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动漫中的萌文化

日本动漫中的萌文化

日本动漫中的“萌”的起源和发展萌:原意为“植物发芽”,“事物的发生”,在动漫用于一般只特对于动画,漫画,游戏中的角色,情节等要素的强烈的爱好。

曾与“秋叶原系”等词语一同选入日本2004年流行语大赏一般都认为,…萌え‟一字是由…燃え‟所变化而来,来源是出自日文的IME输入法。

…萌‟本意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

热血类作品经常使用…燃烧‟来形容这状态,用罗马拼音输入的话,就是…Mo E(もえ)‟。

利用日文输入法的话,输入Mo E只会显示…燃え‟和…萌え‟。

为了区分因为美少女而热血的状态,和传统的热血的分别,就借用同音的…萌え‟来形容,并成为ACG界的一种网路黑语。

根据日本同人辞典,…萌‟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

其中一个说法是出自1993年NHK放送的《天才电视君》的女主角…鹭傼萌(SAGISAW A.MOE)‟主角在她有难的时候,会大叫她的名字…萌~!‟一部份的迷因此而模仿。

另一个说法是由TV动画《美少女战士SAIL OR MOON S》中的土萌(TOMOE)萤出现等等说法。

但现在却还没有一个是确定的,所以…燃え‟、…萌え‟的说法就成为现时最被接受的一套说法。

另一个说法则跟汉字的本身意义有关。

根据《商务学生词典》,…萌‟指草木发芽,及比喻事物的开始,所以用作…开始吸引目光‟的…引申义‟也是有可能的。

也有说是指看到美少女时,就如春天降临一样的感觉,而草木萌芽则在春天,因此就借用来代表这种…心花怒放‟的状态。

由于笔者本身日文水平有限,加上对这方面没什么研究,因此也不详述了。

…萌‟的起源众说纷纭。

但…萌‟的系统化发展,与养成游戏及GALGAME(俗称美少女游戏)有密切的联系,恋爱游戏与…萌‟的系统化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这关系是很理所当然的,是…Gal Game‟必然的发展结果。

一般都认为,《心跳回忆》(台译:纯爱手札)是恋爱培育游戏的始祖。

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在它之前已有不少H-Game有追求女孩的成份。

从笔者的角度看,《心跳》固然是促进了…萌‟的系统化发展,而在它之前的PC H-Game《同级生》更具有殿堂级的意义。

《同级生》是90年代初的H-Game作品,也是elf公司的其中一个镇山之宝(另一个是《龙骑士》系列)。

在《同》之前,当然还是有以…泡妞‟为题材的游戏(当然也是H -Game),但直到《同级生》之前,还没有一套作品是如此清楚地将女角完全…归类‟。

重新审视这一套十年前的作品,会发现今天很多所谓…萌‟的元素都有包含:千金小姐、运动少女、青梅竹马、御姊、老师,甚至极端点的,还包括校医、护士、OL、人妻、朋友妻等元素。

唯独…萝莉‟一项,因为当时…有害图书整肃运动‟而不敢加入,否则其元素会更完整。

到了后来的《同级生2》还加入了义妹、眼镜娘、偶像、义母等元素。

由此可以看到,…萌‟的元素本来就跟…H‟的元素是密不可分的。

《心跳回忆》作为纯爱系恋爱游戏的老祖宗,制定了一个非AVG恋爱游戏的基本规格:所有女角是完全平等的,玩家可以用接近一样的手法(如育成特定的能力值,或制造指定Event)去追求不同的女角。

每个女角都有其自己的故事,而故事之间是可以完全不衔接,并不会像《同级生》般,由不同女角的故事去构成一个大故事。

而正正因为女角们是完全独立的,厂家就必须替每一个角色塑造一个独有的卖点,否则将很难吸引玩家追求所有女角。

而这种…务求每个女角不一样‟的想法,正是促成…萌‟概念系统化的背景。

…Gal Game‟对…萌‟概念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就以《心跳回忆》为例,一出就是十三个女角,Konami如何为这十三个女角塑造独一无二的特征?那就只好将一大堆女角受欢迎的元素,进行一套系统化的分类,于是就形成了一套女角的方程式出来。

