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合金元素 作用
C和Cr
铬和碳是高铬铸铁中两种重要的合金元素。提高铬含量和碳含量有助于增加碳化数量,这将使高铬
铸铁的耐磨性提高而韧性降低。碳化物的体积分数φ(碳化物)(%)可用下式估算:
φ
(碳化物)=12.33ɯ(C)+0.55ɯ(Cr)-15.2%
其中铬增加碳化物的效果远比碳差,因此工艺上常常用调整碳含量来达到改变碳化物数量的目的。
另一方面,铬碳比(质量比,下同)影响铸铁中M7C3型碳化物与总碳化物的相对数量。一般铬碳比大
于5就能获得大部分的M7C3型碳化物;同时铬碳比越高,铸铁的淬透性也越好,铬对淬透性的影响主要是
固溶在基体中的铬,基体中固溶的铬含量(质量分数)可用下式估算:
ɯ(Cr)=1.95×铬碳比-2.47
多数高铬铸铁中铬的质量分数在13%~20%范围内,碳的质量分数在2.5%~3.3%范围内,铬碳比大约
为4~8。不含其他合金元素的高铬铸铁,空淬能淬透的最大直径为Φ20mm左右,要提高淬透性,必须加
入其他合金元素。
此外,铬含量对相图中共晶点碳含量有很大影响,随铬含量增加,共晶点碳含量下降。共晶点碳含
量[质量分数,ɯ(CE)]随铬的变化可参考下式计算:
ɯ(C
E
)=4.40-0.054ɯ(Cr)
生产中一般采用亚共晶高铬铸铁,因此共晶点碳含量随铬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应在成分设计时引起
足够的重视。
Mo 钼元素具有明显的提高淬透性作用,特别在钼的质量分数较高(超过2%以上)时,作用更明显。钼元素在各相中的分配是这样的:约有50%进入Mo2C中,约有25%进入M7C3型碳化物中,溶入基体的钼含量可从下式估算:溶入基体的钼含量(质量分数)=0.23×总的钼含量(质量分数)-0.029
略去常数项,基体中的钼含量大约占高铬铸铁中钼含量的23%左右,这部分能直接起到提高淬透性
的作用。钼对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影响不大。钼若能与铜、锰联合应用时,其提高淬透性的效果更好
。
Ni和Cu
镍不溶于碳化物而完全溶入基体中,因此可充分发挥它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但镍降低Ms点的作用大
于钼,会造成淬火后残留奥氏体增多。
铜的作用与镍相同,但效果没有镍大,亦不溶于碳化物,完全溶于金属基体中,因此可以充分发挥
它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但铜降低Ms温度,会造成较多的残留奥氏体,且铜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也不高
(大约在2%左右),一般添加量在1.5%(质量分数)以下。
含镍、铜较高的高铬铸铁在热处理后常存在较多的奥氏体。这些残留奥氏体在磨损过程的反复冲击
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相变,在磨损面表层产生压应力,最终导致表层材料的层片状剥落。残留奥氏体的数
量可采用改变淬火温度和保湿时间的方法(使之析出较多的二次碳化物)来降低。这是因为镍和铜全部溶
于奥氏体中,热处理不可能降低其含量,故降低奥氏体稳定性的唯一方法是尽可能减少奥氏体中的碳和
铬,但此时获得的马氏体中的碳含量较低,硬度也随之降低。
Mn 锰既进入碳化物又溶解于基体。锰能扩大γ相区,对稳定奥氏体很有效。由于锰剧烈地降低Ms,会使高铬铸铁在淬火后有较多的残留奥氏体,故一般控制其质量分数在1.0%以下。锰和钼联合使用时对提
高淬透性非常有效。
Si
硅与氧的亲和力大于锰和铬,是熔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脱氧元素。硅对于基体有较高的固溶强化作
用(大于锰、铬、镍、钨和钒)。由于在凝固过程中,硅有富集在碳化物结晶前沿的倾向,因此有一定的
改变共晶碳化物形态的作用。硅在高铬铸铁中具有提高Ms点,减少残留奥氏体的作用,同时也是降低淬
透性的元素,一般应注意控制其含量,以免在淬火时出现珠光体。
V 钒与碳结合既能生成初生碳化物,又可生成二次碳化物,使基体中固溶的碳含量有所下降,提高Ms点,易于获得铸态马氏体组织。一定含量(质量分数为0.5~1.0%)的钒在凝固时可使组织细化,对于消
除粗大的柱状晶组织有较好的作用。此外,钒还具有促使碳化物团球化的作用。
B
硼能提高碳化物的硬度,且能产生硬度较高的化合物,从而提高高铬铸铁的耐磨性。溶入基体的硼
能有效地提高基体的硬度,从而增强基体对碳化物的支撑作用。硼对高铬铸铁的基体及碳化物硬度的影
响见下表。硼对高铬铸铁Ms点的影响很小,从而使薄壁铸件在铸造态也可获得马氏体基体。但硼的添加
通常使得断裂韧度和冲击韧度下降。
组织
硬度 HV50
ɯ(B)=0.11%ɯ(B)=0.35%ɯ(B)=0.57%ɯ(B)=0.89%ɯ(B)=1.26%
奥氏体478481467——
马氏体——751862950
共晶碳化物156515701788~21351600~22001891~2688
初生碳化物————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