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的影响有多大

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的影响有多大

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的影响有多大 一、汉至宋代茶文化对瓷制茶壶演变的影响 二、唐、宋“点茶”、“斗茶”风尚促使茶具作相应改变 三、元、明、清时期茶文化对瓷制茶壶演变的影响 四、当代茶文化对瓷制茶壶演变的影响 作的瓷制茶壶基本延续了“建国瓷”的风格,不过在文革后期所制作的“主席用瓷”中的瓷制茶壶,主席用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7501”釉中水点桃花茶、餐、文具,胎质、工艺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准甚至超越了“建国瓷”。当然,无论是“建国瓷”还是“主席用瓷”瓷制茶壶,是不计成本的制作,是改革开放之后无法复制的时代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茶文化得到复苏,传统瓷制茶壶亦随之迅速得到复兴。这时期茶壶多以家庭型为主,壶体硕大呈圆柱形,适合全家人使用,百姓使用的茶壶多白胎或画面呈现时代特征的政治明星或文字;小巧适合单个人使用的除紫砂壶外瓷器的产品较少。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简单的复兴已经无法满足新兴都市白领阶层的需要,新型的更具设计创意的瓷制茶壶开始出现。而这种创新潮流在进入到新世纪以后更加如火如荼。

创意型瓷制茶壶的出现代表了茶文化的多元倾向,当代茶文化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制传统,而是与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和返朴归真的“慢生活”追求相契合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与西方的咖啡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同时,西方瓷制茶壶也很自然地被引入进来,除欧洲的西式茶壶以外,日本具有原生态特色的传统陶制茶壶对中国当代瓷制茶壶的制作产生了显著影响。现代茶壶将历史上酒具造型与紫砂功夫茶具特点融合,形成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简洁明朗的造型特征。受西方现代陶艺和日本传统陶制茶壶的共同影响,中国当代瓷制茶壶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陶艺化倾向。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核心的陶艺专业师生参与到陶艺茶壶的创作当中,以紧跟时代的新颖创意和富有趣味的造型与装饰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陶艺壶中有些已淡化壶的生活实用功能,只是借重依托壶的造型符号语言,体现一种休闲、闲适、恬淡身心的艺术宏旨。这种归于生活陶艺类型的陶艺茶壶多为瓷制,但效仿的却常是粗糙的陶器感觉,既体现了现代人对工业化千瓷一面的反制和对绿色生态环境的向往,又折射出当代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审美诉求,饱含着创作者深层次的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因而,赏玩陶艺茶壶,既是欣赏工艺美和艺术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五、小结瓷制茶壶从作为煮、煎茶用具到泡茶用具,从大型化至精巧化,从茶酒器皿混用到茶具独立出来,并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强烈的延续性,与茶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息息相关。当代瓷制茶壶要寻求发展,必须建立在优秀的传统瓷制茶壶的基础上,古人的经典之作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需要加以继承,而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方式也必须加以融入,现代茶壶的设计必须密切关注大众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贴近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

一、中华茶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喷涌 茶文化是基于茶物质上的文化,从茶被祖先发现和利用之始就相伴随。但茶文化真正形成完整的体系,应该是陆羽著《茶经》,因此千百年来茶文化虽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其大体框架仍不离其宗。

此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先生与孔宪乐、唐力新、王加生合编的通俗读物—《饮茶漫话》,1983年被日本的松崎芳郎翻译连载,为茶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基本框架。《饮茶漫话》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饮茶知识和茶文化的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是当时全国的第一本茶文化读物,倍受国内外读者欢迎。1982年,庄晚芳教授又倡导在杭州成立“茶人之家”。浙江省茶叶公司茶叶专家陈观沧先生负责筹备工作,“茶人之家”新居于1985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落成,并出版了《茶人之家》刊物(后改版为《茶博览》),也是当时唯一的茶文化刊物,是中华茶文化刚兴起的浪花,对推动茶文化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

