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陈述ppt课件
1、器具:埋线针,余同上。 2、基本同上,埋线时将肠线中点置于槽内以 15或45度角从麻醉点刺入穴位,直至线头全 入穴内,再进针0.5cm后将针退出,针孔覆盖 消毒纱布,用胶布作十字固定即可。
(三)三角针埋线法:(穿线法)
1、医用三角皮肤缝合针,持针钳,余同上。 2、在距穴位两侧1—2cm处,用紫药水作进出点标 记,消毒后在进出针处作皮内麻醉,用持针钳夹住 带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局麻点刺入,穿过 穴位下方的皮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局麻点穿出, 捏起两针之间的皮肤,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 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 内,盖纱布,胶布固定3—5天即可。
论文答辩陈述
一、线的器具与操作方法:(有三种方法: 注线法、植线法、穿线法)
(一)简易埋线法(注线法) 1、器具: 7号、9号注射针头,2—4寸长毫针,剪平 针头作针芯。9号、12号、18号腰穿针。肠 线(剪成短节,0号、1号、0/1、0/3号 等。用75%酒精浸泡1小时以上,再用生理 盐水浸泡。),饭盒,一次性空针,75%酒 精,碘酒,紫药水,棉签,纱布,胶布,镊 子,小剪刀。所有器械高压消毒。
2、方法:埋线部位用紫药水作记号,用碘酒 酒精消毒,针眼麻醉。将肠线穿入注射针内, 线头与针尖内缘平齐,然后将穴区皮肤绷紧, 将针头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将针芯向内 推,再缓慢退针,使肠线留在体内,检查是 否有线头露在外,压迫针眼无出血后,用消 毒纱布和胶布固定3—5天即可。
(二)专用埋线针埋线法:(植线法)
(二)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热、结 核活动期禁用。 2、孕妇腹部、腰骶部及三阴交、合谷等穴禁用埋 线;有习惯性流产、月经期病人慎用。 3、有出血倾向及有过敏史的病人慎用。 4、5岁以下儿童禁用或慎用。 5、精神紧张、过劳过饥者禁用或慎用。 6、关节腔内不宜埋线,以免影响关节活动及腔内 感染。 7、不宜在皮肤破损处埋线。
(二)异常反应:
1、疼痛:可能因结扎过紧,应将肠线剪断,让结扎 松解。 2、感染:可能因无菌操作不严或保护不佳所致,多 在施术后3—4天局部红肿疼痛加重,同时伴有发热等 炎症表现,给予局部热敷及控制感染即可。 3、神经损伤:如系运动神经损伤,即会出现所支配 的肌肉群麻痹,如系感觉神经受损伤,则会出现其分 布皮肤的感觉障碍,其原因多为操作不正确,刺激过 重或不慎结扎神经血管所致,在操作中只要仔细即可 避免。若出现上症应抽出肠线,用VB类药物治疗。若 遗留异常感觉(疼痛、麻:
(一)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不要污染针孔,线头不 得露在皮肤外,否则不能吸收并易感染。 (二)同一个穴位作多次治疗时要稍偏离前次施术 部位,应避开血管,防止损伤神经干及穴位临近组 织,胸背,腰部埋线不宜过深,要防止气胸,避免 刺伤内脏,一般用斜刺法埋植。 (三)凡在肌腱或肌腹处施术或肌肉痉挛者,多须 先行穴位按摩数次,而后再行埋线法。 (四)羊肠线浸泡在75%酒精或0. 2%新洁尔灭液 中,用前应用盐水浸泡,以免在组织内液化,操作 时宜轻巧,用力均匀,针穿过皮肤时,不能用力过 猛,避免断针。
三、穴位埋线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疼痛性疾患: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关节性 疼痛、胃痛、心绞痛等。 2、功能性疾患:如眩晕、舞蹈症、胃肠神经官能症、 失眠、癫痫、精神类疾病、面肌痉挛、面瘫、功能性子 宫出血、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 3、慢性疾病:包括内、妇、儿、外、皮肤、五官等。 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咯血、胃及十二指肠 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肠炎、屈光不正、视神 经萎缩、中心性视网膜炎、腰背肌肉劳损、颈腰椎病、 肩周炎、中风偏瘫、肛肠疾病、甲状腺疾病、皮肤病、 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兰尾炎、胆囊炎、小儿遗尿、 百日咳、鼻炎等,尤其对慢性、顽固性、免疫低下性疾 病疗效显著。
二、埋线后的反应:
(一)正常反应: 1、局部反应:主要由于施术刺激之组织损伤及羊肠线 (异体蛋白)刺激所致,多在1—5天内出现红肿热痛等 无菌性炎症反应。个别病例较重,切口处肠线刺激脂肪 引起液化,有微量乳白渗液,均为正常反应,勿需作特 殊处理。如渗液较多而凸出于皮肤表面时,可将液体挤 出,用75%酒精棉球试擦后,覆盖消毒纱布即可。施术 后,患处局部温度有时会升高,可持续3—7天,如有上 述反应者,疗效多表现为好,否则较差。 2、全身反应:个别患者治疗后4—24小时内出现体温上 升,多为38度C左右,极少数病人可上升至39—40度C, 持续2—4天可自行消退,施术后通常均有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升高现象,3—5天可恢复正常。
4、出血:多因缝合针刺破血管或操作刺激过重而 引起,用加压包扎可止血,如仍不能止血时,可在 出血处,用丝线结扎血管或将肠线抽出。皮下青紫、 痛较剧者,可先冷敷、24小时后热敷。 5、过敏:极个别患者对羊肠线或麻药发生过敏, 主要表现为局部瘙痒、红肿、全身发热等,个别病 例于切口处有脂肪液化现象,造成羊肠线溢出,可 采用抗过敏疗法(外擦内服),必要时取出肠线。 6、断针:针体在外,直接夹出,在体内,需X线定 位后手术取出。
(四)多向埋线疗法:(注线法)
1、器具:12号腰穿针,余同前。 2、方法: (1)单穴多向埋线进针法:首先在穴位中心用毫 针直刺,深达肌层筋膜,以得气深度为准做标记, 退出毫针,然后在毫针进针部位,将穿刺针刺入, 达标记深度时注入肠线。再分别从上下左右,离中 心1cm处斜刺进针,使针身与皮肤成45度,经穴位 中心过对侧1cm注入肠线。
(2)透穴多向埋线进针法:进针得气深度标准同 单穴多向埋线进针法。如中脘透右梁门,从中脘左 边1cm进针,经中脘到右梁门外1cm注入肠线;同 样从中脘右边1cm进针,经中脘至左梁门外1cm注 入肠线。中脘透上、下脘同样。 其他还有直接埋入法(切开埋线法):在切开处 将肠线4—5根埋入肌层(在脂肪层或过深处不易吸 收或感染),切口用丝线缝合,5—7天拆线。每次 可埋1—3个穴。其他还有埋藏疗法:如狗脾组织、 兔脑垂体、牛副肾活体组织、药线埋藏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