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技术探讨

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技术探讨

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技术探讨 为落实国家倡导的绿色建筑战略 ,首先探讨绿色建筑的概念、 特点 , 以及绿色建筑技术在房地产市场开发中的现存问题 ,分析了绿色建筑 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现状 ,从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等方面探 索绿色建筑新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发展和应用 ,并提出了立足本地 , 设计先行 ,应用前沿科技来创新绿色房地产的战略思路。旨在推进全 社会关注并支持绿色建筑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 ,促进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紧张, 将严重阻碍人们未来的正常生活、 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 类的现代文明将付诸东流。 客观形势要求建筑领域的节能技术要迅速 发展。 1、综述:20世纪 70 年代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建筑理念 ,在全球 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 400 多亿平方米 ,预计到 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 300 亿平方米。绿色 建筑的发展 ,对我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 ,绿色建筑需 要特别关注人对于建筑品质的需求 ,这与开发商致力于满足客户需求 的诉求不仅没有矛盾 ,反而高度契合 ;而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 ,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近年来 ,中铁置 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行业内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型国企房地产开发商 , 正在不断提升绿色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力度。 2 绿色建筑概念分析

经过对相关概念的研究 ,综合分析整理 ,本文将绿色建筑定义为 :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 (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 拆除、回用过程 )内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以健康为主 ,适度舒适 ,实现 “人、自然、建筑 ”三 者和谐统一的建筑。 3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市场应用中的现存问题 3.1 城市能源在建筑物中的应用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还是以煤为主要燃料 ,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 ,天然气等优 质能源和太阳能、 地热、 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利用率还 很低。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 20亿平方米,其中 80%以上为高 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 400亿平方米 ,95%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 ,能源 利用率仅为 33%,落后发达国家 20年。在我国 ,建筑总能耗(包括建材 生产和建筑能耗 )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 30%,其中用于建材生产的能耗 占到全国总能耗的 12.48%。在建筑能耗中 ,围护结构材料保温性能差、 保温技术落后,传热耗能高达73%〜77%。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 达国家的 2~3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 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3.2 重视主动式技术而轻视被动式技术 现在大部分地产商为了包装楼盘 ,注重主动式技术在房地产开发 中的应用 ,而忽略了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被动技术的应用。既花费了大 量的投资 ,又未能取得很好的节能效果。在实地调研中 ,我们发现了很 多这种现象 :大部分提出利用了绿色节能技术的小区 ,大部分的客厅和 卧室都采用了落地大飘窗、 规划中对建筑群体之间的通风与日照考虑 不足、住宅周边大量设置了硬质铺面的停车位、 建筑设计上基本没有 考虑遮阳、对小区微气候基本没有考虑 , 等等。 应该说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是整个绿色小区首要考虑到的技术 手段 ,因为被动式技术是一种 “顺手拣的便宜 ”投,资低、实施简单、综 合效益高 ,而且持久性可以和建筑使用年限一样长 ,不存在任何后续费 用的优势。之所以出现重视主动式技术而轻视被动式技术的现象的另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开发商对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的非理性迎合甚至 误导,以及对房地产开发利润的最大化追求。比如落地大飘窗的流行 在于人们认为其是传统豪宅的一种标志性构造 ,同时对自然景观的最 大接触的渴求 ;而规划中对建筑群体之间的通风与日照考虑不足 ,往往 是因为开发商过于追求建筑容积率。 4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对策分析 根据绿色建筑的概念内涵 ,本文从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 环节来分析绿色建筑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现状。 4.1 开发绿色房地产应立足本地实际 我国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需根据实际情况 ,而不能照搬发 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原有经验 ,不能简单机械地引进价格高昂的绿色 技术和产品 ,也不可能等经济发达了或者等产业程度高了再考虑绿色 和节能 ,而应不失时机地在现代化进程中加上信息化、生态化水平等 基本衡量指标 ,在房地产建设中注重节能与环保。 4.2 开发绿色房地产应主抓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重中之重。 主要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领域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块选择、规划布局、建筑群朝向、日照、形 体系数、自然通风、立面设计、屋面空气层、窗墙比、遮阳、生态铺 地、绿色水体、风向处理及整体绿化。例如在建筑间距、建筑朝向、 建筑密度、建筑布局、建筑体型上确保房屋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 通过加强周围绿化来解决房屋的热环境问题 ,等等。本文将从主要的 小区规划、 建筑选址、建筑形体与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四个方面来 提出相应的措施。 (1) 小区规划方面 在设计住宅小区时 ,在总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低密度、高容积 率对节能有利 ,在通风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可因地制宜进行建设。 (2) 建筑选址方面 建筑的选址是设计前首要考虑的问题 ,日照、遮阳、通风是建筑 选址最先需要考虑的三个因素。所以 ,选址要结合建设地段的地形、 地物、地貌、主导风向 ,合理布局建筑物。 例如建筑基地应选在向阳的地段上 ,为争取日照创造先决条件 ,而 不宜选择在山谷、洼地及凹地等处 ,因为冬季冷气流易在凹地里形成 对建筑物的 “霜洞 ”效应,位于凹地的建筑所消耗的能量 ,就会相应地增 加。 (3) 建筑单体设计 ①建筑布局设计。 一个好的建筑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的 资源来减少建筑得热和改善室内的环境质量 ,采用以下措施可使建筑 的布局得到优化。 a. 使用现场已存在的树木或其他植物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 b. 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使不需要窗户的功能区域尽量 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 ,使具有相似使用功能的功能区域尽量位于同一 区域,以利于建筑物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设计及节能。 ②建筑形体设计。 严格控制建筑形体的外表面积是节能控制的关 键,在相同平面面积前提下 ,尽量少的围护结构面积对减少能量流失意 义重大。 综合各项因素考虑 ,板式住宅在多方面占据节能优势。这种优越 性不但体现在建筑能耗较少的方面上 ,而且还体现在板式住宅由于其 朝向佳、形体舒展 ,能给人们创造一种舒适、生态的居住环境 ,没有点 式住宅带来的局促感。 (4) 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 ① 新风系统设计。是保证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关键手段 ,要想提 高室内空气的质量 ,势必加大新风的使用。 ② 自然能源的使用。绿色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节能 ,一般绿 色建筑的能耗水平大约是同类普通建筑的 1/4〜1/2,绿色建筑的要求 是在节能的同时 ,又不能降低建筑室内环境的质量 ,自然能源的利用对 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至关重要。