1984年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涌动。当年,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研究会”,将中国茶叶史上的先哲正式搬上舞台,昭显中华茶文化的辉煌。1987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吴觉农选集》出版发行,1988年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也正式出版发行。同年,杭州成立筹建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安徽电视台拍摄了《茶圣陆羽》,将其搬上屏幕。庄晚芳先生提出倡导中国茶德—“廉、美、和、静”四字原则,引起茶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1989年4-5月,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会长黄正敏、台湾天仁集团副董事长李瑞贤、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蔡荣章等茶业界同仁两次访问大陆,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茶艺表演,为刚兴起的大陆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复苏阶段,主要是指1990年至1999年。 1989年“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成功举办,在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昭示了中华茶文化的美好前景,为全国性的茶文化宣传活动拉开了序幕。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从成立之始就将“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作为首要目标,积极利用各种会议和商品展览展销活动,大力营造茶文化氛围,提升茶文化宣传力度。继1989年“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十年后,与国内贸易部商业发展中心联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99中国茶文化展示周活动。此次活动比1989年的规模更大,档次更高,展品更精,文化内容更丰富。全国政协三位副主席及国家各部委的约二十位部级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的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中央候补委员王如珍还专门前往参观,有效地推动了茶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中华茶人联谊会积极加强与港、澳、台茶人和海外华人的茶文化交流,多次组织海峡两岸茶人的交往,密切了两岸茶人的情感,促进了两岸茶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与此同时,茶文化的弘扬也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推动本地茶产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纷纷举起茶文化的旗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特色经济,引领企业和农民进入市场。

同时,茶文化人士也以极高的热忱投入到发掘和整理茶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茶文化书籍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在这十年中,出版发行的有《中国茶经》、《中国茶事大典》、《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中国茶叶五千年》、《中国名茶志》等等,还有历代的茶史、茶道、茶艺、茶具、茶馆、茶人传记、各地名茶以及众多介绍茶文化的丛书,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茶文化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发展阶段。经过茶界同人和热心茶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近二十年的努力,2000年后中华茶文化已进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茶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融合的阶段。

各地的茶文化研究社团继续发展,茶文化活动更多更活跃。各地茶文化活动更加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广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从2000年举办第一届国际茶文化节和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后,到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茶文化节和六届茶文化博览会。每届活动参与者达数十万人次,将本来茶消费极盛的广东茶文化推至炽热的程度。又如:山东省利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为基地,大力宣传茶文化,从2001年起举办了三届中国济南国际茶博览会,把有浓厚饮茶习俗的销茶大省——山东的茶文化氛围搞得红红火火;还有,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发掘、重庆永川茶旅游文化的发掘、四川蒙山茶文化的发掘、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发掘、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的发掘、陕西法门寺及河北赵州柏林禅寺禅茶文化的发掘,以及陆羽《茶经》的研究和茶历史遗址的发掘研究等等,使人们对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2001年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在浙江上虞市成立,标志着茶界同仁重视结合茶产业的发展实际,研究吴觉农先生的光辉茶学思想,弘扬当代茶圣的崇高精神,将引导中国茶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不可低估茶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得以弘扬。二十多年来,茶文化活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促进了社会安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行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三农”问题仍然很突出,农民收入低,大量劳动力涌进城市,形成民工潮.茶文化的弘扬,促进茶叶消费量的增长、拓宽了茶叶市场的空间,使一千多个产茶县和近八千万涉茶农民看到发展茶叶经济的希望。许多产茶县发挥茶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产,茶叶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住了劳动力,减少外流,有些茶区目前已感到劳力不足,开始出现外出打工的农民回流的现象。茶叶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农村很快富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给农村带来繁荣安定的局面。在城市,由于茶叶消费的增长,茶叶零售门店的数量增多,茶馆的大批设立、茶叶市场的兴办,增加了城市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就业人员,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帮助。据2004年国家首次经济普查的结果:北京市2004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第三产业上升明显,占国家经济总量的67.8%,已经比肩发达国家。茶叶零售、茶馆、茶叶批发市场均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茶文化的弘扬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较好作用。

三、大力弘扬茶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茶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祈求。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可以做多方面的诠释,但其核心是“和”。“和”始终贯穿了茶文化的全部。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关键。茶使人心态平和,使人理智,使家庭和睦,使社会和谐,使世界和平,茶文化的“和”,是超越地域、民族、宗教、阶层,直指人心的和,是最贴近群众、最贴近生活、最易被人们所接纳的文化。在日常品茶生活中,使人们接受茶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领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四)弘扬茶文化,要极力打造知名的活动品牌。目前,全国茶文化活动比较多,力量分散,规模相对小,内容重复平淡,宣传力度弱,社会影响不大,企业效益不佳。许多活动一过就销声匿迹,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