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重庆市轻工业设计院重庆南川市大观镇建设规划(2005—2020年)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南川市大观镇的城镇建设及规划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大观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重庆南川市大观镇建设规划》(2005-2020)。
(以下简称本规划)第二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5、《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6、《重庆市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7、《重庆市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技术规定》8、《南川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9、《南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南川市大观镇总体规划》(1997—2010年) 11、《大观镇镇域经济发展规划报告》12、《大观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005年)第三条 规划原则1、保护耕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节约与集约用地,合理布局。
确保城镇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既要保证城镇各项功能有效运转,又要节约土地资源。
3、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为城镇居民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城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完善配套,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向镇区适当集中,以满足城镇居民及周边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5、因地制宜,塑造特色。
小城镇规划应加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保护,重视城镇特色的塑造,避免城镇个性的丧失。
6、因势利导,分期建设。
正确处理好“远期合理和近期现实,普遍提高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以“长远合理布局”为战略目标,兼顾分期目标的实现,因势利导,分步实施。
第四条 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第五条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大观镇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观音桥居委会和12个行政村,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建设用地面积3.00平方公里。
第六条 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其中规划图和规划文本具有法律效力。
第七条 法律性规定(强制性)凡在本规划区范围内从事各项规划编制、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和开展各项建设活动,包括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点建设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同时,本规划对镇域范围内的村镇体系发展布局、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具有深化和补充完善作用。
第二章 规划目标第八条 总目标1、在2020年把大观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南川市适宜居住的多维生态小城镇。
2、经济持续增长、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九条产业发展优化第一产业,实现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产业化,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特别是加大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同时适度提高第二产业比重。
第十条基本农田保护(强制性)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配置镇域空间资源,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
第十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强制性)构建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环境,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山体、水体保护,塑造山青秀水大观园环境。
第三章镇域总体规划第一节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十二条规划到2010年城镇人口1. 90万人,城镇化水平55%;到2020年城镇人口3.00万人,城镇化水平65%。
第二节村镇体系规划第十三条村镇等级规模大观镇镇域村镇体系分为三个等级,即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
(村镇体系等级规划详见附表一《大观镇域村镇体系等级规划结构一览表》)第十四条职能按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1、中心镇镇区是全镇行政经济、文化的综合中心,布置镇级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2、中心村农村居民以集中居住为主,引导农民集中建房。
拥有小型商业、邮政代办点、中心卫生院等公共设施,为周围的基层村服务,同时可保留少量的加工业。
3、基层村从事农业或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
第十五条空间布局村镇的空间布局,以城镇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线路规划为基础,结合现有的布局特点,采用“中心聚集、点轴发展”格局。
规划以镇区为中心,南川—大观—重庆、大观—河图、大观—土溪公路为纽带,形成镇区位于镇域中部,中心村、基层村均匀布局的空间结构形态。
城镇发展轴线由南川—大观—重庆、大观—河图、大观—土溪公路构成,纵横贯穿大观腹心地带,沿线人口相对集中,农业和工商业相对发达。
能够辐射和带动基层村发展。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规划第十六条“三区”规划(强制性)镇域用地分为村镇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和不准建设区。
1、村镇建设区:包括镇区,工矿园区,各村居民点和大型基础设施用地。
村镇建设区是依法进行审批的开发建设用地。
2、控制发展区:一般为镇区和各村的远景发展建设备用地,也是镇区未来大型市政设施建设备用地。
控制发展区在规划期内保持原土地使用性质,非经原规划部门的批准同意,不得在该区内进行非农项目的开发建设。
3、不准建设区:以上两区以外的用地为不准建设区。