5 经验体会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要 克服这些问题,提升节能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 中致力于保护全球生态系统、自然气候。在设计理念上 ,应当充分考 虑选址和与环境的协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当地自然条件,从小区规 划、建筑选址定位与建筑单体设计三个方面都达到绿色设计。 从而使 绿色节能技术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更加合理化、有效化。

一直是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高度重视的关注课题。 要达到建 筑节能的目标和目的,起码涉及以下的多个方面: 一、节能保温材料: 建筑保温系统:各类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内保温系统、外墙自 保温系统材料、建筑陶瓷外墙复合保温系统、新型建筑陶板(瓷砖)、 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及其配套产品(胶粘齐I」、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机 械锚固件、饰面材料)、施工配套机具、各类节能涂料等;

节能门窗幕墙:节能玻璃、铝合金门窗、塑料门窗、玻璃钢门窗、 玻璃幕墙等新型节能门窗及型材等:

保温、隔热材料:干粉砂浆、矿棉、玻璃棉、保温涂料、膨胀珍 珠岩、膨胀蛭石、膨胀聚苯乙烯、挤塑聚苯乙烯、泡沫玻璃、泡沫聚 — 氨酯及设备、酚醛泡沫、隔热膜、各类保温砂浆等; 遮阳系统:遮阳帘、遮阳百叶、天幕遮阳、电力及控制系统等室 内外遮阳系列;

屋面系统:各类瓦材、屋顶绿化技术、铝板、钛板、铜板、钛锌 板、钛锌复合板、铝镁锰合金板、不锈钢板、铜复合板等屋面材料等;

节电设备:绿色照明、低能耗空调、智能节电器等。 二、 节水技术及设备: 雨水利用技术、管材、管件、水龙头、节水马桶、卫浴设备,节 能型泵、高楼自动供水设备、阀门技术与产品、中水回用技术等: 三、 新能源利用: 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光伏产品/光电产品、太阳能热利用产品、 风力发电及光伏发电互补系统等;

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水源热泵、风冷热泵、土壤热泵、污染源 热泵等;

四、节材产品及节能设备: 新型墙体材料:纸面石膏板、石膏纤维板、石膏刨刨花板、石膏空 心板、轻质隔墙条板、金属面夹芯板、轻质复合保温砌块、混凝土多 孔砖、混凝土空心砌块、加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空心玻璃砖等

新型钢筋及连接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剂等

结构材料:木结构、轻钢结构及其它生态环保配套材料、墙材制 造机械等;

五、节地技术:新型结构技术体系、钢结构、预应力技术及材料。 在这其中,技术集约化、节能环保化、材料新型化、实施协调化。收 效高效化。这些,将会是今后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及其实施特点。

论文摘要:建筑节能是我国建筑领域当前和今后需要实施和发展的重 要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