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ppt
穗部均匀喷雾。
✓ 一般年份施药1次即可,病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至少防治2次,间隔5~7d。
江苏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 病害中等及以下流行年份,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用药;病害 偏重以上流行年份,高感品种防治适期提早至破口齐穗期。施药后 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推广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等单剂及其复配剂。病 害偏重以上流行年份,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高的地区,应 限制使用多菌灵。
药剂防治 ✓ 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 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为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右。
可选用药剂:
✓ 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mL/hm2 ✓ 50%多菌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1875g/hm2 ✓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3750g/hm2 ✓ 40%多菌灵悬浮剂1500g/hm2 ✓ 对水750kg/hm2常量喷雾或对水150~225kg/hm2低容量喷雾,要对准小麦
颖片内侧壁侵入。
再侵染: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 ✓ 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
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 ✓ 但在熟期早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
成熟的小麦。 传播:风雨传播
侵染循环
发生条件 品种 ✓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通常,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 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较抗 病。 ✓小麦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 一、发生概况 ➢ 二、症状识别 ➢ 三、发生规律 ➢ 四、防治方法
一、发生概况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不仅造成减产,而且染病麦粒中含 有多种毒素,人、畜误食后可引起中毒。 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淮河以南麦区及东北三江平原发生危害 普遍,黄淮灌区有些年份危害也重。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全国大流行,且重发区域北扩、秆腐和穗腐 并重、严重减产与毒素超标并存。
秆腐
穗腐—小麦扬花后6~10d出现症状
病状 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 小穗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 病征 田间湿度高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分生 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可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 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
穗腐
穗腐
赤霉病病粒
三、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 越夏、越冬:病菌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在长江中下游
冬麦区,稻桩是最重要的越冬场所。 初侵染:菌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 ✓ 通常在小麦抽穗前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 ✓ 子囊孢子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主要从花药侵入,也可直接从
上述药剂施用同时,可加入适量生化制剂如植物活力素、磷酸二 氢钾等任一种,药肥混喷,保粒增重。
菌源 ✓足够的菌源量(稻桩等残体带菌率高)是病害流行的前提。
气候 ✓ 气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
病害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
✓ 赤霉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相对湿度为80%~100%。 ✓ 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
成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栽培管理 ✓ 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的田块,施氮肥过多,大、小麦插花种植,种
子混杂等均会使发病加重。
四、防治方法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 治措施。 农业防治 ✓ 选育和推广抗耐病性良好、优质的品种,提高种子纯度,避免混杂。 ✓ 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 ✓ 加强管理,开沟排水,合理施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 ✓ 收割后及时脱粒、晒干后入仓储藏,并保持仓内较低温度,防止收获 后麦粒霉变。
二、症状识别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 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
苗腐(枯)—种子或土壤带菌引起。病苗芽鞘变褐腐烂,根冠随之
腐烂。病苗黄瘦以至枯死。枯死苗基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基腐和秆腐—植株基部或茎秆部组织受侵后变褐色腐烂,病部可见
粉红色霉层,严重时可致全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