诗织是传统的青梅竹马(幼驯染)、虹野是典型运动学部经理、如月是文系眼镜娘、纽绪是古怪科学家、清川是运动女将、美树原是害羞少女、伊集院是男装美女,这些都是将传统美少女的受欢迎元素,系统化整理后的…萌‟概念。

这些概念到了今天仍然被大量应用:…幼驯染‟是王道中的王道,还有哪套是没有的;《草莓100%》的东城是传统的文系眼镜娘,另一女角西野则是传统的料理少女;《Happy Lesson》里的如月是古怪科学家;《君望》的凉宫遥则是传统的害羞少女。

由此可见《心跳》在萌的系统化发展历史里,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心跳》的另一意义,是因为它将女角限于…乙女‟这一年龄层。

《心跳》不能像《同级生》般加入教师、护士的元素,于是就只能集中于年龄以外的萌元素,制作单位逼着对萌元素进行更细微、更系统化的整理,否则将无法为十三个女角做独有的设定。

情况就如在餐厅点菜,以前只懂得在牛肉、猪肉等不同种类中选择,如果食肆只能提供牛肉的时候,就一定要再对牛肉进行更系统化的分类,于是就有分西冷、T骨的分类。

《心跳》的系统化整理,令传统美少女的受欢迎元素,得到了细致的系统化整理,使系统化概念有了成型的背景。

随后的Gal Game,基本上已离不开《心跳》走出来的路──将…萌‟精华化、系统化。

而这种系统化的…萌‟,亦吹向了动画界。

要提到萌动画,就不能不提《机动战舰大和美女》。

这套作品可说是一套…放在动画里的Gal Game‟,因为整个故事设定都跟Gal Game如出一辙。

在战舰上,一个男主角配搭多个女角,基本设定跟Gal Game完全一样。

而女角们也要个性化,大量将萌元素分类和加入,如青梅竹马的女主角、偶像、无口的萝莉、身材好的大姊姊、眼镜娘等,完全是全方位渔翁撒网。

而星野琉璃的意外成功,更造就ACG业界大量开发萌系的作品。

而为了开发新的萌元素,就不断加入新的尝试,将其他旧的美少女受欢迎元素更精华化。

情况就有如,将一大堆过往的受欢迎美少女角色,丢将一个离心机中,将不同的精华部份分隔开来。

于是就能归纳出某些萌元素特别受欢迎,某些就应该避免。

而由此开始,萌的系统化整理就更快、更广,慢慢形成一些例牌的公式设定,如猫耳、女仆、巫女、无口、天然呆。

由服饰装扮,到生活或语言习惯,所有萌元素都被归纳和整理。

这亦慢慢造成了只要加入特定的萌元素,就连一之猫、一只羊,甚至一个西瓜都可以萌的神奇现状。

萌的词性、定义由于…萌‟是一个完全崭新的词语,而其概念成型也只有区区十年左右的历史,因此…萌‟的定义、词义都未完全定型,而词性也是参考同音字…燃え‟的应用方式。

先谈词性问题。

不管是说…燃‟还是…萌‟,もえる(燃える/ 萌える)都是动词,而もえ(燃え/ 萌え)则是动词和形容词。

日语文法我管不了(笑),所以谈一下中文的用法。

由于中文的方块字特性,不像日文在字后加一个…る‟就能改变词性,因此在华文圈里…萌‟这字已经完全是失控,什么词性都有。

当名词用,是在说…萌‟这种概念;当动词用,如…我萌小樱‟,就是说…小樱这角色令我萌起来‟;当形容词用,如…麻幌很萌‟,也同样是说…麻幌这角色令我萌起来‟。

至于…萌‟的定义,也由于它的概念仍然在发展中,所以也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基本上,萌一定是美少女,一般而言都是日式的大眼风格。

