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倪匡(卫斯理)科幻小说的写作特色

浅析倪匡(卫斯理)科幻小说的写作特色

浅析倪匡(卫斯理)科幻小说的写作特色
姓名:刘俊芳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2011410072
内容摘要:倪匡,是出色的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小说写作面广阔,众体皆备,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科幻小说,而其中以卫斯理系列最为出名。

本文试图从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写作特色出发,通过对小说的审美特征、小说的内容、故事的模式、作品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对人性思考的研究,来发现倪匡笔下的科幻世界。

关键词:倪匡写作特色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
倪匡,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著名小说家。

原名倪聪,字亦明。

1957年到香港,作过工人、校对、编辑,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

倪匡人生阅历丰富,什么苦难都尝过。

他为人风趣幽默。

古怪兴趣多,古怪想法更多。

传闻说倪匡曾在东北看见过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才这么出色。

1962年,倪匡于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

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

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

1972,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

1978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

倪匡此后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卫斯理系列科幻作品共150多部,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武侠、破案、探险、寻宝、帮会、悬疑、政治动乱、特务斗争、外星人、时光旅行、民间传说、机器人、生物基因等等等等。

迄今为止,倪匡仍然是全世界作品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中文科幻作家。

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与他的写作特色是分不开的。

下文将从他的写作特色入手,来解释这一现象。

一、“原罪说”和对人性的探寻与思索,处处透露出人文关怀。

倪匡绝对赞成人性本恶。

对婚姻不赞成也不反对。

他认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快乐。

(不过倪匡也承认很难,倒是自寻烦恼一定不会令自己失望。

)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而他这种“人性本恶”的观点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邪恶的人性,根深蒂固,决不是那么容易纠
正,我看,人类根本就是那样子的。

”这是倪匡在《极刑》中借外星人之口来说的①。

并且在《头发》中,倪匡干脆把人类的祖先设置成了宇宙中某一星球遣送的罪犯,这一星球派A、B、C、D四人前来地球改造这些罪犯,并从中做出挑选,将符合“回家”资格的带回。

如果与现实相联系,A、B、C、D四人正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耶稣、老子,这种安排实在是大胆而创新。

但A、B、C、D在返回所属星球后,却强烈表示根本无法感化这些被谴谪的罪人。

因为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逐渐变好,大多数虚伪、欺诈、贪婪、妒嫉、凶狠、残酷、自私、横蛮……,但到了最后,卫斯理却得知这些罪人正是那个星球在进行制造肉体的实验时的失败之作。

真正的罪人是罪犯的制造者。

A、B、C、D只是说出了一大堆关于善恶的道理,根本没有能力提出彻底解决恶的办法,这等于是将世人放逐,他们的布道也就成了伪善的表现。

倪匡对各大宗教的创始人做了解构和消解,使得人们熟悉的人物变得疏离,这些平时被尊贵的光环所笼罩的大人物都成了恶的来源,更加深了人的存在本身的悲剧感。

倪匡的这种观点颇似西方带有悲剧意识的“原罪说”,“它表现了人对存在的终极意义之源的困惑和迷惘,显示了人对存在的最深切的根本关怀”②。

除了“原罪”的观念,倪匡还展示了一种由于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伦理冲突和人性机械化的冷漠。

在《合成》中,裴达教授离奇身亡,人们都以为凶手一定是他的助手贝兴国,可是卫斯理在经过调查之后才发现,裴达教授的死因是源自他暗中进行的合成计划。

合成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大脑移植的办法来使智力低下的人变成正常人。

一个看似会造福人类的计划,却已经毁了几个人的生活,因为裴达教授直接用活人“亚昆”来做实验。

科技进步对于人类当然重要,但是科学家不择手段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即使违背了科技伦理,也要去做,以改造弱智人为初衷的科学家,却拿弱智人来做实验,实验的结果比人的生命还要重要。

可见裴达思维的机械性和人性的淡漠。

当科技发展让生活和精神解体,科技本身就丧失了意义,创造科技的个人主体文化与科技也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紧张,无法消解。

