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所认识的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我所认识的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我所认识的锡伯族的民俗文化摘要: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

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关键字:锡伯族历史风俗文化歌曲我所认识的锡伯族: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锡伯族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

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

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

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

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

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

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

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

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

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

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

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

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

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

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

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

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

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

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迁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

在1 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 0 1 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 7 5 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

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

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据传说,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

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

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

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

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锡伯族民间,绘制人物画像是一种风俗。

锡伯族民间画师技艺高超,所绘人像逼真生动。

另外,锡伯族民间还有绘制萨满图、灶神像、家谱图等的传统。

绣花艺术刺绣、贴花、剪纸是锡伯族妇女的优良传统,尤其绣花更是锡伯族妇女擅长的女红。

荷包是锡伯族吸烟的男子必备的物品之一,按传统,一对恋人中,女方要缝制精致的荷包送给情人。

荷包通常要绣上花卉、蝴蝶、飞禽等美丽的图案。

此外,锡伯族妇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门帘、枕头套、枕头顶、衣服边角、鞋面上等处绣上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做工精细,展现她们的聪慧和多才多艺。

锡伯族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和叙事歌。

现存锡伯族民间歌曲为数不多,但其调式却十分复杂。

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等不下二十余种。

其中不乏罕见的特殊调式。

锡伯人西迁的历史是他们对于自己故乡土地的感情格外深挚。

世代渔猎擅长骑马射箭的锡伯人,常常以打猎、撒围等作为民歌题材。

民俗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林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儿歌歌曲曲调简明,多是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学唱字母、射箭口诀等内容。

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

正是这种传统才促使这个西迁时只有3000余人的民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了漫长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艺术。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以前只限于同族内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

古式联姻有:指腹为婚,至成婚年龄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小姐婚”;招养老女婿,没有子嗣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多称帮工婿。

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联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长大,则婚事所需之物绝大部分由男方准备。

结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礼物(平时不登门),女子必须回避,女方家受礼后送给女婿一双布鞋或其他物品。

锡伯族婚姻,一般分4个阶段完成。

即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即举行婚礼)。

婚礼是一件大事,仪式繁琐,一般在秋后举行。

迎亲时,男女双方都要大摆宴席,先在女家两天。

第一天先由男家聘请亲戚中较有声望、与亲家相好,而且善于辞令,同时属相与女方属相相同的男女各一名和媒人代表男方去把彩礼(喜酒、猪羊等)同迎亲的喜蓬车送到女家,新郎特意为岳父岳母奉送两瓶酒。

男方的近亲及老人们前来送行,预祝一切顺利。

称之为“送喜车”。

女家这一天准备第二天的安巴萨林(大宴),杀猪宰羊,并下请帖,近亲都来帮忙。

这是女家开宴的第一天,主要是接受男家送的礼物和安放喜蓬车。

婚礼的第二天,女家设大宴,举行嫁女“萨林”,盛情款待四方客人。

婚礼的第三天,新郎家设大宴招待其亲朋好友,举行结婚仪式。

新郎必须在这一天的破晓前将新娘迎至家里,举行程序繁多的结婚仪式。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改变,这种习俗已经不存在了,现在锡伯族的婚娶,一般实行新事新办。

锡伯族通行土葬。

在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火葬和天葬。

锡伯族习惯人死后要停放7天,最短3天,并念经超度,子女日夜守灵,并按时辰在灵前举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来吊孝,守灵人要给来人磕头,来人哭,守灵人也要陪哭。

择吉辰将死者入殓,棺椁停于院中席棚内。

出殡前,举行“辞灵”仪式。

“辞灵”仪式结束后,驱灵车前往坟园。

由长子先填第一锹土,然后众人动手用土垒成坟头。

在长者死后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上望”,白天要烧“头七”,以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百日、周年再进行祭祀。

解放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被摧毁,人们思想觉悟日益提高,丧葬仪式也比以前大大简化了,但子女对死去的亲人仍然进行沉痛的哀悼,举哀3天,然后出殡,入土为葬。

锡伯族的服饰,因时代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相互间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和变化。

在清代,锡伯族的男子服装喜用青、兰、棕等颜色,女子喜用各种格布,幼儿多穿各色花布服装。

男子服式均与满族服式基本相同。

为便于骑马和操作,都穿左右开又的长袍和短袄,戴圆帽;妇女穿旗袍,扎裤脚,着白袜花鞋。

姑娘们都是单长辫子,结婚后结发。

妇女喜欢戴耳环,手镯和戒指,年老的妇女在春夏秋三季里多包白头巾,冬季戴棉帽。

到了清末,由于锡伯族与汉族经济、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饰与汉族逐渐相同了,唯有西迁到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仍喜欢穿旗袍。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用料越来越考究,样式越来越多样化,除老年妇女还保留穿长衣的习惯外,其余人普遍与汉族人着装相同。

相关主题