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蜀绣与广东潮绣的文化差异

四川蜀绣与广东潮绣的文化差异

第34卷第4期 2013年8月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1.34 No.4 Aug.2013 

四川蜀绣与广东潮绣的文化差异 

吴文轩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 要:川西平原和潮汕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艺术渊源,在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民俗文 化的影响下,四川蜀绣和广东潮绣有着种种文化差异,两地刺绣在功用、种类、题材、T艺、造型、色彩 不同,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蜀绣;潮绣;地域;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3)04—0124—05 

蜀绣,又称“川绣”,是指以四川成都为中 心的川西平原刺绣品的总称。它以严谨细致、平 齐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浑厚圆润的传统 针法和艺术效果著称,具有浓郁的蜀文化特色。 潮绣是指以广东东部潮州市为中心的整个潮汕地 区(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的刺绣,以金碧辉 煌、粗犷雄浑、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 具有构图匀称、瑰丽浓艳的强烈装饰性而标新立 异于其他绣种,它和特色鲜明的潮汕文化息息相 关。两种刺绣都源远流长,成就斐然,文化底蕴 深厚。本文试从自然地域和人文艺术的角度探讨 蜀绣和潮绣的文化差异。 两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蜀语“成都”二字 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 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最后的都邑”,是南丝绸之 路的始发点。其地理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为:1. 自古为西南重镇,东与德阳、资阳毗邻,南与眉 山相连,西与雅安、阿坝接壤,兼有山景、平原 以及丘陵之美。2.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 气候特点,多云雾,空气潮湿,属于亚热带季风 气候。3.土地肥沃,水利先进,物产十分富 饶,自古享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 苏杭”的美称。Ill 潮州地处广东省的最东端的潮汕平原,东北 部和福建接壤,面对滔滔大海,南海与台湾海峡 在这里交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站。潮州是著 名的侨乡之一,2010年全市总人口258万人,旅 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为230 万人。其地理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为:1.西北高 而东南低,东面临海,海岸线较长。2.夏热冬 暖,气温高。降水集中,台风频发。3.水网密 布,广东第二大河韩江绕潮州古城而过,形成韩 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海洋资 源丰富,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21 

收稿日期:2013-04—01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育苗工程)(项目编号:WYM10046);广东省教育厅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9JDXM75006)。 作者简介:吴文轩(1975一),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关术与设计系副教授,硕士。 ・124・

