理平台,完善风险预警系统,逐步建立起综合性的监管体
系。同时,还要兼顾银行业利益和客户利益。
3, 培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需要培育
适应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使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本国市
场运行机制下具备完善性的特点,同时通过不断健全创新市场机
制和利率与汇率机制,让金融市场体系能逐渐适应国外金融行业
的激烈竞争,并培养其抗风险能力,放宽国有和民营企业进入金
融领域进行经营活动的准入标准。扩大我国金融业的范围和竞争
强度。加快国内外证券市场建设,来弥补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
缺陷。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
坏境。在资本市场上,推动银行、证券、保险企业之间的并购与
重组,加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壮大金融机构规模,以实现经营
规模化、业务多元化。加快市场主体的培育,强化金融控股公司
的风险监控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立一
些相关的投资人保护制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起到很好的预
防作用。一般来说可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证券投资者风险
补偿制度、建立寿险投保者风险补偿制度等等,来有效的预防投
资者的投资风险,从而催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4, 不断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多
样化需求是金融混业的市场压力。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随着收
入的日益增加,对投资品种的多样性和金融服务便利化的要求越
来越高。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我国金融业必须不断地进行金融
创新,而实行混业经营则是最优的出路。客户对金融商品需求的
综合化,促使金融业改变陈旧单一的经营理念。客户除了对传统
金融业务如存款、贷款、结算等有需求,对保险、基金、债券、
股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客户希望获得“一站式”全程金融服务,
即在一家金融机构能得到多种不同的金融服务,这就要求我国金
融业实行混业经营,不断推进金融创新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5, 加快金融人才培养。应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在职金融行业
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多进行跨国人才交流以吸收外
国经验。
结束语:金融行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行业,它的生存关系着国民
经济的发展,金融贸易发展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在当前金融环境下,要抓住机遇,不断优化金融结构,全
面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开放力度,使我国加快
进入金融大国行列的进度。要从监管力度人才培养上入手,转变
我国金融行业的现状,形成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