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在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语言是各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它凝聚着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特征。不同语言不仅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折射出文化的差异。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积淀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些词汇或概念在不同民族语言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色彩。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而在中西两种文化的语境中则呈现不同的意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语言差异的形成,根本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例如,人生处世,要体现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言谈举止要遵循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反对过分地表现自我,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因此说中国文化体现出浓厚的群体性征。而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第 2 页 “英雄”,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之上。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selfp)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image (自我形象)等等。因此说西方文化体现出明显的个体性征。
从中西语言的的运用上可以看出,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就连称呼中的“老张”,“老王”,也透着尊敬和亲热,而“张老”“王老”更是凸现着尊崇意味。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如“姜还是老的辣”,体现出长者之智慧和威望。然而,在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old”不过是“落伍”、“不中用”的代名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同样的一件事物,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其语言表达也大相径庭。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备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东西”、“赖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不鲜,常常以狗喻人。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 第 3 页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许多方面。
从生存环境来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中国人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与船和水有关的习语, 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 )等等。
从宗教信仰来看,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急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等。
从历史典故来看,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词语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汉语的“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空城计” ;英语中Achilles’heel(致命弱点),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差异与语言密不可分。作为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要重视文化教育,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上边所提到的诸多因素之外,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问题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 4 页 1.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等,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
2.寒暄。
对大多数西方人一般不问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问题,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寒暄中经常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你瘦了,要注意身体啊。”如果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 “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熟悉,也会感到尴尬。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第 5 页 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有种距离感。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这是最起码的礼节。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 ),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 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风格。
5.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也很不相同。如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急于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第 6 页 且欣然道谢。
6.思维习惯。
传统的中国人仿佛是面朝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是在前面,而把待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而英美人的说法则恰好相反。例如某校一位外籍教师去资料室借书,临走时他用学得不多的汉语一本正经地对资料员说:“这些书我大前天还给你。”把“大后天”说成“大前天”,不免引人发笑。再如,中国人讲故事时会说“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而英美人这样说,“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
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远不止这些。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渗透,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少走弯路,正确运用语言。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