 两地刺绣文化渊源的差异 

蜀绣和潮绣都是本地地域文化特色工艺的体 现,和本地区文化的特性和发展一致。 本文所述的蜀文化是指以成都平原、岷江流 域为中心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区域文化。蜀文 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陆农业文化,它的滥觞和 发展都和治水有关,从古蜀就有以大禹治水、李 冰治水著称的农耕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 蜀地饶沃、人们富足,这为创造独特的文化模式 和文明类型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远在夏商周时 期这里就已有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从先 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蜀文化和耕织结合自给自 足的荆楚文化及讲究耕战和商业的秦陇文化,与 云南、贵州地区的南中文化相互兼容。汉唐以 后,蜀文化更多地融汇人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原文 化和楚、粤等文化,体现在人才和移民的双向交 流。如明代状元杨慎所说“自古蜀之士大夫多b 居别乡”①的生活和赵熙《下里词送杨使君之 蜀》中“从古诗人多入蜀”的风流雅事以及清初 至乾隆期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形成丰 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但这些都是农耕文明内部的 一种融合。因此,成都是荟萃各种农耕文化的聚 宝盆。l3 蜀绣的兴起和蚕丝织品的出现密切相关。 “蜀”字在古时是一种野蚕的名称。许慎在《说 文》中解释“蜀”为“葵中蚕”。段玉裁在《荣 县志》中指出:“蚕以蜀为盛,故蜀日蚕丛,蜀 亦蚕也。”蜀与绣,蜀绣与蜀文化之间从源头上 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水利的成功使蚕桑业更 为盛产,汉代时成都织锦业已经极为发达,并有 了从蜀经云南至缅甸、印度、中亚再到西亚被称 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 成都城内设有专 门官府工匠聚居的“锦官城”(故成都又称“锦 城”)。沃野千里的成都得灌溉之利,田肥美、 民殷富,聚积各种地方农耕文化精华的蜀文化孕 育成熟,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闻名海内外。当 时全国上下的丝织品,只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绣 就是蜀绣,它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成都 繁华富丽,生活享乐而艺能有所工,史称成人多 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②在富裕的 社会物质条件与悠闲的精神氛围下,建立于丝织 品上的蜀绣独步天下。西汉末刺绣已经成为“女 工之业,覆衣天下”④。蜀绣之名遍及神州,《全 蜀艺文志》卷三十四载吕大防《锦官楼记》说: “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皇朝通鉴》卷十三也 载述,“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 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列为蜀中三宝之一。 蜀绣的蓬勃发展和西蜀绘画的兴盛相辅相 成。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相对于中原的战乱频 繁,川西平原偏安一隅使得西蜀繁荣的经济文化 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并建立了历史上最早的翰林 图画院,绘画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蜀绣的发 展,奠定了蜀绣以线代墨、运针如笔、绣画合一 的艺术风格。在四大名绣中,只有蜀绣与绘画能 达到绣画合一的境界,彼此息息相通的表现技法 和艺术特色使蜀绣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相对于单纯内陆农业文明的成都,地处濒临 大海、面向东南亚的潮文化显得比较复杂。潮州 在3400年前有了自己的原生文化:浮滨文化。随 后被南越文化取代,汉文化在秦汉入主潮州,至 宋成为主流。明清,由于工商业的兴盛和海外贸 易的发展,海洋文化随之渗透进来。鼎盛于明清 的潮州各项手工艺如潮绣、潮州木雕等都或多或 少具有海洋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 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 渗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潮文化, 其中近现代的华侨文化占有一定的比重,形成地 方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I5] 蜀绣是成熟发达的内陆文明的一种体现,潮 绣则更多地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 的关系,由于清末通商口岸的开设,大批潮汕人 “过番”(到东南亚),加上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特 区(汕头市)的建立,导致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 需求不断扩大,这些都是决定潮绣繁荣和奠定潮 绣风格的因素。 

①参见(明)王土性:《广志绎》第5卷,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1981年版。 ②(唐)魏征:《隋书志(第二十九卷・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十三・公孙述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25・

 与在官方认可的蜀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蜀绣 不一样,传说潮绣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织锦 同源。潮绣一般认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建于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开元寺,寺 里的幡盖等绣品被推断是就地取材,也佐证了唐 代潮州刺绣已达到相当水平。16] 明代潮州戏 文嘉靖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 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中的“五娘刺绣”和万历刻 本《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中“金花挑绣” 这两出戏,非常具体地描写了明代潮州民间刺绣 的种种情况。说明潮绣在明代已经普及民间。清 乾嘉时期,随着本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宗 族和宗教祭祀的热烈,地方戏剧潮剧的繁荣,造 成对刺绣大量的需求,以刺绣为业的店铺应运而 生。据《潮州市志》记载,潮州西门外天地坛、 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 品出口至南洋群岛等地。至咸丰年间,通商口岸 的开通,潮绣品年出口值在1000万元以上” 。 当时大批的潮汕人“出番”(到东南亚)去,带 去了潮汕地区的祭祀风气和审美趣味,加之东南 亚一带原本奉行佛教,因此潮绣对新加坡、泰 国、马来西亚一带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供不应 求,潮绣品几乎占领整个南洋市场。潮绣是在本土 的民间工艺活动如祭祀和潮剧的需要上不断发展 为金碧辉煌的艺术品。在潮绣大规模的出口中,为 庙堂的需要而突出的装饰效果不断加强,垫高绣 的技法也不断发展,形成了瑰丽浓郁的艺术效果。 三、两地刺绣的文化内涵差异 