在不准建设区内又分自然生态保护区,耕地农田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
不准建设区在规划期内应保持土地原有用途,除国家和市的重点建设项目、行政管理和旅游管理的设施外,不准在区内进行城镇建设开发活动。
第十七条“四线”规划(强制性)在镇域范围内规划蓝线、绿线、紫线和道路红线。
1、蓝线:即河流十年一遇洪水位线和水库坝顶及沿坝顶的等高线,河流为沿十年一遇洪水位线自然岸线两侧划定。
2、绿线:各种绿地(包括各种林地)的边界线,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线,该闭合线同时又是禁建区界线。
3、紫线:各种已批准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线,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线,严格按照建设部“紫线管理办法”进行确定。
4、道路红线:规划城镇道路和公路的路幅边界线。
其中在镇域范围内是公路红线,在镇区范围内是城市道路红线,包括按照相关规定两侧应后退的范围线。
第四节迁村并点规划第十八条规划原则1、节约与集约土地,重新配置资源,形成新型机制。
2、改善农村条件,缩小城乡差别,推进乡村城镇化。
3、解决贫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
4、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基层建设。
第十九条规划迁并高山农户和坡度大于25°的住户及不足50人的居民点。
第五节镇域建设用地规划第二十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强制性)镇区人均建设用地取100平方米;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
第二十一条村庄建设用地选址(强制性)1、村庄建设用地选址应尽可能对原有建设用地加以利用,并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相协调。
2、在生产作业区附近,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选择建设用地。
选址时应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
3、村庄建设用地应根据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现有建筑和建设投资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第二十二条村庄居住用地村庄居住用地应重点考虑保护环境、便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建配套、方便出行等因素,相对集中发展。
第二十三条公共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应从服务村民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布置在靠近中心的地段,方便生产,方便生活。
第二十四条工业建设用地(强制性)一类无污染的工业用地安排在镇区北面;二类有轻微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常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并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并与居住区设置10米宽的卫生防护绿地。
大、中型饲养场地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宜布置在常年盛行风的侧风位和通风、排水条件较好的地段,并应与村庄建设用地保持相应的防护距离。
第六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第二十五条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以城镇文化生态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按“分类指导、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近”的原则,建设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富有特色山水格局的适居生态小城镇。
第二十六条产业调整及布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优化第一产业,实现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产业化,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特别是加大对旅游开发的投入,同时适度提高第二产业比重,三产业比重建议调整为30:30:40。
全镇在继续抓好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种植业和猪、鸡等养殖业的基础上,根据镇内自然、地理等特点,结合现状运用科技,分片分区发展商品农业,走产业化道路,通过镇区带动中心村,中心村带动基层村,层层带动。
(详见附表二《大观镇域各村镇主导产业布局一览表》)第七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二十七条教育设施(强制性)各村庄都要建立有完善教学设施的村小及幼儿园,腾龙、观溪、石桥三个中心村应设立初中。
镇区设三所小学及幼儿园、二所中学,并将南川三中扩大,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适宜教学,能满足长远发展和更有力地服务镇域范围内的现代化学校。
第二十八条文化娱乐设施(强制性)镇区设置完善的文化娱乐设施,配建文化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灯光球场等设施;中心村要建设文化娱乐所,包括文化站、老年活动站和青少年之家等;基层村配置文化活动室、广播站、老年活动室等基本文化场所。
第二十九条医疗卫生(强制性)在镇区中心规划一座包括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指导站的综合医院,并在镇区南部设有门诊部;中心村和基层村设置卫生所及新型合作医疗点,不断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水平。
第三十条商业服务设施镇区配建经营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的百货商店、生产资料市场、邮政所、信用社、酒店旅馆等。
中心村配置一定量的商业服务设施,邮电代办所等基本商业服务场所。
基层村主要规划邮政代办点等各种商业性服务设施,布置小卖部,小吃店等,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第三十一条其它服务设施镇域内其它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规模等级、服务人口等因素,按规范进行配置(详细配置见附表三《公共设施项目配置一览表》)。
第八节镇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三十二条道路交通规划1、依托县道南川—大观—重庆、大观—河图、大观—土溪,发展乡村道路。
并改造南川—大观—重庆公路,路基加宽,路面硬化,达到山岭重丘区二级路标准,路基宽度12m,路面宽度9m。
2、加强通村公路建设,对现有乡村道路进行改造,逐步实施沥青路面。
第三十三条电力工程规划1、镇域预测总用电负荷为4.4万千瓦。
2、扩大镇区35KV变电站容量为8万KVA,新增加一条10KV出线。
3、35KV输电线采用架空形式,尽量不经过人口密集区上空,线路走廊利用现状高压线平行架设,或沿镇区规划区外缘架设。
两侧边导线以外控制不小于10米宽的防护带。
4、10KV架空电力线,两侧边导线以外控制不小于5米宽的防护带。
第三十四条电信工程规划1、预测镇域市话需求量为1.7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