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 加热设备 工业加热 第39卷2010年第3期
DOI:10.3969/j.issn.1002—1639.2010.03.012 钢管再加热炉炉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数值模拟
吴成涛 (北京神雾热能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2200) 摘要:以某公司钢管再加热炉为研究对象,运用Fluent数值仿真软件对钢管再加热炉内温度场和流场进行了数 值模拟,获得该加热炉的温度场和流场的分布图。计算结果为优化炉型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钢管再加热炉;数值模拟;温度场;流场 中图分类号:TP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639(2010)03 0041—03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Flow field and Velocity Vector in Steel Tube Reheating Furnace WU Chengtao (Beijing Shenwu Thermal Energy Thchnology Co.Ltd.,Beijing 102200,China) Abstract:By using value simulation software called fluent,numerical simulate temperature and flow field of one steel tube reheating furnace in some company,we can obtain the regularities ofdistribution the temperature and flow field.The results ofthe calculation shall provide fin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structure re—optimization of the furnace. Key words:tube reheating furnace;numerical simulation;temperature field;flow field 钢管再加热炉位于连轧机后,张力减径机前,是无 缝钢管生产线上重要的热工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对连轧 后的钢管进行再加热,以保证钢管达到张减工序所需的 温度水平,而且要求被加热钢管的表面不能氧化起泡, 加热均匀。 目前再加热炉生产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炉温要 求高,1 273~1 323 K才能正常生产;钢管加热温度不 均匀,导致钢管入炉后容易弯曲。以上问题的出现,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产的顺利进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 消耗的下降。通过试验研究炉内温度,流场等分布耗资 大,时间长,而通过数值模拟却能很好地解决试验存在 的不足,改善炉内温度场,流场等分布,为优化炉型结 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l1]。 1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 再加热炉从装料至出料沿炉长方向分为预热段、加 热段和均热段。钢管在炉内受到炉气对它的对流和辐射 传热。在对再加热炉内钢管温度场建模时,做如下假设 和简化: (1)考虑到钢管在步进的同时实现自动滚翻,故可 忽略钢管沿周向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将钢管的表面传 热视为沿半径r方向的~维稳态导热; (2)模型中,步进梁及立柱采用无水冷结构,忽略 了齿形梁、步进粱和固定梁在炉内的升温过程; (3)忽略钢管表面氧化对传热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0—03—09;修回日期:2010-05—04 作者简介:吴成涛(1981一),男,辽宁省沈阳市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工业炉的设计工作. (4)假设该炉煤气燃烧流动与传热是处于正常工作 状态下的稳态过程。 (5)由于烧嘴沿炉宽方向布置 假==乏模型沿炉宽方 向温度分布均匀。 因此可沿炉长方向,在炉体中线处截取一个平面, 针对这个平面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可近似模拟炉内情况。 模型重点研究满载钢管运行时炉内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 情况。 炉内传热以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为主,采用以下数 学模型进行计算。 数学模型L}1湍流计算采用标准k~£湍流双方程模型, 气栩燃烧采用非预混PDF几率分布函数的输运方程模型, 辐射换热计算采用DO(The Discrete Ordinates Radiation Mode1)辐射模型,压力和速度的橘合采用SIMPLE算 法,动量方程和后,s方程均采用一阶迎风格式进行对流 项的离散。 模拟计算使用的湍流控制方程如下[ q]。 1)连续性方程(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 雾+亘 =。 (1) 式中:P为流体密度,kg/(m・S):f为时间,(S);U为速 度,m/s;X为坐标;,取1,2,3。 2)动量传输方程(momentum equation) 方程形式为(以方向为例): 缶(,J )+茜(鹏 。 + 去 一舞+ 一 杀 + 一 厂 式中: 为黏性系数,kg/m :P晨表面力,包括静压力和 41
加热设备 流体黏性应力 P为压力,Pa;i=1,2,3。 是作用于 单位体积流体反方向的阻力,N/m ,它在流体通过多孔 介质或在有相间运动的多相流体中是必须考虑的。动量 方程中体现表面力作用的项羔Pf,分为三个部分:压力梯 度项、扩散项和其余部分。 =专I“茜)一舞+[去 舞 …