(一)功用及种类 《华阳国志》日:“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古记日:水旱从 人,民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成都平原岷江流域的土地肥沃,气候温 和。都江堰的修建和水利的成功,使蜀人富有安 闲、追求享乐,形成奢靡风俗。“其人多溺于逸 乐”②、“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地狭而 腴,……少愁苦,尚奢靡,性轻扬”@,奢侈品 之一的蜀绣在此环境下发展到了尽善尽美的地 步,其精美绝伦的程度使它和繁华尊贵的蜀锦平 起平坐。如此高档的手工艺品从一开始就是为达 官贵人的荣华富贵生活所服务,是一种上等社会 身份的象征。作为华丽享乐的生活日用品,蜀绣 的使用范围非常广阔,从衣着到鞋帽、绶带、装 饰品乃至床上用品,在与服饰相得益彰的过程中 相辅发展。作为享乐生活内容之一的书画在此同 时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蜀绣与书画一直关系密 切,蜀绣快速大量地表现书画内容,无疑也促使 了蜀绣发展。 和蜀绣大相径庭,潮绣是从作为庙宇殿堂的 装饰品开始发展而来的,因此从一开始潮绣就奠 定了作为欣赏性较强的艺术品的性质。由于潮汕 地区濒临大海,有“出海讨生活”的生活习惯, 对于不可抗拒的台风等海上各种自然界的不确定 因素,人们具有强烈的生死由神主宰、富贵靠神 保佑的意识,长年累月形成了“信鬼而好祠”的 祭祀民俗传统。祭祀氛围的浓厚,祭祀对象的众 多,祭祀过程的复杂,祭祀活动的普及范围广和 祭祀后的迎神归位和游神赛场面的庄严隆重,是 其它地域所不能比拟的。潮绣主要是应用在此类 活动,特别是应用于民间的迎神赛会和庙宇殿堂 里的各种装饰品:花纹繁缛的各式神袍,图案丰 满的床楣,缤纷多彩的台帷、镜屏、挂幛和条幅 等,工艺精美数量巨大。纷繁复杂、金碧辉煌的 刺绣彰显着祭祀的规模和档次。祭祀活动中浓墨 重彩出演的潮剧和皮影戏,舞台上面的绣帘、桌 围等成为刺绣另一个展示的天地。潮剧的潮绣戏 服,其精美程度是其它地方剧种的戏服所望尘莫 及的。 还有,潮绣应用于富贵人家的厅堂装饰 如条屏、座屏、屏风等。因此,传统的潮绣最突 出的品种是坐屏神袍等欣赏品、金银线礼服和祭 祀时扮演潮剧的戏服。 (二)题材与工艺 由于各自的起源和发展的环境不一样,因此 各自的题材内容和工艺手法也就不尽相同。 蜀绣的传统题材以龙凤软缎被面和芙蓉鲤鱼 最负盛名,1981年人民大会堂四川I厅的《芙蓉鲤 

①参见潮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潮州I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版。 ②(唐)魏征:《隋书志(第二十九卷,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元)脱脱:《宋吏志(第四十二卷,地理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 ・l26・

