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文件(3)关于杭州市余杭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2017年2月7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杭州市余杭区发展和改革局各位代表: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余杭区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服务保障G20峰会和区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多数指标完成年度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执行情况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11.62亿元,增长12.2%,增幅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400.0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4.29亿元,分别增长31%和30.2%,收入规模和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
2.产业转型势头良好。
以“一号工程”为引领,信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信息经济增加值764.39亿元,增长32.3%,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首位。
服务业引领支撑作用增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83.72亿元,增长18.1%,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八成。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29.27亿元,增长5%,增幅比去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完成市考核目标任务。
工业升级态势明显,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持续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两化融合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步伐加快,成功创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余杭制造”精彩亮相G20峰会。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实现农业增加值51.47亿元,增长1.5%,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蓬勃发展。
3.内需拉动总体稳定。
着力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0.32亿元,增长13.1%,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列入省、市重点和“411”重大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围绕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三路一环”快速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消费市场稳中有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16亿元,增长10.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着力稳定外贸出口,预计实现出口总额48.3亿美元,同比下降4.5%,降幅比去年收窄近5个百分点。
受国际需求持续低迷、传统产品成本优势加速消退等因素影响,出口增速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外贸新动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逆势增长,部分企业通过设立海外仓出口额较快增长,跨境电商出口额增长1倍以上。
4.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围绕科技创新补短板,创新创业动力持续增强,预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8%。
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57.1%和21.6%。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1%,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594.86亿元,增长5.2%,新产品产值率为40.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新设内资企业13084户,其中私营企业12848户,分别增长52.0%和52.5%。
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入选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梦想小镇集聚创业人才近8400名,梦栖小镇引进创新设计人才1048名,艺尚小镇引进设计师357名,其中国内外顶级设计师8名。
企业挂牌上市成效明显,新增首发上市企业2家,累计达到12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4家,累计达到54家。
5.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3215元和31608元,分别增长8%和8.4%。
由于占收入比重近7成的工资性收入增速减缓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有所回落,但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仍持续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1215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24.8%,接收高校毕业生7453名。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控制在4%的年度目标内。
物价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控制在3%以内,与全市基本保持一致。
围绕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补短板,民生财政支出保持两位数增长。
6.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突出环境综合治理,深化“两美浙江”示范区建设,开展综合环境专项整治大会战,持续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治气治废等环境整治,加大落后产能淘汰、“低小散”企业整治力度,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节能减排任务完成较好,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完成年度目标。
(二)2016年区级政府投资项目执行情况根据年初计划和中期调整,全区共安排区本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401个,当年计划投资187.12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193.6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03.48%。
其中,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36.18亿元,新建项目完成投资57.46亿元。
已开(竣)工项目356个,开(竣)工率为88.78%(见表1)。
表1:2016年区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情况(单位:个、亿元、%)序号建设主体计划安排投资完成情况项目开(竣)工情况个数总投资年度投资完成额完成率开(竣)工未开工开工率全区合计401 858.52 187.12 193.64 103.48 356 45 88.78Ⅰ区级部门及国有公司等172 425.44 79.9 77.52 97.02 144 28 83.72Ⅱ平台合计229 433.08 107.22 116.12 108.30 212 17 89.52其中未来科技城60 117.57 26.96 27.30 101.26 55 5 91.67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26 32.67 11.44 11.68 102.10 23 3 88.46 临平新城(乔司国际商贸城)82 176.78 43.50 50.57 116.25 77 5 93.90 良渚新城61 106.06 25.32 26.57 104.94 57 4 93.44总体看,2016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政府投资项目推进情况较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传统制造业转型压力较大,新兴产业仍处于培育壮大期,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滑的缺口;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依然较小;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重大产业项目较为缺乏;传统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弱化,外贸出口持续下滑;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优质公共资源相对不足,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基础设施配套、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任务依然繁重。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举措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区第十四次党代会要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争作全省榜样。
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区实际,兼顾与省、市水平相协调,并与“十三五”规划、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目标相衔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初步建议如下(见附表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农业增加值增长1.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实现10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出口总额与2016年实绩持平;——财政总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与全市保持一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目标根据杭州市下达任务确定。
(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
主要考虑:8.5%的增长目标,充分体现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能形成稳定的社会预期,有利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又能较好地为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转型升级留出空间。
从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看,农业总体稳定,工业仍处于结构调整期,整体难以有大的增长;由于2016年信息服务业和房地产销售的较快增长导致基数较高,今年服务业增速将比去年有所放缓,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没有改变,总体仍将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从需求支撑看,消费可望保持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与去年基本持平;新型外贸方式加快发展,为扩大出口提供了新动能,但外需总体不振的局面短期内难有明显改善。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规律和运行趋势,实现这一预期目标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保持有效投资力度。
聚焦投资结构优化,实行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三个“一票否优”考核机制,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推行区领导领衔招商工作机制,落实镇街平台部门责任。
选优招商路径,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招商,突出企业战略重组招商,加强与境内外专业机构合作招商,提高招商工作精细化水平。
选准招商方向,主动对接央企、国企和500强企业,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工业项目招引,着力补齐工业投资短板。
积极开展工业投资专项行动,着力扩大工业有效投资。
推进上市企业募投项目在区内落地实施,尽快形成投资新增量。
聚焦重大项目实施,有序推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城乡统筹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开工一批、续建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
加快余杭东西向快速路、良渚医院等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前期工作,倒排时间表,全力促进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用,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
聚焦投融资创新,推广应用PPP和EPC模式,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放大效应,着力扩大民间投资。
聚焦项目要素保障,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对接合作,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建设基金,深化批而未供清理、低效用地再开发,着力破解项目“用地难”、“融资贵”。
二是着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不断优化出口结构,培育外贸自主品牌,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出口产品附加值,着力促进出口回稳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