无论是透过人与电脑相恋的背后看到的人们内心的渴望交流而又交流无门,还是从科学家为了科研做出的疯狂举动投影出的人性机械化的冷漠,抑或是由争夺生物科学技术所展开的善恶之斗,是一种对平等自由的颂扬和人性丑陋的揭
示,都能体现出倪匡对于人类命运的一种深层忧虑和一种责任感,这可以被解读为倪匡对人类社会深深地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

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幻想性和故事性
科幻小说就应该具有科学性、幻想性和故事性这三个特点。

想象的作用在科幻小说中十分重要,它使科幻小说与文学表达形式更加接近。

所以,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幻想,并使之成为故事性的依据。

科学小说中,科学性、幻想性和故事性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幻想性大于科学性
倪匡的科幻小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小说的幻想性大于科学性。

科幻小说的全称是“科学幻想小说”,它是以科学为对象和线索进行幻想并构成其主要的内容。

这种幻想是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的。

从科幻小说的软硬之分上来说,卫斯理系列小说是一种“软科幻”,即并不重视作品的科学性,而是重视其情节的趣味性以及作品想传达给作者的思想情感。

它与“硬科幻”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幻想性远远大于科学性,它总是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不科学的现象。

这种自相矛盾的出现是倪匡自身的科学素养程度造成的。

倪匡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所以在文章中,只能以幻想性取胜,尽量避开比较严谨的科学性描写。

也正是这样,他的科幻小说有很多的“硬伤”,但是这也不妨碍读者对其小说的热爱。

(二)故事性强
正因为倪匡小说的科学性不强,所以相较之下,其故事性更强一点,这使得卫斯理科幻小说背景宽广,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迷。

倪匡的科幻小说以无尽的想象、周密严谨的推理著称,是世上第一冒险家的故事。

他的作品走的是猎奇探险的路线。

从而在情节处理上,大量运用了通俗作品的写作手法,其中包括武侠作品中常用的动作语言描写,侦探作品中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的爱情描写等,使读者充分领略到多种作品的风格,大大加强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尽管他的故事情节具有相似性套路性的写法,但因为每次都会用一个新的主题来掩饰这点瑕疵,即绝对主题的复杂性和主要人物的单一性处理,所以对情节影响不大。

他纵横捭阖,舒卷自如,高潮不断,悬念迭起的故事性,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三)独创故事新编的模式,用现代科学观点演绎中国古典神话
倪匡在创作卫斯理系列甚至其他系列的小说时,采取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倪氏故事新编。

他打破了往往将题材局限在西方科学技术上的局面,将科幻的故事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是幻想故事中国化。

如《山海经》中的黄帝蚩尤之战,又或者《搜神记》里的神神鬼鬼,他历数上古仙圣,桃园秘境,狐仙海怪,甚至花草树木的成精成怪,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全部,但他重释神话发生的原因,只有一个——外星人。

甚至在《头发》一文中,他把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一律写成了外星人,在《蓝血人》中,他解释日本神话中会飞的人,也是外星人依靠先进的科技造成的。

用现代科学观来重新演绎中国古典神话这一手法在增强小说趣味性的同时,也加强了作品对读者心里的冲击力。

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是用一种新的世界观来的颠覆读者原来的世界观,其对读者心理上造成的新奇、压迫、颠覆等影响可想而知。

三、审美特征的通俗性
科幻小说不同于通俗小说,但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通俗性强,这是它深受读者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众多的科幻读者,在读科幻小说时,更需要其通俗性和娱乐性。

尤其是现在年轻读者,“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读什么?他们需要的是课外读物里面的青春、热血、爱情、理想、天马行空……而这些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里面都有。

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从小就看着科幻长大,包括各种科幻动漫,科幻电影,电脑游戏。

他们读课外读物,读科幻小说,希望从中得到的不是科普知识,而是通俗娱乐”③。

作为文学作品的科幻小说来说,科普性弱而通俗性强的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恰恰满足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心理需求。

总之,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以天马行空的想象,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吸引着无数的科幻爱好者,在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为当代中文科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①倪匡:《卫斯理科幻小说系列珍藏版·极刑》,19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②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2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③朱步冲;陈赛;黄燕:《科幻已死?》【J】,《三联生活周刊》总404期: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