 鱼》是蜀绣的代表作。[81熊猫是蜀地特有的珍稀 动物,也是蜀绣中最常见的题材。由于蜀绣受绘 画的影响,蜀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表现绘画题材 的,为了更好地和绘画表现效果相呼应,常用晕 针针法来表现绣物的质感,晕针也是区分蜀绣与 其他地区刺绣的主要标志。晕针是指一种有规律 的长短针,按针法组织不同可分二二针、二三 针、全三针,其中二三针是蜀绣中最具特色的一 种晕针。由于长短不一,各种针脚须密接相挨, 每排长短不等而针脚却紧密相接,更能体现事物 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更淋漓尽致地刻划对象的光 和色以及粗细、软硬等质感。线画合一的“线条 绣”技法也是蜀绣为了更好地体现绘画效果而独 创的绣法。[91在素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 滚、藏、切等技法,以线做墨、以针代笔,所绣 线条生动流畅,色彩轻柔温和,笔墨的湿润感和 潇洒感纤毫毕现。n u-蜀绣刺绣工艺是“针脚整 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其中 “拧”是指运用长短不同的针脚(如晕针)从刺 绣形象的外围逐渐向内添针或减针。这种独特的 针法使得绣品浓淡适中、张弛有度、疏密得体, 而产生水墨写意的绘画艺术效果。111]由于蜀绣更 强调绘画的效果,近年来蜀绣大师郝淑萍创造了 “平手拉花针”,开创了油画单面绣法,使蜀绣摹 本由工笔和水墨的国画拓展到油画领域。-- 和蜀绣的平整光亮、色调柔和、极富有水墨 写意意境相左,潮绣装饰性强烈,色彩浓艳,充 满吉祥喜庆富贵荣华之象,这与它为祭神拜佛和 居民装饰之用有关。潮绣取材广泛,包罗万象, 除了因为地域关系所特有的海产品和南国水果 外,龙凤、狮子、麒麟等极富吉祥涵义的物件是 潮绣最好发挥独特工艺的传统题材,常以凤凰、 松鹤、牡丹、孔雀等混合组成画面,颇具特色。 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的《九龙屏 风》和《吹萧引凤》是潮绣的代表作。 为了在祭祀过程中给人强烈视觉的冲击效 果,潮绣创立了独一无二的垫高绣,既可增加绣 物的立体感,所绣图案也会因具有起伏而产生不 同角度的色彩和光泽的变化,这在四大名绣中绝 无仅有。为了尽添祥瑞气氛,达到金碧辉煌的艺 术魅力,潮绣创立了钉金绣(金银绣)和金绒混 合绣绣法,其中“二针企鳞”、“二针龙麟转针” 针法为潮绣独有。这三种绣法经常结合起来使用 如“钉金垫浮绣”,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 今天,这种绣法却依然只能用人工绣制。n 潮绣用线的多样化是另一大特色,除丝线、 绒线外,也用孔雀毛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 线,甚至用孑L雀羽编线为绣。]61 ∞用线的工艺 也是极为讲究,根据针法需要和画面特色选择线 色搭配后劈丝破捻,善用金银线镶,金线多作刺 绣花纹的轮廓线。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家朱启钤所 著《存绣堂丝绣录》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 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层次分 明,纹理清晰,善留水路。通过金碧辉煌的金银 线和晶莹瑰丽的绒线,以及衬托浮雕效果的垫高 绣,再应用“垫、浮、勾、勒、通、刁、贴、 拼、缀、铺、钉、接”的独特工艺,①结合百鸟 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等这类地方特色的题 材,形成了富丽堂皇气魄浑厚的装饰风格。 (三)造型和色彩 和潮绣相比较,蜀绣的构图大多疏朗,造型 严谨,纹样清秀细密,线条优美流畅,图案虚实 得体。绣品如中国水墨山水画,有幽雅天真之 韵,又如一曲温婉绵长的抒情歌,让人回味无 穷。由于受文人画家的影响,蜀绣是“画绣”, 其中有很多是以名人书画为图稿,如仿古代名人 画的绣品苏轼的《枯木怪石图》、郑板桥的《竹 石》等,因此,构图与众不同的特色是模仿绘画 的章法。以国画为修稿,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 统移植到绣品上,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刺 绣、诗词、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 蜀绣的色 彩淡雅柔丽,工致秀润,变化细腻和顺,渗色柔 和丰富。追求优雅尊贵、秀丽精致的审美韵味, 这和蜀绣作品内容的悠远高雅和意境的恬淡闲逸 相吻合。 潮绣以饱满均衡的构图和纷繁复杂的图案见 长。造型丰实豪放,粗犷雄浑,质朴厚拙,善于 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人绣品中。花纹繁缛 丰满,组织细致,密而不乱,极力强调装饰性, 呈现节日里热烈欢乐的情趣和祭祀中祯祥福瑞的 气氛。 潮绣色彩浓艳金碧瑰丽的特色,与其起始即 

①参见杨坚平:《潮绣抽纱》,广东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1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