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腾飞的今天,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现代成功企业无不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并且留住优秀人才,发展壮大企业的。

本文主要以国内外和笔者曾工作过的成功企业的经验,从“人本”激励机制的思想内涵以及其优越性方面就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进行探讨。

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以人为本”七种激励手段: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分配激励、竞争激励、关怀激励、差别激励和育才激励。

最后指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正确实施激励机制的保障。

【关键词】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目录引言 (3)一当前企业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4)二成功案例的启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的灵魂 (4)三“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 (5)1 “以人为本”激励机制的思想内涵 (5)2 “人本”激励机制与“物本”激励机制 (6)四行之有效的“以人为本”激励机制 (7)1 目标激励 (7)2 参与激励 (8)3 竞争激励 (9)4 分配激励 (9)5 差别激励 (10)6 关怀激励 (11)7 育才激励 (11)五“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正确实施激励的保障 (12)六结论 (14)参考文献 (15)结束语 (15)引言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开发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和发扬到最佳状态。

企业激励机制的方法有一百多种,而采取的方法大多是以效益为本的办法,这种方法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长久,只有建立以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完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作的首要目标。

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在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当前企业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去计划经济的管理陈规对人们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下列问题。

1.人才观念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

还有的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还是沿用以往的一套。

这些企业没有把人才作为一种资本来看待。

2,激励过程中缺乏沟通。

有的企业往往重视命令的传达,而不注重反馈的过程,这样对激励是没有好处的。

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能得到公司的赏识,但结果却往往令他们失望。

很多员工总是抱怨,领导只有在自己出错的时候才会注意他们的存在。

缺乏必要的沟通,员工就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会有很高的积极性。

3.没有正确理解激励职能。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而没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还有的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也有的企业错误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激励的强度越大越好。

过分强调了了企业文化的经济功利性,扼杀了更高层次的精神功能。

他们把员工当成了可任意使唤、摆弄的工具,忽略了人性是一切管理的基础,因而出现相反的效果。

[2]4. 不少企业在用工制度还沿用了中国传统的“铁饭碗”制度。

劳动者一旦被录用,就终身保持职工身份,使管理者陷入“想留的人留不住,不想留的人赶也赶不走”的尴尬困境。

由此造成了企业员工只进不出,企业冗员多、人满为患。

5. 分配制度、薪酬制度不科学,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

职工工资奖金并没有与职工本人的能力大小、责任大小、贡献大小相结合。

甚至有“多干的不如少干的,少干的不如不干的”现象。

有的企业对员工虽也采用薪酬等激励方式,但很少采用利润分享、股权奖励、退休金计划等中长期激励方式,效果不理想。

[3]6. 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普遍存在企业人力资源多、素质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这种现象在有大量外来劳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制鞋、食品等)更显著。

7. 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并且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同行竞争激烈的企业,人才外流严重。

他们大多数流向高薪金、高福利的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

这些人中有相当一批是在企业里经过几年的培养锻炼,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

[4]二、成功案例的启示:“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企业管理的灵魂虽然在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以上诸多问题的企业很多,但也不乏有获得成功的。

例如:国际的GE和IBM,国内的慧聪国际、联想集团和长虹集团。

汕头地区某珠宝公司和某运输公司也是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

汕头某运输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18日。

主要经营无船承运、国际船舶代理、支线驳船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是汕头市港口进出口贸易运量最大的企业,连年被汕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并荣获广东省企业联合会授予“广东省诚信示范企业”称号。

目前,公司在世界40多个国家(地区)的70多个港口有了自己的代理公司,与马士基航运公司(MAERSK)等十五家国际著名大船公司签订了驳船CCA协议,并在香港及深圳、广州、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十多个中国沿海主要城市设立了十六个分公司、二十多个业务部或项目公司,经营中国-世界各地集装箱联运业务、中国-世界各地拼箱陆海联运业务、中国-世界各地陆空联运业务、中国-世界各地商业速递业务、冷藏柜专业运输代理业务、石材进出口专业运输代理以及货运保险代理等业务。

另一个在汕头乃至全国引人注目的汕头某珠宝公司是一家以加工、生产、批发和零售铂金镶嵌首饰为主的中型股份制企业。

该公司成立于1996年,并于1997年创立自己的品牌。

目前在全国共设有连锁店及特许店158家,总经营面积达123,286平方英尺。

公司现有员工1600多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70%。

现已开发出八个产品系列,数十个品种,五千余种款式,全部采用香港工艺加工生产,年销量超三亿元;公司总部与各分公司已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参照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国内珠宝首饰业中率先导入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

公司在国内外赢得了包括“中国珠宝业驰名品牌”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在内的众多殊荣。

为什么该珠宝公司能在短短几年间从原不到十个人的小家族式作坊发展成为的国内一流的中型现代化珠宝首饰企业?为什么某运输公司能从创业初期的十几个人,只提供小邮件快递业务的小公司,迅速发展成为有稳定客户群和稳定货量,具一定规模实力的国际化网络型物流企业?他们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最重要的共同的一条就是:用“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管理企业。

三、“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现代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无不表明,领导层特别是最高领导层必须对“以人为本”人才激励机制的要有正确理解。

1. “以人为本”激励机制的思想内涵作为现代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被提出来的一种经济思想,它与经济发展中的以物为本相对立。

随着全球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这一理念逐步被社会发展理论所接受,并成为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念。

何谓“以人为本”?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要始终围绕人性的生存本质、发展本质、自由本质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进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和人与自然相谐统一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人的发展。

[5]温家宝总理对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5],他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6]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人才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人才,企业要留住人才并发挥这些人才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完善自身的激励机制。

而激励机制有很多种,宏观的分有“人本”的激励机制和“物本”的激励机制。

那么,哪一种激励机制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呢?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其基本指向就是以人为中心,随着人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满足人的有限的物质自然性需要到满足人的无限广阔和全面发展的精神社会性需要。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社会下,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满足人的有限的物质自然性需要为主;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层面,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人才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为依托,要求必须把中心转移到满足人的无限广阔的全面发展的精神社会性需要上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应用和管理。

[7]因此,企业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树立“尊重人才、贡视人才”的人才观,做到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人格上尊重、心理上满足,使人才自觉自愿地投入和付出,实现人才和科技、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2. “人本”激励机制与“物本”激励机制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

所以,物质刺激是一种激励模式。

但人类是高级的动物,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

由于目前社会物欲横溢,精神激励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有必要对两种机制进行比较。

(1)“物本”激励机制存在弊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激励劳动积极性的手段主要是物质刺激,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

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

例如有此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而且目前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力量在物质激励上大做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