而在这之上再加入萌元素,如女仆、天然呆、眼镜、关西腔、萝莉等等,就会成为一个萌系的女角。

举例的话就是车仔面,面饼是不可或许的,而在这之上就加上不同的配菜,如鱼蛋、猪皮、萝卜。

可爱的美女就是面饼,而各种萌元素就是配菜。

当然,有萌的元素不一定萌,还要看这些元素的结合是否准确、配合。

没有放面饼,但给你一碟白饭,就算加入了鱼蛋、猪皮、萝卜也好,它永远都不是车仔面。

因此美少女/ 少年本身,是在…萌‟里不可缺失的重要部份,否则加入再多的萌元素也是徒然。

所以从某程度上来看,设计一个萌系角色,并将她的萌元素发挥出来,也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

现时萌元素的系统整理已相当完善,甚至到了…照单执药‟的程度。

赤松健在…萌‟概念方面确是有一手,看一下《魔法老师》,即使撇除了布景板,三十个女学生中仍然有十多个完全可供发挥的萌系角色,而且当中是没什么重叠的部份。

这有赖于萌概念的系统化,和赤松健对萌的掌握,由此可见萌的千变万化。

萌的本质是…妄想‟。

这跟ACG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

因为现实里很难找,于是就在二次元里找,这也是御宅里特别多2DC(二次元情结者)的原因。

现实中有妹妹的,九成不会是妹控;反之,没姊姊的才会成为姊控。

在都市长大的人,有多少个还有所谓…青梅竹马‟、…义妹‟?所以幼驯染和义妹才会是王道中的王道,因为想像才是最美好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级生2》的女主角不是处女的时候,玩家们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弹。

现实中要面对的痛苦,哪可能萌得起来啊?…萌‟与…可爱‟的分别由于…萌‟的词义尚未定性,于是就出现了乱用的情况。

最容易搞错的,就是…萌‟与…可爱‟的分别。

…可爱‟是非常传统的词语,词义已经很固定,相信也不用笔者去解释。

它是一个…及物‟的形容词,是可以拿来形容人、动物,甚至死物的形容词。

小孩可以很…可爱‟,一只小猫可以很…可爱‟,一枝肥肥短短、设计吸引的原子笔也可以很…可爱‟,当然一个ACG角色也可以很…可爱‟。

但…萌‟跟…可爱‟不同,基本上是针对…人‟的形容词。

在这里先说明,这儿说的…人‟也包含了任何ACG或现实戏剧的角色,不管其是否虚构。

…萌‟跟所有只能形容人类的形容词(例如:豁达)一样,是可以应用在文艺作品里的…角色‟上的。

举例说,我们都可以说…令狐冲很豁达‟,但不可以说小狗、一枝笔…很豁达‟。

同理,我们可以说…小樱很萌‟,但却不能说一只小猫、一只滑鼠…很萌‟。

要令一只笔变得萌?可以的。

说穿了就是…拟人化‟三个字。

一个电脑作业系统(OS)可以萌的起来吗?但拟人化了的OS娘就可以了。

一只猫不能萌,但猫娘就可以了(如《万能文化猫娘》、《Di Gi Charat》)。

但本质上,萌的对象仍是一个人,不是物件本身。

…萌‟是不及物的形容词,但语文本身千变万化,并没有必然的规则。

《月姬》只是一套ACG作品,是死物。

但如果说…《月姬》这作品很萌‟,语法上、逻辑上都没有错。

但此句的伸义,是指…《月姬》这故事的角色都很萌‟,实际上并无违反…萌‟是不及物形容词的原则。

…萌‟本身是具有…好色而慕少艾‟的意味,即使没有色情成份,也具有…性意味‟。

在这儿必须强调,所谓…性意味‟并非指…性暗示‟。

萌不一定会引起性冲动,但一定要跟受众的…性取向‟有关。

…萌‟其实不限于…男观众对女角‟,理论上只要符合性倾向,即可说某角色很萌。

女观众一样可以觉得男角很萌,女同性恋者亦一样可以说女角们很萌。

但当然女性看男角的…萌‟,也必然有其一套特别的系统。

…萌‟的应用与…性感‟有点相似,女生一样可以觉得男生很…性感‟,但男生必然不会用女生的角度,觉得另一个男性…性感‟。

男观众只会说女角萌,一定不会说一个正太或少年萌。

相反,女生就可以。

…萌‟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情冲动、一种对可以成为恋爱对象的角色的好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