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公开课优质课课件

高中化学公开课优质课课件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热稳定性 2、与酸反应 3、相互转化
决定 三、用途
反映
六、教学反思
认知发展线
回忆旧知 探究新知
运用新知
实验创新线
热稳定性实验 与酸反应定量实验
相互转化实验
问题驱动线
问题1:小苏打、口碱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问题2:两个特殊馒头成因?解释? 问题3:清洗间一大桶纯碱用途? 问题4: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如何反应? 问题5:碳酸钠、碳酸氢钠如何相互转化?
25
六、教学反思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课的学习 内容为科学的实验探究架设了非常好的平台,贯穿 始终的对比实验探究是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
2、化学实验设计和创新是通过化学课程落实科学素 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创新后的实验更贴近生活,更易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易化解难点,也体现了“生 活中处处有化学的思想。”
6
三、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会用类比的方法尝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
化学实验, 提升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 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分析和设计简单的碳
酸盐化学实验。
7
三、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用途的讨论和学习, 体会化学对生产和生活的贡献。
8
三、目标确定
中华中学食堂面点大师傅 介绍“蒸馒头的诀窍”
设计意图:以身边熟悉的现象作为情境导 入,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一笼馒头引出的探究……
小苏打 口碱
中华中学食堂面点大师傅 介绍“蒸馒头的诀窍”
问题1:何师傅提到的小苏打、口碱化学成 分是什么?有何物理性质?
问题2:何师傅蒸出来的两个特殊馒头有何 不同,什么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设计简单的对比实 验的能力,体会学以致用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探究三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酸反应
分组实验:
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0.5 mol/LNa2CO3和 NaHCO3溶液,各滴2 滴酚酞,再分别逐滴加入1mol/L盐酸,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探究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在铜片上中分别放上约10gNa2CO3和 NaHCO3固体,各罩上一只干冷的小烧杯, 加热片刻,观察现象。取下烧杯,各加入 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Na2CO3
NaHCO3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探究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认知瓶颈
用微观反应解释 宏观现象,由定 性认知到定量认 知存在一定障碍 。
三、目标确定
目标分析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 生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 自我发展。包含化学、信息、能力、语言、思维素养 的培养、跨学科跨情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 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
“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 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 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主要物理性质。 2. 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掌握其
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3. 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探究三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酸反应 演示实验:
操作1:将2mL盐酸缓慢注入Na2CO3溶液中。 操作2:将2mL盐酸同时、缓慢注入Na2CO3 溶液和 NaHCO3溶液中。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师生会话
探究三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酸反应 现象分析: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 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教学方法: 1、支架式 2、抛锚式 3、随机进入
说课流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目标确定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内容以某元素为 线索,按照“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 —盐”的纵向知识结构进行编排。 “碳酸钠与碳 酸氢钠的性质”是本章的第二节,主要通过实验探 究这两种盐的性质。
NaHCO3
创新亮点:本实验利用一些简单易找的 器材,增强实验创新,特别是实验过程 中出现了两种对比鲜明的现象,引发学 生的思考,这也直接诱发和培养了学生 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2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师生会话 意义建构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提炼要点, 构建知识网络,以利于学生形成良 好的物质观,提升学生加工、处理 信息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重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类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 性质,通过微观粒子变化的分析,解释宏 观的实验现象。
9
四、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促成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实现
意义建构 师生会话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一笼馒头引出的探究……
小苏打 口碱
创新亮点:操作方便、易于观察、 现象明显 、对比强烈,培养了学生 严谨、创新的科学品质 。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问题3:餐具清洗间的一大桶碱粉是用来 干什么的?为什么有这一用途?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探究二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
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2mL 0.5 mol/L Na2CO3和 NaHCO3溶液,再 各滴2滴酚酞,振荡,观察现象。
创新亮点:本实验实现了从定性到定 量,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探究, 加深了学生对质、量互变规 律的认识 ,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化学学科特色。
19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师生会话
探究四 Na2CO3、NaHCO3的相互转化
资料卡片——侯氏制减法
侯德榜
20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师生会话
探究四 Na2CO3、NaHCO3的相互转化 演示实验:
600mL雪碧一瓶,碳酸钠粉末。 倒掉约三分之二的雪碧,加入5-6g 碳酸钠粉末,迅速盖上盖子,观察 现象;摇匀后,再观察现象。
21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问题驱动 协作探究 师生会话
探究四 Na2CO3、NaHCO3的相互转化
Na2CO3 ① CO2+H2O ② H+ ①固,△ ② OH-
本内容既为前两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 认识的材料,又为必修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 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 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
已初步认识碳酸 钠和碳酸氢钠的 性质和用途。具 备运用离子的观 点分析、解释溶 液中离子反应的 能力。
能力水平
掌握化学实验 基本操作技能, 初步具备实验 探究能力、对 信息的分析处 理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