3.i(pOx )]a 『l g 是作用于单位体积流体i方向的体积力,N/m 。它 可表示为 gi=piiag (4) 式中:ii是防向的单位矢量;ag是重力加速度,m/s 。 3)能量传输方程(energy equation) +专cp =茜 )+鲁 ㈤ 式中:助包括动能的总热焓,J。它由静态热焓的表达 式给出: H=h+lu2= cP( )d 一foT"fCp( )d +专 (6) 式中:Q d和 分别为辐射与化学反应热源项,w/(kg・ m );Fh表示热交换系数,kg/(s・m),其定义为 Fh=÷ (7) f为参考温度,K; 为有效导热系数,W/(m・K);C 为比定压热容,J/(kg・K)。 4)组分质量守恒方程(species equations) +南c 专 等 ㈦ 式中: 为组分S的热交换系数,kg/(s・m);Rs为组分S 由于化学反应引起的生成或消耗率。 5)双方程k—s ,=C 尼 /e (9) L 其中湍动能耗散率 s=CD竿 (10) 6)湍动能尼方程 + =茜 茜) 苦(等+等) { 一Cop等 (11) 式(9)一式(11)中:,为湍流长度,m;c 为比例系 数;c =0.09。 2钢管再加热炉计算实例 本文采用Fluent数值仿真软件作为模拟工具,针对 某厂再加热炉炉型优化前后的温度场和流场进行数值模 拟分析比较。再加热炉有效长度7.616m,内宽11 m,本 加热炉按照最大产量25 ,单耗0.5 GJ/t配备燃烧供热 系统。燃料为冷发生炉煤气Q =5 023 kJ/m ,冷发生炉 煤气的组成见表l[引。 42 工业加热 第39卷2010年第3期 表1冷发生炉煤气的组成 %
钢管人炉温度750~850℃,出炉温度850~980℃。 当全炉满料时,炉内装35根钢管,钢管外径0.08m,侧 进侧出。 优化前采用的炉型,钢管中心线距炉底0.13 m,加 热效果较差,模型图如图1所示。为改善钢管在炉内加 热情况,保持钢管中心线以上炉型不变的情况下,增加 支撑梁,抬高钢管,优化后钢管中心线距炉底0.67 m,如 图2所示。
图1优化前模型图
图2优化后模型图 采用二维模型进行模拟,以沿炉长方向的截面进行 研究,应用Gambit软件进行建模并划分计算网格,优 化前的模型划分为68 589个网格,优化后的模型划分为 101 545个网格。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空气人口温度573 K,质量流 量0.041 8 kg/s;煤气入口温度300 K,质量流量0.039 1 kg/s;炉气出口压力一210Pa,回流温度l 273 K;侧墙热 流密度一952 W/m ,炉顶热流密度一541 W/m ,炉底热流 密度一1 155.8 W/m ;人炉时钢管外表面温度1 173 K。 3计算结果与分析 图3所示为优化前等温线分布图,烧嘴喷出的高温 炉气温度在炉顶附近为1 550 K,炉底附近为1 290 K,炉 气温差为260 K,钢管附近为1 420 K。图4所示为优化 后等温线分布图,烧嘴喷出的高温炉气温度在炉顶附近 为1 51 0 K,炉底及钢管附近为1 450 K,炉气温差为 60 K;虽然炉型优化前后炉温都达到了正常生产的要求, 但优化后钢管上下温差小于优化前,钢管辐射换热上、下 部相对均匀。
串 加热设备 《工业加热》第39卷2010年第3期
l9 1290K l360K 图3优化前等温线分布图 l930K
图4优化后等温线分布 图5为优化前的流场分布图,烧嘴出口处速度最高 达到4.26 m/s,钢管上部气体流速为0.205~1.03 m/s, 钢管下部气流速度为0.205~0.802 m/s。图6为优化后 的流场分布图,烧嘴出口处速度最高达到4.62 m/s,钢管 上部气体流速为0.462~1.62 m/s,钢管下部气流速度为 0.694~1.39 m/s。优化前钢管附近炉气平均流速约为 O.3 1 m/s,钢管附近炉气的平均温度为1 420 K,优化后 钢管附近炉气平均流速约为O.578 m/s,钢管附近炉气的 平均温度为l 450 K。 4
O
4 \
馥翱。2 0.)0 ln恕 图5优化前的流场分布图
图6优化后流场分布图 由下式算得平均对流换热系数【W/(m。・K)】: h=Nu- ̄ (12) 式中:Nu为努塞尔数; 为炉气换热系数,取12.62W/(m‘ K);妫钢管半径,mlTl。 计算得优化前钢管附近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为8 w/(i-1-12・ K),钢管附近炉气平均对流换热热流密度为1 856 w/n1 。 优化后钢管附近平均对流换热系数为】0.5 w/(m2・K), 钢管附近炉气平均对流换热热流密度为2 751 w/m _6 。优 化后钢管对流换热强度比优化前的高,因此优化后对流 换热优于优化前。 图7为优化前速度矢量分布图,由图7可见在炉内燃 料和空气经烧嘴喷出后,在预热段没有形成涡流,烟气快 速的排出,排烟温度较高;在加热段和均热段各形成了1 个涡流区域,相距较远,致使加热段中部温度低:.f两端温 度。图8为优化后矢量分布图,由图8可见在预热段形成 了】个涡流,钢管整体包围在这个涡流中,延长了炉气在 炉内停留时间,降低了排烟温度。在加热段和均热段形成 了1个涡流,并且气流穿过钢管,加热段和均热段形成~・ 个整体区域的对流换热气氛,加热炉中部温度高两端低, 加热段和均热段温度平缓过渡,加热炉整体炉温更均匀。 II/m・s
/nl・s
3.2ae t3.01e ■…一。 ■j ● 一 、 一一 0 f譬 1. 。 ._。、? 蟪
图7优化1j:I速度矢量分.布图
图8优化后速发矢量分布图 4结论 (i)优化前炉顶和炉底附近等温线温差为260 K;优 化后炉顶和炉底附近等温线温差为6O K。数值模拟计算 结果表明,优化后炉气对钢管上一F辐射换热更加均匀。 (2)优化前钢管附近炉气平均对流换热热流密度为 1 856 W/m ;优化后钢管附近炉气平均对流换热热流密度 为2 751 w/ ,对流换热强陵比优化前的高,因此优化 后对流换热优于优化前。 (3)优化前排懒速度快,导致排烟温度高,加热区 域中间温度低于两端;优化后排烟温度低于优化前,加 热区域中间温度高于两端,各段温度过渡平缓,炉内整 体温度更均匀。
参考文献: [1]彭小中,周维汉.钢管再加热炉加热能力分析和燃烧系统改 造『J].冶金能源,2006,25(2):46・47. [2]于勇.FLUENT入门与进阶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 43 ∞∞∞∞∞∞∞∞∞∞∞∞∞∞∞∞叭叭叭叭∞
∞∞∞∞∞∞∞∞∞∞∞∞∞∞∞∞叭毗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