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初探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媒体或歌曲、谜语、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悦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体验情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即情境教学,他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加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教学中只有情到深处才会意更浓。学生 “身临其境”了,理解和体验自然深刻,自然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模拟情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模型、图画、音乐、表演等教学手段,能加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感受它、欣赏它。”
1、从模型演示入手
运用模型演示情境,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如教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可以用两张硬纸板做成一个平面,一个拱形,分别用它们型代替平面桥和拱形桥。上课时把这两个模型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回答“哪座桥漂亮?”学生自然会回答“拱形桥漂亮”。再让学生想像 “如果一座这样的拱形桥架在碧波之上,它像一条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像一条虹”。接着,再把一个重物分别放在两座“桥”之上,看哪种桥能承受更多重量。从而,总结出课文中描写拱桥的两个基本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样一用模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如教学《小桔灯》时,我就按文中介绍的方法仿制了一盏“小桔灯”带进课堂。学生一见模型,兴趣大增。这时我适时地引导:“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玩艺,在特殊环境下,它也会发出不寻常的光辉。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一盏特殊的 2 ‘小桔灯’。”这样以物引题,兴趣盎然。
2、从图画入手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老师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或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使课文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进行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曹操的名篇《观沧海》一课时,我先制作了《观沧海》幻灯片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又如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文章时,运用图画再现情境,不仅画面有“形”,还有“境”,并配以教师讲述进去的“情”,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从音乐入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伟大导师列宁也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众所周知,我们的语音非常的神奇,一声“哗哗”瓢泼笼罩大地,一声“沙沙”揉揉微风轻佛山间:一声“叽叽“鸟雀欢跃山间,一声”咚咚“锣鼓声声震破天;......这声音或由老师摹拟或由录音播放,他似歌声甜甜飘来,又似水声涓涓流过,让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又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有学生提出“这首词梅兰芳会唱”,于是,我灵机一动,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开一个“诗歌演唱欣赏会”,课外收集古往今来被用于演唱的优秀诗歌,让学生在演唱中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会纯文学与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
4、从表演入手 3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让学生来演绎内容,不仅能带来视觉上的触动,又能带来听觉上的震撼。
如教学《杜少府之任蜀州》,我就让同学们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在符合诗作主题的情况下,进行二度创作,放飞思想,大胆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表演。由两位男生戴上纸糊官帽,分别扮演王勃与杜少府,并在黑板写上提示板书:(地点)京城长安(环境)古筝曲响,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对话)王、杜二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通过角色表演,使学生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
又如《卖油翁》一课,在复述课文大意时,我一改往日学生口述的办法,而是找两名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文中人物(卖油翁、陈尧咨)的语言、动作、神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达到了高潮,都愿意到讲合上参与此活动。而且未参加演出的同学不断的对二人表演的好坏进行评价,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而且有创意地想象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情境的模拟教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受。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联系社会现实,构筑生活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生活它展现了情境,把某一典型场境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讲授课文《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我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深刻领悟到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又如《海燕》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这一段话中有几个学生不甚明了的地方: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根”呢? “燕子”怎么成了“小黑点”?解决这些问题,不必多费口舌,只需带学生来到田野,望望远处的电线,再看看电线上停息的鸟儿,学生就 4 会明白了。
生活本来就是一种语文的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运用发散思维,进入想象情境
想像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如果没有想像人类哪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合理的想象,能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 ,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如教学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领会这两句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10个文字。在想像中他却是一幅图画。”四样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炊烟孤零零地笔直上升,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旷远的沙漠,给人以荒凉静寂的境界。在“长河”的背后,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下沉,同样传达出旷远荒凉的印象。只有“驱遣”我们的想像,学习才会有收获。“读到这两句,再领会作者的意境,想像中的眼界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想像还增添我们读书乐趣和兴味,真是越想越像,越想越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引发学生的想象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大脑两半球的交替兴奋,能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的、意志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引起心理体验的共鸣,使学生更易学,更乐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张扬。这何尝不是学生希望的学习呢?我想: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成为学生的乐园,让他们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积极地投身其中,去欢乐、去寻觅,去探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