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摘要: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
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
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
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
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当前语文界教学改革中的一
个新课题,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语文学科进行审
美渗透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中语文 审美
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
的规律。受“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影响,文学往往成为统治
阶级传道的工具。发展至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在一个时期内也各曾
盛行着这样一中思想: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类文章,往往都是政
治思想教育的工具。文学作品一般的政治教材没有区别,语文课成
了政治课的一个分店。随着教育工作的拔乱反正,这问题已被大多
数人所认识,于是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要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问
题,即把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仅仅看成是与一般非文学作品的文章
没有区别的书面语言材料,仅仅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材料,而文学作
品作为语文艺术的特点又受到忽视。因此而导致教师在语文课的教
学过程中,按照“几大块”的模式对文章进行肢解,忽略了文学作
品本身的艺术性。这样一来,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就不能得到很好
的贯彻。因为我们知道文学的社会作用是要通过文学鉴赏才能发挥
的,而文学鉴赏的过程,正是运用美的思想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的
过程。于是,审美就成了人“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达思想和意志的
主动状态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桥梁”。现行《高级中学语文教学
大纲》(实验修订版)中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
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可见,语文教学与美
育的关系本就十分密切,可这重要的关系往往又被人忽视。
1、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由于作家的创造风格不同,使用的语言
也不相同。有直率、有含蓄、有平易、有绮丽、有雄奇、有沉郁、
有庄重、有风趣等,只有让学生仔细品味,才能审视其美,享受其
乐。首先应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如读《纪念刘和珍君》要读出悲愤的感情,《秋色赋》中,“春华秋
实,没有浩荡的春风,又哪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风
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等等,这些优美的语
言都是值得品味的。
2、深挖课文中的人情美
人情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方面的美。在中学语文课中,很多地方
蕴含着人类高尚的情操。纯美的品质,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则会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起到感染学生,纯化学生心灵的效果。
如教《百合花》一文时,可从分析新媳妇的形象着手,向学生提问
新媳妇是怎样出场的?作品是怎样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感
情变化的?让学生了解新媳妇出场的形象美:“门帘一挑,露出一
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
一溜蓬松的刘海。”然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对借被子,两声“啊”,
补衣洞,用新被葬通讯员等细节进行分析,逐步展现新媳妇的心灵
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美感。《背影》一文是描写父子之情的杰作,
教此课时,可抓住父子相别时,父亲送儿子的复杂心情和过铁道给
儿子买桔子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仔细分析,使学生品味到父子亲情。
中学语文课中体现人情美的人物很多,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榜样,美
的感染。即使是反面人物,也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可通过对反面人
物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和批判生活中丑恶事物的本质,从而得到美
感和教育。
3、再现作品中的意境美
优美的作品都非常注重意境的创作,做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
意。”《长江三峡》中,描绘了长江以及三峡的雄伟壮美,如果让学
生像作者那样置身于船上,就会体会到祖国的山河美。《荷塘月色》
情和景的谐和性极强。作者写独踱小路的幽暗、恬淡、宁静,是为
了抒发独处的自由感,显示黑暗现实的不自由。描绘素淡雅致的美
景,是为表现超脱现实的幻想,如果让学生置身其境中,则会产生
憎恶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美感。《苏州园林》一开头就
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苏州园林在整个艺术构思上有一种意境
美,即“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接着,围绕建筑上的图画美,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多姿的画面,使学
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领略苏州园林交相辉映的自然美和人工
美。教学郦道元《三峡》引导学生领悟整体布局的结构美,音韵的
和谐美,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美,更从中感受到祖国
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
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
林寒涧萧,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
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
4、归纳文章的结构美
好的文章总是避免俗套,独具匠心,力求做到技巧新颖,所以,
都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谋篇布局之美,掌握其美。如《阿
q正传》采取三角架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整体美和对称美,有利于塑
造阿q的形象,《白杨礼赞麓-文的构思也很美妙,白杨树原本是普
普通通的一种树,可作者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化身,字字咏树,句句
赞人,歌颂了中华儿女素有高尚品质,通过归纳分析,可让学生掌
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包身工》通过对“芦柴棒”
这一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童工实行的残酷剥削和压
迫的画面。教学上,让学生归纳“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从而学
会创造出结构美的作品来。
综上所述,在教学的同一过程中,必须把语文形式的学习、实践
同语文内容的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工具的掌握、运用同审美
能力的提高一致起来,始终把三者全方位统一起来,这样才算在理
论和实践正确把握了中学语文科的性质。语文教学中蕴藏美的丰富
的矿源,等待我们在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去开发、去提炼,利用语
言教材进行美的教育是语文课的功能。如果我们能从以上四方面努
力,一定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使
他们能创造出更多的生活的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