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十二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适应引领新常态 转型升级新发展-“十二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5-11-17 统计报告[2015]第058期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推进 “两个跨越”的重要阶段,是顺利完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五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四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在全国“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四川经济增速放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省委、省政府精准发力,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四川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11年,四川跻身全国“两万亿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1026.7亿元,2014年GDP总量28536.7亿元,“十二五”前4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前10年(“十五”、“十一五”两个时期)之和。2015年,四川省经济总量有望超过3万亿,用4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2011-2014年,四川GDP年均实际增长11.5%,增速比全国快3.5个百分点。 人均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四川省人均GDP超过两万元,达到21182元,2013年超过三万元,2014年达35128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实际增长11.4%,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从2010年的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9.3%提高到2014年的75.3%,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尽管结构性减税力度逐年加大,但伴随着四川省经济的平稳发展,财政收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61.7亿元,2011年超过两千亿元,2014年突破三千亿元,达到3061.1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8.3%,增速比全国高4.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9.1%提高到10.7%,平均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2009-2011年汶川地震三年灾后恢复重建顺利完成后,地震重灾区继续深入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着力巩固灾后恢复重建成果,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产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灾区经济发展振兴成效显著。2014年,39个国定重灾县实现GDP5212.2亿元,是2008年(2247.3亿元)的2.32倍。2009-2014年,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13.4%,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其中,汶川、北川、绵竹等10个极重灾县GDP年均增长14.8%,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同时,芦山、康定等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完善。

二、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十二五”以来,四川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需结构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4.4:50.5:35.1调整为2014年的12.4:48.9:38.7,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0个百分点,非农产业比重则从2010年的85.6%提高到2014年的87.6%。非农产业中服务业加快发展,占GDP比重比2010年提高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占比差距由2010年的15.4个百分点缩小到2014年的10.2个百分点。

图3: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需求结构转型进展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2014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50.9%,比总投资比重高0.3个百分点;新业态发展迅速,网上零售日益活跃,占四川省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5%。产业发展转型坚持扩增量、调存量,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14年,41个工业行业中增加值居前十位的行业占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9.2%,对四川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9.7%。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四川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56.0%提高到60.3%,提高了4.3个百分点。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投资活力不断增强,2014年民间投资13210.2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年均增长24.9%;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常住人口814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68.9万人,城镇化率为46.3%,比2010年提高6.1个百分点,城镇平均每年增加100多万人。

三、运行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以来,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狠抓发展质量,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010年的1661.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237.0亿元,年均增长7.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36069元/人上升到2014年的59141元/人。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为40.2%,比2010年提高13.8个百分点。2011-2014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0.6%,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保护。2014年末,有自然保护区168个,有湿地公园33个,森林覆盖率达35.75%。

四、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十二五”以来,四川全面启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了成都经济区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市州经济追赶发展。成都市首位优势突出,2014年经济总量突破万亿,达10056.6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占四川省经济总量的35.2%。市州间追赶发展势头喜人,2011年6个市州首次进入四川省“千亿经济俱乐部”,改变了多年来成都市一枝独秀的局面,2014年12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都经济区一马当先,2014年经济总量17772.2亿元,相当于2010年四川省经济总量,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9%;川南经济区从2010年的不足三千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933.7亿元,年均增长12.1%;川东北经济区从2010年的278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722.3亿元,年均增长12.1%;攀西经济区年均增长12.0%,川西北经济区年均增长10.9%。

表 2011-2014年五大经济区经济总量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总量 (亿元) 增速 (%) 总量 (亿元) 增速 (%) 总量 (亿元) 增速 (%) 总量 (亿元) 增速

(%) 成都经济区 12658.5 15.4 14643.7 13.4 16201.7 10.0 17772.2 9.0

川南经济区 3627.1 15.6 4136.2 14.1 4554.3 10.1 4933.7 8.9

川东北经济区 3448.1 15.3 3927.1 13.9 4343.8 10.6 4722.3 8.6

攀西经济区 1645.8 15.2 1862.7 13.9 2015.3 10.4 2185.2 8.8

川西北经济区 320.7 14.7 378.8 13.2 435.2 11.1 454.6 4.9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2014年,四川135个县(市)中有62个县(市)GDP总量超过100亿元,比2010年增加26个,其中超过300亿元的县(市)由2010年的1个增加到2014年的8个。2011-2014年县域经济年均增长12.3%,增速比四川省高0.8个百分点。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改革不断深化,扩权强县数量从扩权初期(2007年)的27个,2009年增至59个,2014年扩大至78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31.6亿元,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0%,拉动四川省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

五、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稳定增长,工业主导地位仍然突出;服务业发展加快,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农业生产稳定。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3374.9万吨,2011-2014年均增长1.2%;油料产量300.8万吨,是2010年的1.1倍,年均增长2.9%。畜牧业健康发展,肉类总产量714.7万吨,比2010年增加58.4万吨。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531.1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4.1%,增速比“十一五”时期快0.7个百分点。随着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及“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农村住房建设等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有效灌溉面积266.6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1.3万公顷;机耕面积459.8万公顷,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20.4%;农业机械总动力4160.1万千瓦,是2010年的1.3倍,年均增长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